童年的记忆
你还能回忆起童年时家的样子吗?
你记忆里童年的家印象最深的是什么?
童年的家里什么样的记忆让你最快乐?又是什么样的记忆让你最难过?
童年的记忆
我想起童年的家时,总是感觉它就是我心底最深处的那一簇火苗,温暖而触手可得,有时候,可能根本想不起具体的什么来,但却又觉得总是让我特别充实,一层一层累加成欢乐和平和。
我记忆中童年的家印象最深刻的是曾经借住在城里姨家上学时,爸爸接我回家的周末,那经历过长长的乡村土路被自行车丈量后回到原点的思念,在推开家门的瞬间,看到灶台前烧火的妈妈时那踏实的暖意。即使突然发现,思念的家看起来又似乎比印象中旧了那么一点点。
最快乐的一件事说起来不知道会不会触动爸爸妈妈的后怕和辛酸——那会儿我们还是住的老房子,大约三五岁的样子,在我们三个的房间里和姐姐们玩着的时候,突然屋顶开始掉土,然后听到妈妈大喊一声快往外跑,我们三个撒丫子窜出房子,跑到院子里时,屋顶掉了下来。——现在想想,似乎当时真的是无忧无虑的孩子,只记得我们跑的欢快,屋顶的土也掉的欢快,跑出来和姐姐们一起有一种躲过一场灾难的欣喜,还有就是“天塌下来有爸爸妈妈姐姐们顶着”的安心。
其实不止这件事情,童年欢乐的事情现在想来,还有做不完作业吓得不敢去上学,被妈妈拖着胳膊提溜到学校去,然后不知道妈妈怎么跟老师说,然后有惊无险地继续上学的经历;被大姐笤帚疙瘩追打一屁股坐在了仙人球上然后大哭着被姐姐摘刺的时候;还有摇秋千甩飞到鸡窝上去的时候;甚至还有跌落地窖大哭终于被妈妈解救的时候;自行车前面跑来跑去被人压了腿不会走路拎回家的时候;从湾边跳着玩扭了脚被背回家的时候……
最难过的记忆是被冤枉说我撒谎的时候;被妈妈气得扔出门外插上门的时候……
想必说起这些童年的回忆,大家也是满满的故事吧?
绘本赏析
绘本《童年的家》,获得2016年博洛尼亚国际童书展最佳童书新作类特别奖,又会带给我们怎样的童年故事呢?
《童年的家》
贾科莫家在蒙蒂区,透过窗户,可以看到古罗马斗兽场。家里堆满了各种东西,墙上连再挂一幅画的地方都没有了。
贾科莫的家
贾科莫只能在厨房里做作业,在洗漱间玩耍。
到目前为止,我对艺术作品的涉猎不足以看明白都是什么画,我只知道贾科莫家墙上有画作有照片,家里还有各种雕像,不知道这些画和雕像里面是否有名画或名作,留给这方面的行家发现。单说贾科莫家出现的几张脸,一眼望去的这些脸,表情如出一辙,杂糅了稍微的沉重、不屑还有无奈和悲伤,即使那个无脸的雕像,仔细看看面部的样子,都忍不住脑补出她的表情。
人物、墙上画、雕塑和孩子的脸
让人脑补相同表情的无面人的雕塑
马泰奥家很小,但住了十一口人。一头金发的妈妈、头发花白的爸爸、胖胖的姐姐、胖姐姐的胖男朋友、年迈的爷爷和奶奶、总是闷闷不乐的姑姑和乐天派的姑父,还有他们的孩子,也就是马泰奥的表弟;一个远方亲戚,以前住在很偏远的地方;还有一只狗,叫巴尔比诺,他喜欢把自己藏起来。
马泰奥家
对了,我刚才忘了说,房子里还住着马泰奥。
为什么说着马泰奥,却放了各种厨房用品呢?或许虽然拥挤但却井井有条,又多姿多彩吧
总的来说,十一口人包括家人、亲戚和狗。虽然看起来家比较拥挤,但是以马泰奥为参照来介绍,不得不让我们感受到其实虽然人多,但仔细品咂,这些介绍里,似乎又让我们从马泰奥的角度看到了各种有趣。——虽然家里人多,但总的来说还是很有乐趣的样子,因为11个人,实在是各有特点啊。
罗蕾娜家住在几百年的老房子里。人们去她家时,就像去博物馆参观,会给家里的椅子和壁画拍照。
【我是扩展信息】弗朗西斯科·何塞·德·戈雅-卢西恩特斯(西班牙文:Francisco José de Goya y Lucientes,1746年3月30日-1828年4月15日),西班牙浪漫主义画派画家。画风奇异多变,从早期巴洛克式画风到后期类似表现主义的作品,他一生总在改变,虽然他从没有建立自己的门派,但对后世的现实主义画派、浪漫主义画派和印象派都有很大的影响,是一位承前启后的过渡性人物。代表作有《裸体的玛哈》、《着衣的玛哈》、《阳伞》、《巨人》等。戈雅对虚假和空虚的惊人把握,几乎是无意识地渗透到画布上。
罗蕾娜家的房子
趣点:翻到上图找找这头熊吧!
有时候,他们一不小心也会拍到在物理走动的罗蕾娜。
贵族般高傲的表情
在这些画作中的人脸表情里透露着贵族的高傲。
辛德尔棚户区的家
辛德尔家不是用砖头修建的,算不上是一栋真正的房子。
这种河边的棚屋,通常是用金属和木头搭建的。但辛德尔常常说:“来我家吧!”“去我家吧!”“我要回家!”
有时候我在想是否如苏芮《蜗牛的家》里面唱的那样:
“密密麻麻的高楼大厦,找不到我的家,在人来人往的拥挤街道,浪迹天涯,我身上背着重重的壳,努力往上爬……
……
给我一个小小的家,蜗牛的家。能挡风遮雨的地方,不必太大。给我一个小小的家,蜗牛的家,能安抚疲惫的空间,不必害怕”
高楼大厦迷失了人类最初的亲密和信任,而简单蜗居的棚户区里,却依然保持着纯然。老天总是在关上一扇门时,留下打开一扇窗的公平。
米莫家每天都能闻到煮花椰菜的味道。但这栋房子很漂亮,也很大。里面有一个琴房,米莫的爸爸在房间里拉琴、工作。
旋转的楼梯给整洁的房子带来一丝柔美的感受。
在米莫的家里,每天都能闻到煮花椰菜的味道,都能听到音乐。
【我是扩展信息】有人问西餐之母是哪国菜?大部分人会说是法国菜,现在郑重地告诉大家,西餐之母是意大利菜!意大利民族是一个美食家的民族,他们在饮食方面有着悠久历史,如同他们的艺术、时装和汽车,总是喜欢精心制作。意大利美食典雅高贵,且浓重朴实,讲究原汁原味。意大利菜系非常丰富,菜品成千上万,除了大家耳熟能详的比萨饼和意大利粉,它的海鲜和甜品都闻名遐迩。源远流长的意大利餐,对欧美国家的餐饮产生了深厚影响,并发展出包括法餐、美国餐在内的多种派系,故有“西餐之母”之美称。
由此来看,米莫家的物质生活虽然豪华但似乎有些单调,但是钢琴声又提供了精神的富足。
奥塔维奥在“美国影院”上的家
后文中还出现了奥塔维奥在“美国影院”上的家;利洛在海边的一套度假屋的家;西蒙冬天暖和夏天很热,但昏暗安静的让人不敢轻举妄动的“寂静的家”;茱莉亚大小刚刚好的家——这个家里茱莉亚天天宅着,哥哥却每日不着家,引得妈妈对哥哥说“这个家不是旅馆”;马克作为旅馆,有很多人进进出出的家——马克的爸爸妈妈吵架时却因为妈妈说了句“这个家不是旅馆”而让他们俩相视而笑;还有克劳迪亚铺着木地板,让她将来能在那里生活和工作的地方——虽然这栋房子还没有建造。
绘本最后一页留下了一段发人深思的话:
人们永远不会离开童年的家吗?
永远不会。
即使这些房子不存在了,
即使被推土机推到了,
也会一直
留在我们心里。
——导演 弗森·殴兹派特
童年的家
看到导演弗森·殴兹派特的话,脑中突然想起大猫老师私房课分享的那位用有限的经费带学生进城的乡村老师的故事。或许正是从精神方面做了童年的家的建设吧。故事说一位乡村老师用有限的经费带孩子们去了趟城市,回来以后日子更不好过,老师也更默默无闻,但那次去过城里的孩子后来大部分衣锦还乡有了大出息。
童年的建设
再回到最初的问题,我想读到最后弗森导演的话,我们大部分人会默默回想自己的童年,回想这一路走来,童年所留给我们成长的种种印记。很感谢童年那个温暖的家,一路走来,虽无大风大浪大喜大悲,但却平和而幸福。
但是经常在和朋友,同学,群友无意中聊到对自己的看法时,发现很多同时代的人都会有不自信的感觉。
其实无法评论对错,这或许是一个时代的印记,因为那个时候,就连我们的地理都是在说“中国地大物博,历史悠久,人口众多”——在那个时代,物的因素被置于第一、文明与文化第二,而人的因素放在了最后,而且强调的还只是一个整体数字的多少。在那样的年代,我们大部分人在比较中成长,似乎没有了比较,就无法在这众多的人口中脱颖而出。那时的比较已经脱离了“见贤思齐”的意味,起源于那个已经满足了温饱,开始寻求精神的成长的时代吧,只是那时的比较更多的是从众和面子的因素。
我们又该如何建设我们孩子的童年呢?但是除却大的时代我们所不能够改变的东西,我们是否可以认真思考一下我们可以做什么呢?
或许最最重要的是爱和关注吧。但怎样才是更好地爱孩子?是提供无微不至的照顾?或者完全放任的散养?或者严苛的“虎爸狼妈”式的爱?
谁又能肯定那种爱才是最最正确的呢?我想,除了父母的不断成长,不断更新自己有限的认知,才能更好地看到孩子更好的付出爱吧。
如同《童年的家》里面,十一个孩子的家,想必大部分父母都是怀着自认为最好的方式来爱着孩子,但是每个孩子身上,总会出现各自家的印记。孩子的将来不敢说,但我们的内在是什么样的,我们的孩子将来就有很大的可能成为什么样的人。
我们是否希望那些不为人看到的怨恨,自卑,愤怒,患得患失……继续在我们的孩子身上延伸呢?或者我们更希望看到我们的孩子无论生活的贫富,能够平和,积极,乐观,坚定?
或许是时候停下来,想想,我们该用什么去建设孩子的童年家园了。
文/晨光微晓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请联系作者获得授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