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战钢锯岭》今天上映。
故事燃,口碑屌。
年度最佳战争片,当之无愧。
《钢锯岭》之前给大家扒过,回顾请戳链接:这部快要打进影史前十的电影什么时候引进啊
趁着“战争热”,Sir想起了另一部心中不可替代的战争神剧。
不夸张滴说,很多男同学都是看了它,才完成了一个男孩到男人的“破处”——
兄弟连
Band of Brothers
有谁搬板凳等Sir说这剧的举个手
像后来的《纸牌屋》一样,当年它一面世,就自带“神剧相”。
预算高。
制作预算高达1.2亿,创下迷你剧制作费纪录,单集造价高达1250万美元。
班底屌。
斯皮尔伯格和汤姆·汉克斯担任执行制片,两个二战迷在《拯救大兵瑞恩》后再次合作,经验加兴趣,势不可挡。
2001年推出的《兄弟连》,一举拿了当年艾美奖迷你剧/电视电影类别最佳迷你剧、最佳导演等6项大奖,同时还拿下金球奖最佳迷你剧(迷你剧因为它只有1季10集)。
简直说得口干……
反正放眼过去,全球没对手。
评分保质期15年——
IMDb9.5。
长期位列电视剧Top250第一位,前些天才被纪录片《地球脉动2》超越。
豆瓣9.5。
有人号称看了10遍。
此外,这部剧还是一台超级男神制造机。
你能在里面找到还没笑裂的法鲨。
带着一丢丢婴儿肥的一美。
长得一脸奶油的汤老湿。
汤老湿承包了这部剧唯一一场床戏
还有西蒙·佩吉、“莫娘”安德鲁·斯科特、科林·汉克斯(是,就是老汤的儿子)、吉米肥伦……现在好莱坞中生代的“半壁江山”,都在这部剧里打过酱油。
(早知道哪怕演个尸体,我家菊长当年也应该拼命挤进去。)
好,回来本剧。
《兄弟连》讲的,是二战中美国101空降师506团E连(Easy Company)的真实故事。
E连最初成员全家福,1943年9月,布雷格堡(图片来源:百度兄弟连吧)
说到E连,本身就是个神奇的存在。
二战里最后最苦逼的几场战役,都关他们的事。
第一次上战场,就是20世纪规模最大的诺曼底登陆战。
一群新兵蛋子还没缓过神,就被投入了史上空降规模最大的市场花园行动,单兵对抗德军装甲部队。
紧接着是二战美军阵亡人数最多的突出部战役,在缺衣少粮的寒冬硬抗德军的轮番进攻。
突出部战役美军士兵开赴前线
很多人会说,一群纯爷们的剧,打打杀杀硬邦邦,啥都猜得到。
但《兄弟连》不傻,纯爷们的戏,当年没一样猜得到。
比如——
无比严厉的魔鬼军士,会不会是战争英雄?
……不会。
一手训练E连的首任连长索贝尔,训练士兵的方式超变态。
限时来回跑三趟山,跑步中途不能喝水……可以说,E连后来能在二战战场存活,少不了索贝尔的功劳。
但索贝尔自己却毫无“战斗力”——在作战演习中迷路导致“全军覆没”,各种掉链子,最后在上战场前夕被替换掉。
死都不怕的士兵,会不会崩溃?
……也会。
外号“山羊”的康普顿,就算被子弹打穿大腿也不下前线。
这样的硬汉能承受住德军攻击,却无法接受挚友被摧残。
在目睹最好的兄弟瓜奈若和乔托伊被炸断腿后,“山羊”崩溃了,从此告别前线。
军规如山,能不能犯规?
……还真能。
战争结束后,集满85个服役点数的士兵可以退役回家。
参与了E连每一场战斗的西福弟,运气好没负过伤。
但没负伤就拿不到紫心勋章——点数不够,没法退役啊。
而当E连获得一个提前退役名额时,大家决定抽签选出“幸运儿”,兄弟们居然一起作弊(“签筒”里只有西福弟的名字),合力把他送回家。
有意思哈?
在十几年前,这种“你猜不到它要玩啥”的战争戏,算少见。
如果只是拍无脑煽情的战争戏,我国能拍的导演多了去了。
他们会按着打打杀杀先输后赢的既定方针,最终一律给你归到牺牲个人为了全人类自由解放的大命题上。
但,别小看斯皮尔伯格和汉克斯,他们没这么low。
他们不玩脸谱化,因为丢不起那个人。
《兄弟连》想再现的,是一群真实存在过的战士。
从剧名就看得出,强调“兄弟”而非“英雄”,恰恰就是《兄弟连》有别于老调子战争片的地方——
抛弃个人,选择群像。
你看在战争里,这帮E连的兄弟,每一个都不一样。
一个人就敢闯德军阵地的斯皮尔斯,战场上是战神,但一段杀俘的黑历史,避免了他沦为脸谱化的英雄。
技术军士马拉其,用他执着于帮弟弟缴获鲁格手枪这件小事,在他英雄形象的侧面,补上超乐观的一笔,于是整个角色立刻鲜活起来。
哈佛学生兵韦伯斯特同样英勇,但他的角色并不单调,既有怒骂德军降兵的大老粗一面,也有帮德军伤残老兵拦车的温情。
我看能不能帮你找个便车
这些角色不是编的,他们来自斯蒂芬·E·安布罗斯写的同名小说,也同时来自真实的老兵经历——人家的鲜活,都“有据可循”。
首先,编剧不仅是编剧……
还做什么编剧啊,全部转职去做考古。
为了还原E连大兵,编剧都成了“考究党”。
7个编剧组成了“编剧连”(Band of Writers),反复阅读原著、搜集资料、采访真实人物,细致还原老兵在战争中的细微反应(甚至包括哭了没,笑了没)。
Bruce McKenna(第4、6、8集编剧)解释说,大部分剧里老兵还在世,所以一定要对真实负责任。
然后你看他们怎么做道具……
还做什么道具啊,全要真货。
剧中军装上的徽章,大部分都是真品。
连拿的枪都是二战古董——剧组大概凑了700条古董枪,演员手里操弄的M1加兰德、毛瑟98k,大多数都是真枪。
这是伞兵版的M1卡宾枪
它有可折叠的枪托,更有利于伞兵携带
还搞什么外景摄影棚啊,直接仿造欧洲。
剧里的欧洲战场,其实有9个橄榄球场大小,剧组把一整条村改造成11个不同的欧洲城市和乡村景观。
拍打雪仗没雪?那就硬造。
在最惨烈的突出部战役,E连坚守一处雪地森林,时不时挨一顿炮击。
看起来这的确像在雪地,其实都是剧组搭的
造这场假雪,道具组用了30多万磅的再生纸。
前后折腾四星期,最后搞出来一个微缩版大兴安岭。
这些都真了,导演就更有理由折磨演员了。
《兄弟连》的第一个战争场面是登陆日,伞兵们冒着密集的防空炮火空降,演员们跳伞时东倒西歪,这可不是演的,是被逼的。
因为,特效部门专门制作了一个液压装置。
这玩意一动起来,天旋地转,整截机舱都猛晃。还能调节强度不要太爽……
第一集导演菲尔·罗宾森这么形容:
你会感到那真是像在地震。
为了让演员更像军人,直接上教官调教。
剧组请的“教练”,是真正的海军陆战队上尉代尔·戴(Dale Dye)。
代尔·戴在剧中饰演辛克上校
代尔一到岗,就专门组织了10天训练营。在10天里,所有演员都要忘掉自己,唯一的身份就是角色。
每天训练18个小时,完全按照军人标准,那叫一个苦逼啊。
在训练营中你会遇到一堵难以逾越的墙
针对个人身体和精神的墙,你必须跨过去
有些人第一天晚上是哭着睡着的
最后,每一个人都自带军人属性,想不像都不行——
突然被扫射时,吓得跳脚。
看见兄弟死,吓得脸部一抽。
做到了全部这些,我们已经无法不信任这个故事。
而《兄弟连》讲故事的方法,是庖丁解牛。
每一集围绕一个角色,每一集都在“战争”这个大躯体上,划一个小刀口。
比如第六集,讲军医尤金。
医务兵在战场上不需要杀敌,而是来回“穿梭”救治战友。
尤金每天要面对各种受伤的兄弟,中弹的,被炸飞手脚的,甚至快断气的。
尽管战斗激烈,我们还是能看到尤金熟练地包扎止痛,镇定地为队友输液。
他一直尽力去救每个人,却无法阻止战争伤害更多人。
尤金在救助站认识了同为救人者的女护士,两人分享过一块巧克力。
但最后,救助站在轰炸中塌陷,尤金在废墟中捡到了护士的蓝头巾。
不久前甜蜜过,转眼就阴阳两隔。
战争让每个人都挣扎在死亡线,就算是医生也无能为力。
尤金的故事,其实不光是美国士兵的故事,而是放在美、德哪一边都能存在。
每一集的故事,就是英雄的“被”养成路线,遭遇的事件是命运的偶然,激发了个人的突变与成长。
而一集一集累积出的小人物,慢慢在告诉观众:
我们才不是天生英雄,我们只是被动参战的小人物。
这时,“兄弟”二字就有趣了。
剧中主演朗·里维斯顿(剧中饰演尼克松)说:
战友就是他们的一切,换句话说,就是他们的家人
残酷战争,把每个人都变成“兄弟”。
因为共命运。
最后一集德国将军投降时说的话,更是代表全剧的一个立场:
这是一场漫长的战争,也是一场艰苦的战争。
你们英勇并且骄傲地为祖国作战,你们是不平凡的一群,彼此紧密相连……
像兄弟一样……你们看过死亡,一起接受磨难……
对吧,最终的落点在说:
不管战争双方正义与否,每一位士兵都不邪恶。
当然用现在的眼光,再看15年前的《兄弟连》,还是有局限。
豆瓣网友@畅游四医院的比喻真好:
斯皮尔伯格有三个凡是。
凡是美国大兵都是爱国的;凡是战争都需要反思的;凡是残酷都体现战争个体的无辜。
哈哈。
所以,战争片,真不容易拍好。
因为一个人的故事好讲,一群人的故事不好讲——战争片最难拍的点,也就是在这分高下。
而讲好一群人的故事,也就讲好了一代人。
《猎鹿人》是越战给一代美国青年无法抚平的创伤。
《细细的红线》中战与不战的不同主张,在红线的两端来回撕扯。可是一旦那条细线被扯断,所有人都要掉进同一个深渊。
《黑鹰坠落》是特种部队孤军深入,战争的惨烈告诉你,不管是什么人上了战场,命都只值一颗子弹。
这种战争片的震撼,靠的不是爆炸和枪战,而是观众与戏中人内心的共振。
Sir觉得,好的战争片,都不会让人羡慕英雄。
因为战争英雄,不可能是和平的产物,反英雄崇拜,才更能唤醒人们的和平愿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