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位学生,在物理考试中其他题目都答对了,除了这一题:用气压计测量建筑物的高度。老师是想学生用气压知识来计算建筑物高度的,而这位学生这样回答:从顶楼扔气压计,开始计时,听到落地声音时停止,通过重力加速度来计算建筑物高度。显然,学生的答案与老师的不符,老师就没有给他高分。
一般遇到这种情况,学生基本上就认了,而这位学生不服,去找老师理论,老师说,如果他能找出其他的方法来解答,就给他高分。结果他一口气说:可以用气压计敲大楼主人的门,直接问他大楼高度;用绳子绑着气压计,通过绳子的长度来测量;或者将线做钟摆,通过钟摆运动来计算,等等。老师听完,决定给这位学生满分。
这位学生就是尼尔斯·玻尔,后来因发现原子中的电子而成为著名的物理学家。
尼尔斯·玻尔的学习只会死记硬背吗?显然不是。
一名加拿大的大学生学习玻尔来理解知识,他自学编程、写作、动漫设计、作曲等知识,还在12个月内自学完成4年麻省理工学院计算机科学的33门课程。他就是斯科特·扬,《如何高效学习》这本书的作者。
斯科特·扬总结了自己的学习方法,称之为:整体性学习。整体性学习将新知识与熟悉的知识建立各种连接,从而达到新旧知识相互融合。
《如何高效学习》可以分为以下3个重点内容:
第一个重点是,为什么说学习只靠死记硬背是错误的呢?
第二个重点是,怎样的学习方法才是好方法呢?
第三个重点是,为什么你学得越多,收获不一定会越多?
1.整体性学习和死记硬背
斯科特·扬认为学习不能只靠死记硬背,为什么呢?先来看看我们的大脑是如何储存信息的。
如果大脑储存信息像电脑一样,只需要复制粘贴就可以了,那么死记硬背会很效果,可事实上,你还记得多少背过的英语单词和公式呢?大脑并不像电脑那样储存信息的,而是通过数十亿个神经元相互联系来储存信息的。
学习并不是复制粘贴,而更像编织一张大网。整体性学习就是依靠大脑的神经元网络来理解信息的。
为了方便理解整体性学习,斯科特·扬分了三点:结构、模型、高速公路。
结构就是一系列的知识。结构就像你大脑中的知识城市,结构越发达,城市也就越发达。举个例子,基础数学和基础语言的城市很发达,相当于北上广深,那你做加减乘除的题目就很容易了;但是,关于金融知识的城市很落后,你读金融学的书就很头疼。显然,你建立的知识结构越多,城市越发达,你学得就越好。
模型就是简化的结构,它压缩了信息,更方便储存。举个例子,一本书的模型就是目录,很多人读书不读目录,其实是错误的,目录可以让你快速了解书本的内容,而不必逐字阅读整本书。模型是构建知识城市的地基和框架,是知识的核心。
高速公路就是结构与结构之间的联系。结构如城市,而城市之间怎么相互联系呢?依靠很多条高速公路,交通网络越发达,城市之间的联系就越方便。
高速公路是整体性学习的关键所在,一个新的知识与过去熟悉的知识联系得越多,你就越容易理解新知识。
学习就像吃东西一样,经过挑选、咀嚼、消化、吸收,最后我们才能吸收食物的营养成分。学习也一样,需要经过5步:获取、理解、拓展、纠错、应用。而一般的学习只做到获取和理解这两步,而真正学会知识,是从拓展开始的,也就是与其他信息建立联系,然而,拓展却一直被我们所忽视。
在了解怎样拓展之前,先看看哪些信息是需要拓展的。吃米饭和吃比萨的方法不一样,不一样的信息,学习方法也不一样。斯科特·扬把信息总结成5大类:随意信息、观点信息、过程信息、具体信息、抽象信息。
随意信息是缺乏逻辑的事实、日期等,理解起来不难,但不反复背诵,就很容易忘记,它的结构很弱,比较难拓展。观点信息是支持或反对某个观点的信息。过程信息指某种技能的信息,需要反复练习;具体信息是与实际紧密联系的信息,两者的结构很强,比较容易拓展。抽象信息理解起来比较难,但逻辑很强。
整体性学习的技术对学习过程信息、具体信息、抽象信息特别有利,而这些信息才是复杂难懂的知识。
2.学习的好方法
整体性学习的具体技术有很多种,其中最主要的是比喻法和内在化。
了解比喻法之前,先来看一位牛人,获得诺贝尔奖的美国物理学家——理查德·费曼。有一则故事,说他曾挑战普林斯顿大学的任何一位数学教授,只要数学教授用简单的术语,来说复杂难懂的数学知识,他就一定能得出同样的结果。费曼的学习技巧其实人人都可以学到,只需要4步:
首先,选择概念。
然后,想象自己是老师,在教会新生这一个概念。
接着,如果有疑惑的地方,回头再学习一下。
最后,简单化和比喻。用简单直白的话来表述这一概念,或找一个恰当的比喻。
同样的,斯科特·扬总结的比喻法也类似于费曼的学习技巧,共3个步骤:
第一,明确需要理解的信息。
第二,在你熟悉的知识经验中,找出与信息部分相似的东西。这一步很关键,要注意,找到完全符合的东西很难,你只需找到部分相似就行了。
第三,重复以上两步,再检查比喻有哪些不恰当的地方。
举个例子,在文学中我们常常见到比喻法,比如钱钟书《围城》里的经典句:
婚姻就像围城,城里的人想出去,城外的人想进来。
比喻法可以从文学延伸到学习其他的概念。相对论这个概念要怎样理解呢?爱因斯坦这样描述:一个男人坐在美女旁边一个小时,感觉只过了一分钟;但如果让他坐在热火炉上一分钟,他会觉得像过了一个小时,这就是相对论。
接着,来看内在化学习法,如果我要你解释“顺势而为”这个概念,你会怎么解释?来看看雷军是这么说的:站在风口上,连猪都会飞起来。
没错,当你看到一个信息,你的大脑里想象一幅画面,你就很容易理解了,而且记得更牢。这符合神经心理学家的结论:
人的爬行脑(控制人的欲望的那部分大脑)更加喜欢视觉化的信息,而不是抽象的信息。
斯科特·扬自创的内在化学习法,就是升级版的视觉化,在视觉的基础上,还加入声音、触觉、情感等等,然后不断重复和优化,方便理解和记忆。
比喻法和内在化这两种学习技术,要求你发挥想象力,而且你能联想到的东西越是稀奇古怪,你的记忆就会越深。正如爱因斯坦所说:
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的一切,推动着进步,并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
3.学习不等于有收获
看完前面介绍比喻法和内在化,你是不是想行动了?你准备用一天的时间来读书吗?别急,在行动前,先看看斯科特·扬的建议:
第一,在没有明确的学习目标之前,不要“学习”,缺乏目标地埋头苦读,是浪费时间的。
读书只是“学习”的表象而已,学习的关键是具体行动。你需要列出具体的学习清单。斯科特·扬的学习清单就很简单:阅读课本,记好笔记,做各种作业和练习。不是清单要写得多牛,关键是你一定要写下自己的学习清单。因为离开学校后,没有了老师安排学习任务,缺乏计划和安排是自学过程中最大的难处。
列出学习清单,你可以明确学习的目标,把学习任务分配好,依靠每周每日目标,而不是截止日期来行动。具体操作:写下目标、给目标客观化、定一个截止日期、细分成每周和每日目标。
其实就如管理学大师彼得·杜拉克提出的SMART原则一样:目标要明确、可衡量、可达成、相关和有时限。
第二,学习中总会遇到困难的,你要克服挫败感。
如果你过早的放弃了,那你的学习怎么会有收获呢?你可以把遇到的障碍写下来,向网络寻求帮助,找一本关于“怎么做”的工具书来读一读,先学习其他相关的知识,试试换个角度再处理。
乔西•考夫曼在TED的演讲《最初20小时——如何学习新事物》,告诉我们学习新技能时,都会遇到“沮丧障碍”,也就是“我自己很烂而且我知道”的阶段,但如果你坚持练习,度过最初的20小时,你的进步会很大。
第三,任何学习技巧都代替不了学习动机。
TED一个演讲:《伟大的领袖如何激励行动》,里面提到了黄金圆环法则。思维分为三个圆环:what、how、why,大部分人的思考方式是 what > how > why ,但伟大领袖给人启发和激励的思考方式是 why > how > what。举个例子,苹果公司的口号“Think Different”,苹果公司是为了创新而存在,从而赢得了消费者的认可。
而且,学习中的挫败感其实也是动机问题,你的内心为什么要学习呢?为了考试拿好成绩?为了上名校?为了工作赚钱?斯科特·扬认为这些都是学习的理由,但都不够好,最好的理由是知识本身会吸引我们不断的深入学习。
《如何高效学习》这本书不是教你死记硬背,局限在某一个所学的知识里,所谓的“眼高手低”,而是教你从多种角度来观察和解决实际问题,将新的信息编织到原有知识的网络中。运用整体性学习方法,可以让你更容易理解新信息,并能够举一反三,学以致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