仅从我家孩子入手,讲讲我对孩子磨蹭的看法:
一、在校时间长,练习任务多。
孩子在学校呆得时间比父母一辈在学校呆得时间长。做得练习,无论是数量还是质量,都远远高过我们成长的那个年代。孩子在学校学习了八小时后,回家还得像在学校一样,去完成作业,而且作业不是几分钟就能完成的,是他不可预知的。人,天生有畏难情绪,当做某件事,我无法判断花费的时间时,往往选择拖延。
孩子在学校过的是集体生活,无论今天的课堂多有趣,活动多丰富,他都是和同学、老师一起度过的,回家继续埋头写作业,也就意味着属于他自己的时间更少了,甚至写完作业,就该上床睡觉,没有自由时间,所以,他只能选择边玩边写。玩耍,原本是孩子成长中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孩子的许多能力,是在玩耍、独处中获得的。
叔本华说:“只有当一个人独处的时候,他才可以完全成为自己。”
谁要是不热爱独处, 那他也就是不热爱自由, 因为只有当一个人独处的时候, 他才是自由的。”如果说学会与人交往是一种能力,那么学会独处也是一种能力。独处,考验的是人性的本能——对归属感的依赖。
孩子需要父母的关注,也需要独立发展的时间与空间。
二、父母干预太多
我们小时候,向来是把作业记在本子上,回到家自己看着做,现在作业发在家长手机上,做家长的必须参与到孩子写作业中,家长看到孩子边玩边写,很多时候会催促,唠叨,而催促、唠叨根本不会解决问题,只会强化孩子拖延的行为,这叫心理暗示。
美国著名的心理学家罗森塔尔,他曾经在纽约的一所小学做过一个有趣的试验。先在1-6年级各3个班的学生中,随意选出20%学生的名单,然后声称根据智力测验结果表明“这些学生在智力有很大的发展的可能性”。并把这些学生的名单交给该校新任的教师。但正是这份特殊的名单,使教师自觉不自觉地提高了对这部分学生的期望。在教师的关怀暗示和积极鼓励下,这些学生学习热情高涨。经过8个月教学后,奇迹出现了,这些随意抽出来的学生,包括原来学习成绩并不理想,处于中下游的同学,智商有了很大的提高。这就是著名的“罗森塔尔效应”,教师的期望变成了现实。
通过这个实验,我们可以了解到心理暗示的强大作用。如果父母总是催促孩子,孩子就会认为自己做事拖拉,拖延就变成了习惯。记住,对小学阶段的孩子而言,你说得越多,他听得越少。
写作业本来是孩子的事,大人不需要参与进来,如同你的领导安排你去处理事情,你有自己的打算,领导在一旁不停地指点,你做事的动力自然减弱。是孩子的事,就让孩子自己处理,既可以培养他的责任意识,也可以增强他处理问题的能力。现在,老师都要求家长监管孩子的作业,我们可以倒过来,让孩子监管父母有没有尽到自己的职责,你不要主动提醒他,该做语文作业了,该做数学作业了,该签条了。我们应该传递给孩子这样一种思想:做作业,是你的事情,妈妈只负责老师安排下来的任务,但你要提醒我做,因为妈妈也有自己的工作、事情要去处理。
人,都有很强烈的控制欲望,很多事情都希望按照自己的意愿去做,在工作中,我们会压制这种欲望,在孩子面前,我们天然的权威感,就迸发出来,所以表现得更为突出。再者,我们受到传统观念的影响,认为孩子就是我的,就应该听我的,不知不觉地要去控制他,干预他。其实,孩子的成长,无所谓什么“逆反”啦、“叛逆”啦,都是因为我们按自己的意愿要求他,随着孩子慢慢长大,他的自主意识、独立意识逐渐凸显,与我们的主张、想法不一致,我们便说孩子“叛逆”,不是孩子叛逆,是家长不理解他,不包容他。
现在,很多年长点的孩子存在一个问题,老师不安排作业,就不知道做什么。他就像一个木偶,你不拉绳,他不动,你牵他到哪儿,他就到哪儿,缺乏自我管理能力,出现这类问题,很大程度,是我们父母,老师管制太多。习惯了被别人操控着生活,突然间,他获得自由时间,独立安排,反而无所适从。
三、上课外班,压缩了孩子的自主时间
我家孩子周末上三种课外班,分别是舞蹈、绘画、古筝,这三门课从早上8点开始,到下午4点结束。虽然上艺术班,孩子很开心,但回到家,还是希望痛痛快快玩一玩。可是还有三四个小时的作业要完成,家里人止不住提醒他,赶紧写作业。
换作任何成年人,在学习了六小时课程后,他一定选择放松自己,孩子也不倒外。
艺术兴趣的培养与孩子健康心灵的培养,孰重孰轻,不言自明。我们站在孩子的角度体会一下,或许就不那么焦虑了。
更何况,最好的艺术教育,不是将孩子送到各类培训班,而是让他接触经典,聆听经典,亲近经典。
林曦12岁在巴黎举办第一个画展,13岁拜在著名古琴演奏家李祥霆老师门下,15岁大学毕业,18岁读完北大宗教学课程,成为中央美院的研究生,出唱片、写小说、琴棋书画样样精通——这个成长经历令人眼花缭乱的姑娘,在童颜卖萌的年纪就带着画作满世界跑,被西方人称为“东方文化的天使”。
现在少年宫或是一些儿童美术培训,有一套他们的套路,一些所谓的获奖作品,面貌都是类似的。这个,其实是跟“考学”那套换汤不换药,是一种模式化的教育方式。小朋友本来就善于模仿,如果去模仿这样的东西,我觉得很浪费才能。不如临摹点大师的作品来的有效。
我记得小时候有一位老师,看见我常看的都是《四僧画集》、《石涛全集》这样的老古董,非常不屑,非给我订了本《美术》杂志,幸亏我已经习惯了古代作品,不然非把眼睛搞坏了不可。
记得央视十套《我的一本课外书》(去年更名为《少年读书会》)节目中,有一个喜欢画画的8岁小男孩,看了一本敦煌画册,自己跟着临摹了一幅图,他没有上过任何绘画培训班,画出的线条非常优美,非常流畅,色彩搭配十分和谐,令人惊讶。
父母只需要提供给孩子良好的艺术熏陶环境,他的欣赏能力一定是高雅的。
那些艺术世家,代代出人才,或许主要是因为孩子一直站在巨人的肩膀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