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仙林只有两所大学,一个南大,一个南师大”
这是我在寒假期间同学聚会上听到的一句话。那位同学上的是国外某知名院校,全球排名五十多位,以他的家世和成绩来看,仙林能入眼的高校大概只有南大和南师大这一所985一所211。我没有与他争辩的兴趣,敷衍着附和了两句。
记得在上小学的时候,我们的眼光似乎更高,全中国似乎只有两所大学,一个叫清华,隔壁的叫北大,偶尔一门课考了个100分,就感觉自己的一只脚已经迈入了清华北大的大门。
后来随着年龄的增长,同龄人之间的差距越拉越大,我们也渐渐明白了985、211、重点大学这些分类,就像我们卷面上的100分与60分,看似不大的差别,却可能是我们拼尽全力都无法触及的距离。
有人说过一句无比心酸的话:“我通宵奋战拼尽全力,才考上了你落榜的大学”,而我觉得更心酸的是,你在你不屑的大学里不满地读着最好的专业,而这还是有些人努力的目标。
什么样的专业会被别人当做三流专业呢?其实从名字上就很好识别。举个例子,亲戚问,在哪读书呐?我的回答可能是某所文科院校。亲戚继续问,哎呦不错哦,读的什么专业啊?我的回答却是一个模棱两可的理科专业,这时候,亲戚多半会给我一个意味深长的“哦”
到了找工作的时候就更加尴尬了,招聘会上的HR翻开我的简历,刚看到教育经历这一栏,就会把眉头一皱,问道:你这个专业……怎么在这个学校?我感觉有一双双审视的目光从四面八方射来,在我身上灼烧出缕缕青烟,满目疮痍。
我曾经半开玩笑的问实习公司的HR,是不是他们都只看重学历高专业好的学生,我这种实践经历丰富的往往都得不到面试机会。HR小姐姐看了我一眼:“也不是不看重能力,但是一个个细看实在是太麻烦了,靠学历筛选是最方便有效的手段”。
想来他们说的也不是没有道理,一个二流大学的末流专业,几乎找不到丝毫努力的氛围,周围的舍友、同学都在重复着睡觉、翘课、游戏、考试的生活。有课起得来就去,起不来就翘;游戏好玩就玩,不好玩了就换电影看看,生活只要有了眼前的苟且,诗和远方就都是狗屎。这样环境下出来的我们,被淘汰似乎也不是什么值得抱怨的事情。
可后来,当我开始在社会上摸爬滚打时,发现了一些有意思的事情。
有些一流学府出来的人,除了学历以外,无论是谈吐、行为还是能力,都没有半点可以和“优秀”二字挂钩的地方;而有些一流学府的学子,不仅学识让我钦佩,思想的深度和见识的广博更让我受益匪浅。
有些二流院校出来的同学和我身边的一些同学一样,懒散无所事事,一问三不知;有些同样学校的同学,却谈吐大方,举手投足之间充满自信,任何事情都完成的非常出色。
曾经遇到一位在阿里的前辈,中学毕业就出来工作,后来靠着自己挣钱考了大学,现在早已财务自由,他在阿里的工号,排在很多985、211的高材生之前。
也许有人要说了,这还不是一个老套的屌丝逆袭的故事?一个乏善可陈的鸡汤?我不这么认为。人的确分三六九等,但这并不是因为我们的院校、专业有所不同,更大的差距,往往体现在人品、见识与社会价值上。
你读了个二流大学,学了个三流专业,可是你完全可以像个一流大学的学生一样活着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