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思考手册》
作者|何玉龙
“哦!我有点懂了。”你开始点头,“这不就是我们平时学个什么东西时常用的学习方法吗?做一件事的时候,我借助指导或者直接探索,可能很顺利,但也可能不断受阻,总之最后我总能得到一个做这件事的方法,或者直接因为确认做不到而放弃。”
就是如此。当那些套路你已经烂熟于心时,那么与之对应的事情或问题你很可能提前预测到。就比如你已经是一个驾龄10年的老司机,那么你一定会摆出深沉又自信的模样,因为很多行车问题或状况你都能预见了。
到了这个阶段,可以说你已经建立了与驾车相关的强大心理表征(Mental Representation)了【5】。而所谓的“高手”莫不如此——在他所擅长的领域拥有强大的心理表征,具体一点就是:
你作为一个驾龄10年的老司机,在开车的时候会根据路面上行驶的车辆情况,在头脑中构建一个路线图,通过这样的心理表征,可以做到刹车更少,平均油耗只有6L每百公里
【5】注:认知心理学的名词,指在思考事物时我们心里与这个事物相对应的心理结构,它或抽象或具体。
“咦,这个看着很玄的什么心理表征,是不是就好像‘触景生情’的意思一样?”你问道。
没错,你理解得很快,就有点儿这个意思。不过说得更准确一点应该是:对一个问题或事情,我们积累到了一定的水平,构建起了更全面更复杂的相关情景认知,做到了既见树木,又见森林。
“原来如此。”你说。
看你兴致勃勃的样子,不如乘着这个机会再讨论讨论“心理表征是怎样在我们脑中运作的”,这个东西对我们理解学习的本质十分有帮助。
心理学家Susan Fiske和Shelley Taylor将大脑的思考方式称为认知吝啬鬼(cognitive miser),即指相对于速度慢耗能高的分析推理思考,人们更倾向使用速度快耗能低的记忆检索,也可以叫做直觉。
“怎么这样?明明分析推理这么厉害。”你问。
这没有对与错之分,不同的思考方式都是根据现实情况的需要发挥作用的。我们肯定都知道分析推理是非常好的思考方法,但是往往现实的情况却更需要使用直觉思考。试想如果一个不明物体马上就要砸到你头上了,你也正好看到了,这时肯定不会花费时间去分析这个不明物体是什么,它的重量会不会对我造成严重伤害(也来不及,这么做的祖先都没活下来……),而是做出“逃跑避开”这样的直觉反应。
大脑的这种“环保模式”可以抽象为下面的模型:
面对外界环境,大脑分为工作记忆(working memory)和长期记忆(long-term memory)。
你可以想象,高耗能的分析推理思考就放在工作记忆区进行。而那些我们之前捆绑封装的组块信息也只能在这个区域里被记住2-7个,对于处理复杂问题,这点数量还是太少了。这也是为什么我们分析问题总是瞻前时,却忘了顾后。
而直觉反应和那些我们已经滚瓜烂熟的套路都存在于长期记忆中。这里的重点是:工作记忆里处理的信息会进入长期记忆中,但前提条件是要经过有难度的学习或者是刻意的练习,而一旦存入,则很难忘掉了。而存入长期记忆的那些套路和大量相应的实践情景就构成我们处理相应问题的“心理表征”——既低耗能又快速,符合大脑“认知吝啬鬼”的思考方式。
这本小册子所赞同的的学习之道就是把How这一圈里的那些重要的套路、方法论及其相关的实践情景努力地存入长期记忆中,形成对应的“心理表征”,变成我们的本能,以此高效低能耗地处理复杂问题,就像那些高手们一样。
要达成这样的目标,我就得进行有难度的学习——刻意练习(deliberate practice)。
“哦!原来是这样。”你拍了几下桌子,“刻意练习?这个你马上会讲,对吧。”
是的,不过不急,最后我们要注意的是这个理论模型本质上只是比喻而已,是通过观察总结的现象。大脑的实际运作肯定不是这个样子,但运作的结果大致符合这个模型就行了,至于一些更细节的东西就不再深究。【6】毕竟这本小册子倡导简洁,只留下重点,细枝末节全抛掉(奥卡姆剃刀)。
【6】注:想要更详细了解,可参考文章
《不明白大脑如何运作,自学是无效的》
OK,在讨论了怎么做(How)这一圈后,紧接着我们也来到了这本小册子的主题之一:学习的方法论——刻意练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