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读了李笑来的《问答03|为什么你一定要学会写作》。
1.关于写科普文
科普本身并不是知识的简单堆砌。它需要你能够深刻理解每个概念之间的关系,并且能够用通俗易懂的语言,逻辑清晰地将它展开。
这个过程中必将伴随各种思考:
这句话会不会引起歧义?
读者要理解这个概念需要哪些前提条件?
这一段的过渡会不会太匆忙?
……
反思:
有读者问他笑来老是一个问题——科普文章能不能被称之为写作。或者我们可以理解为,他想问的是写科普文章能不能称为创作。非常喜欢笑来老师的回答,让我认识到创作的本质——向读者传递自己的思考。
2.关于鼓励孩子写日记
日记并不需要像流水账一样记录每天的生活琐碎,只要是今天你所想到的事情,做过的思考都可以记录下来。
我始终觉得在育儿方面只有一种方式是最好的,那就是“以身作则”。
如果一件事情你觉得对,但自己却不做,只是一味地指望孩子去做,那说明这件事情并没那么好。
反思:
关于如何鼓励孩子写日记的问题,笑来老师从两个方面进行了回答。
首先,父母要明白日记是什么,为什么要记日记。然后,才能够更好的指导孩子写日记,进而从心理上接受日记并不是孩子才需要记,大人也可以做并且可以从中受益。
其次,鼓励孩子记日记最好的办法是自己先开始做。记日记这件事,如果连自己都说服不了,该怎么说服孩子呢?
3.关于写作素材
多数情况下,因为我们脑子里想着今天要写一些东西,所以会刻意地去寻找“素材”。
对于一个经常写作的人来说,因为他需要搜集素材,所以他会更认真地去对待每一本书和电影,或者说他会更加认真地生活。
写作只是一种手段,它能够帮助我们更加仔细地体会生活,思考那些容易被我们忽略的细节,逼着我们不断前进……
反思:
正如画家会下意识在事物的细节上停留一样,习惯了写作的人,没办法让自己的思维只停留于生活的表象。于是他们会更认真的对待周围的事物,更认真的生活,发现更多可写的东西。
4.关于低估他人,高估自己
很多人喜欢对他人的“优异表现”表示不屑一顾,直到真正等到自己上台的时候,才发现原来对方的举重若轻对自己来说是如此的困难。
而打破这种认知偏差的唯一方法,就是亲身实践。只有你真正做过,才会体会到这件事的艰辛与困难。
而在这方面写作其实还有另一个功能:帮助你记录眼下的窘迫,提醒你要认真准备。
反思:
多记录自己的窘迫和不足!先知不足,而后进步!
5.关于上瘾
能够让你上瘾的不只有香烟和美酒,还可能是“写作”。
很多在外人看来苦不堪言的事情,对于当事者来说可能未必痛苦,甚至很享受,有一种根本停不下来的感觉。
反思:
当写作成为一种习惯,人们就可能会进入一种“停不下来”的境界。
其实不止写作,很多事情都是如此。如果我们觉得有一件事情是应该去做的,是对我们有用的,也许根本无需考虑喜不喜欢,先坚持做一段时间再说。
总是徘徊犹豫或浅尝辄止,我们可能永远没有机会喜欢上一件事儿,更别说痴恋到“停不下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