01 拒绝≠讨厌、不喜欢
我生完二胎后,休假期间一直把大宝带在身边。平时,她自己在家玩玩具,看动画片,吃零食。
小宝太小,没有人跟大宝抢夺东西。大宝慢慢适应了没有“敌人”的无公害环境。所有的玩具,所有的零食都属于她一个人。
前几天,我带她回乡下公婆家,老公的侄子、侄女平时就住在这里。大宝跟哥哥、姐姐一个多月没碰面了,这次碰面他们格外亲近,一切岁月静好的样子。
尤其是侄子对大宝特别热情,他把最近新买的玩具拿出来给大宝玩,可是好景不长,他们俩为了玩具打起来了。俩人同时抓住一辆玩具消防车不放手。这辆消防车的主人是侄子。
侄子说,“这是我爸爸给我买的。”
大宝觉得消防车属于她,她也说,“这是我爸爸给我买的。”
我跟大宝商量,“这是大伯给哥哥买的玩具,让哥哥先玩,行不行?”
大宝说,“不行,这是我的。”
外人强迫执行,除了把大宝弄哭别无他益。
一计不成再生一计,我说,“这是哥哥的玩具,哥哥先拿到的所以他先玩,等哥哥不玩了,你再玩。你看,这是你放在奶奶家的娃娃,你很久没玩它了,它都伤心了,快陪它玩一会儿。”
在各种劝说下,大宝终于不跟哥哥抢玩具消防车了,开始玩自己的娃娃。
这么小的宝宝被别人拒绝后,他的第一反应就是伤心难过,因为他内心深处把别人的这种拒绝跟不良情绪挂钩,觉得“拒绝=讨厌、不喜欢”。
当然,孩子这种情绪上的反应会很快过去,但是他不知道如何应对被拒绝这件事。我们要帮助孩子去接受和适应这件事,让他明白拒绝不一定都是坏事,慢慢习惯被别人拒绝。
02 不接受拒绝会阻碍成长
《芈月传》里的嬴荡是一个特别不讨喜的人物角色。
按说他的母后——楚国公主芈姝,从小在王宫里长大,各方面的教养都出类拔萃,为何却把儿子培养成这样呢?顺着剧情,从芈姝培养孩子的方式上就能找出问题的源头。
芈姝身为秦国王后,她生的儿子自然是嫡公子。秦王特别看重,取名为荡,意为荡平列国,称霸天下。将来的太子之位似乎非嬴荡莫属,芈姝从小对嬴荡宠爱有加。
嬴荡天生力神力,仗着自己的母亲是王后,从小欺凌弱小。芈姝非但不提醒儿子,反而引以为荣,这更助长了嬴荡的气焰。
嬴荡身边的宫人更是不敢得罪这位未来的君王,任凭他胡作非为。这也养成了只要他自己认准的事情,没有人能阻止的坏习惯。
事情一旦任凭他摆布,基本就是失控的车祸现场。
赢荡继位后,圈养了一大批武士。他听信武士的谗言,决定东征,顺便驱除周天子,入主王城,收九鼎为己用。
众所周知,嬴荡天生神力,周天子故意激他,无人能举起九鼎。赢荡不服,他先让手下的三个力士举鼎,但三个力士根本举不起。
赢荡不信,于是决定亲自举鼎。无论一干大臣如何劝说,嬴荡都不听。结果鼎举起来了,嬴荡也被压得吐血身亡。
得知儿子举鼎身亡,芈姝晕过去了。醒来后,她的第一句话就是怪罪大臣不及时阻拦儿子的荒唐行为。可大臣解释根本就拦不住。
正是芈姝的宠爱和纵容,造就了嬴荡不听劝告、不接受拒绝的性格。一个人说了算,的确看上去很有王者风范,但是自己说了算的事情并不都是真正靠谱的决定。
反观,如果芈姝从小能教育儿子控制自己的戾气,听从别人的建议,或许不仅秦国的历史能改写,中国历史上也能多一位有勇有谋的明君。
03如何帮孩子接受“拒绝”
小时候家里孩子多,父母根本顾不上排行老三的我。
家里来亲戚了,他们会首先关心大姐和弟弟,然后才轮到我或者直接跳过我。
不管在父母眼里,还是亲戚眼里,我感觉自己永远是不被重视的那一个。慢慢地,我成了活在被人眼色里的人。
跟其他小朋友玩,我不敢表明自己的真实想法,我学会了从大流,附庸别人。特别是跟别人借东西时,我害怕被拒绝,所以总是先小心翼翼附和别人的想法,哄好别人的情绪。
那时,我的想法就是别人拒绝我就说明自己做得不好,骨子里把被拒绝当成一件坏事,不正常的事。其实,我根本不知道,被人拒绝是很平常的一件事,没必要因为怕被拒绝而委屈自己,也没有必要怕被拒绝而做那么多“内心戏”。
被拒绝其实是常事,像吃饭,睡觉一样正常。这是我长大后才悟出的道理。真想回到过去抱抱自己,让自己不要这么紧张。
我希望我的孩子不要跟我一样,也希望所有的家长不要低估了“被拒绝”这件事对孩子的影响。
那么,家长该如何做才能让孩子坦然面对呢?
首先要做到共情,照顾到孩子的情绪,满足孩子的情感需求。
很多家长都知道“共情”却做不到共情,他们认为共情只是简单的语言安慰。
一次,我去闺蜜家玩,她家三岁的小公主佳佳要跟奶奶一起去超市买菜。小公主吵着要带心爱的毛绒小熊一起去,可是小熊不知道去哪里了,全家人一起翻箱倒柜也没有找到。
找不到小熊,小公主不肯出门。奶奶着急出门,她说,“不就是一个小熊嘛,咱们去超市多买几个回来。”
小公主哭着说,“不要。”我跑过去安慰说,“小熊是佳佳最心爱的玩具,现在找不到了真让人伤心。我小时候也丢过心爱的玩具,所以我理解你的心情。不过你看午饭时间快到了,如果不准时出门,中午就做不了菜了。等回家后咱们再找找好不?”
小公主不哭了,跟奶奶出门了。
“共情”不是简单的语言安慰,而是既要照顾到孩子当时的情绪,也要给出具体又细致的方案。必要的时候也要抱抱孩子,让他得到情感上的满足,让他感觉到你明白他的心情,会帮助解决问题。
其次,要找到能安抚孩子情绪的替代品或者成功转移孩子的注意力。
孩子都需要安慰,需要别人哄。一个东西得不到总得从另外一个东西上得到补偿,这样才能更有效减少被拒绝的不快和痛苦。
在婆家,大宝、侄子和侄女平时都是一起玩,可同样的玩具只有一个。三个孩子经常为了争夺一个玩具吵得不可开交。比如他们都在抢一辆红色小汽车,我的原则是先到先得,然后我会把另外两个孩子的注意力转移到其他玩具上面。这样他们就各有所得,各自安好。
自己拒绝别人会特别干脆利落,可是被别人拒绝会因为内心深处的不甘心、不快乐而引发很多负面情绪和行为。
大人早就养成了自己的解决方式可是孩子还不会处理这种事情,但是我相信,只要家长在这件事情上正确引导,孩子会接受这件事情,并逐渐懂得自己去处理。
最终,他们会用“可以”“行”应对被拒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