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最近和我朋友的一个对话,我问:为什么人有时候有比较大的目标,但是很难开始,并且很容易就放弃。我的朋友非常自责,他说觉得自己很失败,因为他经常放弃自己的计划。他想过做一个跨国婚姻中介,作为他的事业和理想。再我们面对面探讨过之后,我们都意识到了这个想法很好,但是面临着很多资源和运营问题,放弃。
他也想过做一个专门提供简历优化服务的项目,后面,这个事情确实难以做大,又放弃了。他还想过来做一个英语培训的线上口语辅导专家,正好能用上他出色的英语口语能力,在建了一个社群,拉满了超过100个人的社群之后,他滔滔不绝讲了一天英语课,就退群了。
我不是在说他。我是在说你,我也是在说我。我们,有太多人,每一天都在产生新的想法,这些想法有很多是我们的理想和目标。同样,有有很多人每天都在放弃昨天制定的理想和目标。像我这个朋友一样的人,太多了。
我们总想做一个经天纬地的事情,来改变人生,来实现梦想,把自己从碌碌无为的状态中拯救出来,实现更大的自我价值。然而,我们要么是被困难吓倒没办法开始,要么是被手机游戏和电视剧吸引一整天耗费了,所有的时间。总之,最后的结果是,我们认输,我们放弃了哪些听起来志气满怀的理想。我们又陷入了浑浑噩噩的生活。偶尔又迸发出一个灵感,并衍生出了梦想,不用高兴的太早,过两天终究会放弃。我们竟然将放弃成功得变成了一种习惯,这种挫败感让我们对自己都不敢直视。
为什么我们会陷入轻易放弃的旋涡之中不能自拔。为什么拖延症会毫不留情地锤爆我们的理想,让我们有了梦想之后,要么还没开始就轻易放弃,要么迟迟无法开始。这是我们这篇文章要探讨和解决的问题。我把这种只产生梦想而不能及时付出行动的行为分为两个模块来分析,分别是没有赋予事件的重大的意义导致行动的动力不足、拖延症导致的没法开始行动。我们接下来逐条进行分析探讨。
我们先分析第一点没有赋予事件的重大的意义导致行动的动力不足。
没有赋予事件的重大的意义,导致行动的动力不足
首先我们明确需要了解赋予事件重大意义的价值。李笑来在《财富自由之路》里面说过,无论做什么事情,在开始之前,都要想尽一切办法为这个事件赋予重大的意义。当你从认知上发自内心地认为将要做的事情非常重要,你才会在做这件事情的时候,有强大的动力开始并坚持下去。因为所有的事业和理想,最终都是需要通过完成一件件琐碎的事情来进行,如果没有这种强大的驱动力,也就缺乏了激情和勇气,就非常容易半途而废,无法坚持下去。
无论做什么事情,在开始之前,都要想尽一切办法为这个事情赋予重大的意义,甚至多重重大的意义。--李笑来
没有赋予事件的重大意义,就会让做或者不做这件事情,对你的影响都不大,就因为对你的影响不大,所以大多数人就会选择得过且过,要么制定一个计划,从来不开始;要么执行一个计划,三天打鱼,两天晒网。最后,整个事件无疾而终。所以我们该如何赋予事情的重大意义,从而产生强大的做事动力,来避免成为一个梦想制造机器,只制造梦想,不完成梦想。我们将从三个事件的重大意义来寻求解决方案:
第一个事件的重大意义,你爱这件事情本身。
第二个事件的重大意义,不做这件事情,会给你带来无法估量的损失。
第三个事件的重大意义,这件事情可以实现”未来的我“。
先来分析第一点,你爱这件事本身。
想要坚持做一件事情,没有什么比你爱这件事情本身更重要的意义了。爱这件事情,就说明这件事情适你的兴趣所在,而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它让你做起事情来不仅不会感到累,而且感到非常开心,久做不厌。就比我小时候的时候,就爱打乒乓球,放暑假,和我的伙伴们围着一张简陋的水泥乒乓球台,一打球就是一个暑假,甚至好几个晚上还要开着灯,在这个“灯光球场”下打到凌晨的两三点。虽然大汗淋漓浑身湿透,但是我体会到了乒乓球带给无尽乐趣,我研究琢磨怎样挥拍可以增加球的旋转度,怎样的角度抽球会有比较高的命中率,这些都会令我兴奋不已。可见,爱这件事情,做这件事情你才会觉得毫不费力,反而会享受这个过程。
相反的,如果你讨厌这件事情,比如说这件事情适困难的、无趣的、害怕的,那么你做起来就会很难开始,或者一旦开始,就会觉得很难坚持下去。相反的,我们喜欢做的事情对我们而言是有原动力的,这种事情,就不太需要自控能力。所以,爱上做这件事情,对你来说就是做这件事情最原始的动力,如果你从心底非常讨厌这件事情,那想要做出转变就会变得非常困难。
我们再来分析第二点,不做这件事情,会给你带来无法估量的损失。
想一想我们准备高考,复习的时候,我们的状态是什么样的。每个人都一大早就起床去上课,下午下课后早早就跑到图书馆去占座。一分钟恨不得变成两分钟来用,一个大周末就是放个假,我们还是会迫不及待掏出复习资料,满满当当地学个两天。这其中的原因就是因为如果你不好好复习,那么就可能考出来一个糟糕的高考分数,失去上大学的机会。在中国,没有考上大学这件事情,让一个人失去了基础的人才评价条件,少了大量的发展机会。这种考不上大学的损失显然对我们人生发展上的影响是巨大的,因此我们能够锲而不舍地学习复习,就是源于这种损失对于我们来讲是没法接受的。
而我们大多数时候可以轻易地放弃很多昨天的计划,是源于,不做这些事情,丝毫不会对我们造成多么大损失。举个例子,在考MBA考试结束以后,有很多同学都想尝试再学习一门毫不相关的技能。有一位做HR的王女士就公布了她的新计划,好好学一下金融,考个CFA证书,过了两三个月,我们想知道王女士在CFA道路进行的怎样,她表示要不是我们提起,她都忘记了她三个月前有过这样不可思议的计划。为什么会这样,就是因为不考CFA对她来讲损失不大,她完全可以靠她在HR职业上的经验,获取一份不错的收入。那么CFA对她来说,既耗费周末娱乐时间,又需要长期牺牲她的夜晚时间,放弃这个CFA的追求,不仅保留了这部分时间,而且机会对她的生活和事业没有太大的影响,所以放弃就显得非常正常。
因此,我们需要让我们所做的事情具备这样的意义,从而让我们因为不想遭受这种损失而从内心感觉上坚持做这件事。赋予怎样的意义,就是你不做它的话,损失就会非常大。我们可以纵向关联的方法来扩大这种损失的范围,将最大的、不可接受的损失挖掘出来,在你不想做这件事情的时候,就用这个损失来激发你继续坚持。比如,你没法坚持英语口语学习,你应该看到的不是你不就没法和外国人流利对话。你应该看到的是,不坚持学习英语口语,你就没法通过世界500强外企的英语口语面试,从而失去了工资翻三倍的职场机会。这样来促使你继续坚持口语学习,降低和你的发展息息相关的损失。
我们再来分析第三点,这件事情可以实现”未来的我“。
什么是未来的我?顾名思义,“未来的我”,就是站在当前的时间来看,在未来的某个时间段的我,从现在的我到未来的我两者之间有个时间跨度。在这期间我们的内在选择和努力,外在的资源和环境,都会对我们成为"未来的我"有着综合的影响。
心理学家蒂姆・皮切尔的学生Eve专门研究了这个方向她证明了:对未来的我越重视,越不容易产生拖延行为。
因为只要你拖延,一定是未来的我为此买单。当我们推迟自己讨厌的事情的时候,现在的我会暂时地感到愉悦。但现在的愉悦,必将给未来的我带来痛苦。因此当我们更关注未来的我,并对未来的我有移情之感的时候,就会降低现在的我逃避任务以获得短暂快感的几率,从而减少拖延行为。
也就是,一个人需要非常看重未来的我,看重自我实现,才能减少在当下的我对“必须要做的事”进行拖延,为了实现未来的我,让未来的我变得可以期待,就必须得完成当下这些看起来复杂琐碎、让人不适非常愉悦的事情。
我们知道史记里陈涉说的“燕雀安知鸿鹄之志”,知道周恩来总理的“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就可以看出,一个人只有对自己的未来越重视,有远大的志向,才会在行为上有高度的自律性,勤勉奋进,为未来的我做最有价值的努力,不辜负好时光。
所以,重视未来的我,就需要明确未来的我要达到什么目标,成为一个什么样的人。这样时时刻刻把未来的我放在心里,经常性暗示现在的我,就会对当下的我的选择,我的拖延行为,有一个非常强大的提醒作用,避免我们轻易放弃,走上拖延之路。
在我们赋予了这件事情重大的意义之后,有了原动力。但是大部分人还是会因为各种各样的原因很难开始行动。然而这种因为没办法开始行动,导致最后把自己的行动计划不了了之的放弃者在整个统计中占了超过半数的比例,简直可以称为梦想破灭机。
那么就让我们探讨第二点:拖延症导致的没法开始行动,没法开始行动。
拖延症导致的没法开始行动,导致梦想因为无行动而破灭。
这种个问题,主要原因有以下三类:
思考太多,行动太少,永远处于没准备好的阶段,无法开始。
目标的设定有问题,对过程和目标的理解也有问题。(永远仰视着目标,从内心畏惧目标而无法开始)
习得性无助导致的一直害怕失败,导致无法真正付出行动来实现目标。
我们分别展开分析:
第一点,思考太多,行动太少,永远处于没准备好的阶段,无法开始。
佐佐木正悟在《7天让你摆脱拖延症》里面对思考太多,行动太少的拖延症有非常深入的研究,并建议了有针对性的解决办法。
佐佐木正悟的《7天让你摆脱拖延症》
回想一下,身边这样的人非常多,有句俗语称这样的人为“思想的巨人,行动的矮子”,非常形象。举个例子,比如说给你想建一个育儿类的头条账号开启自媒体之路,就这么一个事情。你首先想到了选头像,于是就在搜索引擎上搜“如何给自媒体选择一个合适的头像”,看了五六篇回答,觉得自己已经掌握了方法论,然后就开始搜索精美的图片,在存了很多精美的图片之后,你又想到的是”如果能够给自己的头像设计一个logo“那就完美了。然后你又开始找很多设计logo的网站,并对各个网站的设计价格做对比。一个上午过去了,你的头像还没有确定。下午又开始了,你把选头像的事情先丢下,因为太难了。你开始考虑一个视频怎么拍摄,因为那儿又有一堆答案等着你去阅读。一天过去了,你还停留在开始的状态,没有任何行动。
有没有这样的经历?这样的人就是想得太多,做得太少,让各种混乱的、短暂的想法操纵了自己,所以一直看起来是在探索和学习,提出新想法,而实际上因为这种不断新增的思考让自己像无头苍蝇一样让自己乱了阵脚,迷失了方向。佐佐木正悟在过多的思考导致没法行动的问题上给出了3个主要的解决方法:
“10秒行动”,也就是让你的事情在10秒之内做起来。这样迅速开始就是不让你的多余想法阻碍你,并且在迅速进入状态之后,能有一种“已经在做”的投入感,让你获得立即行动带来的成就感,最大限度的降低万事开头难之中情绪带来的阻力和负面影响。
压缩时间,加速整个事情完成的过程,同时,严格要求自己,加快成长。只有压缩思考的时间行动才能迅速开始,只要压缩整个行动的时间,才能避免因为时间过长导致情绪低落及挫败感,反而让人体会到“事情不难做,做起来很快”的感觉,有利于下一次迅速开始行动。而严格要求自己会带来一定的紧张感,人在紧张的环境之下,会相对有更为集中的注意力,提高效率。
减法思考。归纳来说,这个思考方式可以理解为把非常大的目标,分解成为量化的小份任务,这样更容易看到进步,并且容易让你觉得这个任务是可以通过努力完成的,而不是一座看不见顶的大山。就比如,你需要还100多万的住房贷款,这一笔钱整个看起来数量很大,但是如果分期付款来还,切割成5000元一份,就变成了小份,你一次只需要还一份,不仅降低了压力,而且让你有信心来还完整个贷款。这就是将目标分解细化成可视化的任务,来完成目标的有效方法。
在解决过度思考缺乏行动的问题之后,我们需要讨论第二点:目标的设定有问题,对过程和目标的理解也有问题。
第二点,目标的设定有问题,对过程和目标的理解也有问题。(永远仰视着目标,从内心畏惧目标而无法开始)
目标的设定和技能的非常重要,如果目标设定的非常大,而技能远远达不到目标的要求,这种目时候的目标,就成了阻挡人们执行计划的拦路虎。比如,刚开始写作的人总是喜欢给自己找各种参照对象,喜欢找已经在写作领域非常有成就的文化大家。比如说一开始一个写小说的新人,如果直接把自己的目标设定为要成为贾平凹要成为王蒙这样的著名作家,压力就会非常大。能够摊开纸写作,先一篇篇地写起来,才是一个良好的发展过程。如果一开始就奔着著名作家而去,一个是会给自己的心理造成非常大的压力,让自己的创作过程焦躁不安,另一种情况就是对自己要求过高,难以达到目标的时候,就很容易破罐子破摔,增加了放弃的可能性。
另外,还有一种错误的思维就是过度关注于终极目标而看不到发展过程。这种思维过程造成的现象非常常见,比如经常会有父母认为“自己的孩子不是学习的料”,才开始学习就什么都不懂。再比方说你想从一个做研发的软件工程师转向产品经理岗位,而技术和产品的思维终究不同,隔行如隔山,所以必须进行大量的产品知识学习。学了没几天,你就发现自己的产品原型图这些基础的技能也学不熟,和开发人员的沟通也不顺畅难以达成一致意见。这个时候你就很容易和那些优秀的产品经理做比较,认为“自己不是这块料”。这两个例子,都是忽视了可续的发展过程,而仅仅着眼于终极目标,这样就非常容易让人觉得自己和目标差距过大,怀疑自我的能力,出现自我否定的意识和挫败感,严重增加了放弃几率。
所以,就要求在制定目标的时候,做到匹配资深的技能,制定出合理的目标。只有当目标和技能一致时,才有利于个体完成一个个的任务,达到目标;同时,应该将任务尽可能的分解,不要仅着眼于终极目标,更应该看到每一天经过努力学习的进步过程,明天和自己的今天比,今天和自己的昨天比,才可以看到自己的循序渐进的进步和发展,避免一步登天的思维和视角。
关于没法开始行动,还有一个最重要的点,就是习得性无助引发的不敢开始。
第三,习得性无助导致的一直害怕失败,导致无法真正付出行动来实现目标。
我们先看一下习得性无助的定义: “习得性无助”指因为重复的失败或惩罚而造成的听任摆布的行为,是指通过学习形成的一种对现实的无望和无可奈何的行为、心理状态。
“习得性无助”是美国心理学家塞利格曼1967年在研究动物时提出的,他用狗作了一项经典实验,起初把狗关在笼子里,只要蜂音器一响,就给以难受的电击,狗关在笼子里逃避不了电击,多次实验后,蜂音器一响,在给电击前,先把笼门打开,此时狗不但不逃而是不等电击出现就先倒在地开始呻吟和颤抖,本来可以主动地逃避却绝望地等待痛苦的来临,这就是习得性无助。
本来可以采取行动避免不好的结果,却选择相信痛苦一定会到来,放弃任何反抗,这就是“习得性无助”。
所以,当一个人在某件事情或者目标上有过很多失败的经历,他就容易产生极大的挫败感,在这件事情上放弃尝试,产生“做什么事都是无济于事”的感觉。如果这件事情适你的梦想,那么习得性无助者就会很容易放弃尝试,放弃投入真正的全力以赴的行动。因为做过太多的努力,没有任何成功的迹象,所以他不愿意在做挣扎,彻底放弃了努力。
习得性无助的原因大体有3个方面:
失败状态的长期沉淀:习得性无助者因为经常失败,耗费过努力但是无法取得满意的结果,在多次失败以后,彻底交出了白旗,破罐子破摔,形成了这种经受多次打击后极大的消极心理状态。无法做到完全投入到活动中,在逆境中缺少信心和勇气,畏惧失败并不指望自己成功。
不恰当的评价方式:习得性无助者因为经常遭受因为失败导致的老师或领导的批评或者嘲讽,因此产生了畏惧,在这个目标的缺乏了继续探索的动力。这个时候,他会把更多的精力用在如何维持自己的自尊上,而在对应的事件中变得异常焦虑。
不正确的归因: "习得性无助"的根源在于一个人的归因方式。当他认为当造成他学业或事业失败的原因是内在的、稳定的、不可控制的时候,也就是再怎么努力,都没办法改变状态,从而不愿努力和尝试,形成心理偏差。
知道了原因,那么我们该怎样解决习得性无助产生的没法开始行动的问题?我们分别从和这三个原因相关的以下3个方面来解决问题。
创造机会,体验成功。
对于失败要正确归因。
运用“罗森塔尔效应”。 将教师的期望化为学生前进的动力 。
先看第一点,创造机会,体验成功。
1.我们可以给自己制定微小的任务或者目标,达成任务获得成功的体验。
如果一个人在付出努力多次以后还是失败,通常来讲他就会比较消极,非常容易把失败和自己的能力,自己的命运联系起来,产生“不管努力都是没用的”这种认知。那么,体验成功,就是纠正这种认知的有效办法。制定的任务和目标,体验完成十分之一的大任务的成就感,这十分之一的目标完成会吸引着你去完成接下来的十分之一的分解任务,并在不断体会的成就感中坚持到最后。举个例子,你要阅读一本500页的职场类书籍,你可以将这个任务分解为10天读50页书籍,每天读50页,这样你就很容易完成每天的目标,获得满足,并坚持将这本书读完。
2.挖掘自身优势, 改变消极的自我意识。
有时候我们在某个方面出于兴趣或者性格、遗传的原因,会做得并不出色,也没有他人进步得快。这样长期下去,会让我们觉得自己“不是这块料”,从而会觉得自己干什么都注定失败,走上习得性无助的路。这时,我们可以挖掘自己的优势,找到其它我们擅长的事情,从而避免陷入“做啥都不行”的自我评价中去。比如,很多偏科的同学发现,自己的劣势科目经常给自己带来负面情绪,觉得即便努力,收效也不大。但是每到自己的优势科目,他们的自信就上来了,跟劣势科目的课堂上课判若两人。这样,很多人可以借助优势科目的自信和成就感迁移到劣势科目,用自信的感觉冲击自卑的感觉,会避免陷入习得性无助的问题产生,加速个人在劣势科目上的成长。
除了创造机会以便体验成功,对于失败要正确归因,这一点也非常重要。
第二点, 对于失败要正确归因。
归因的定义是:指人们对他人或自己行为原因的推论过程。具体的说,就是观察者对他人的行为过程或自己的行为过程所进行的因果解释和推论,我们需要了解海德的归因理论。
心理学家海德的归因理论认为,行为的原因或者在于环境或者在于个人。如果在于环境,则行动者对其行为不负什么责任;如果在于个人,则行动者就要对其行为结果负责。
韦纳的归因理论认为:如果一个人把考试失败归因于缺乏能力,那么以后考试还会预期失败,这是因为能力是一个稳定性的原因;如果把考试失败归因于运气不佳,那么以后考试就不大可能预期失败,这是因为运气是一个不稳定性的原因。
习得性无助者因为长期失败的沉淀,会将自己失败的原因归结为自己能力不够、与生俱来具有失败特质,这样会导致预期失败,难以逃脱这种心理暗示的“魔咒”。而非习得性无助者会正确归因,客观看待失败的原因,他们往往将失败归因成自己的努力不够,或是状态不好,是临时的、课控制的,非稳定的。习得性无助者喜欢将失败的归结于自身的能力问题,认为自己的失败是稳定的、不可控制的,因为无法改变,偶尔获得一次成功,他们会将此归结为运气,而不是努力。
所以,认真分析失败原因,找到课控制的根本原因,相信这不是能力问题,是从认知解决问题的关键,也是避免我们因为习得性无助而没法开始的有效方法。
3. 运用“罗森塔尔效应”,让人们愿意通过持续努力来实现目标。
“ 罗森塔尔效应” 是指心理学上把由他人(特别是像老师这样 的“权 威他人”) 的期望和热爱反馈给学习者, 会使人们的行为发生与期望趋于一致的变化。
罗森塔尔效应:1968年,罗森塔尔和助手来到一所小学,他们从1到6年级中各选3个班,在学生中进行了一次“发展测验”。他们以十分赞赏的表达方式,将班级里很有潜力的学生名单通知有关老师。8个月后,他们又来到这所学校进行回访测试,结果之前“潜力”名单上的学生成绩有了非常明显的进步,而且性格、自信心、求知欲望和学习兴趣都显著增强,和同学、老师的关系也特别融洽。
“ 罗森塔尔效应”意味着教师对学生的关注与期望会影响并促进学生的成就动机和学业发展,而教师的拒绝、 排斥和放弃 , 是对习得性无助学生的最大打击,他们会因为教师的冷漠和轻视而变得自暴自弃,并不再努力。所以,领导或者教师应当以欣赏的和发展的眼光看待所有人, 相信每个人都有成功的愿 望, 每个人都有成功的潜能‘;所有人能够因为努力,而变得更好;相信所有人是不断发展变化的。通过这种评价的方式,帮助习得性无助者走出困境,避免消极的情绪和心理,更愿意通过持续努力和坚持,完成任务,实现目标。
总结:
当我们有了理想和梦想,制定了远大的目标之后,要解决的问题,就需要通过赋予事件的重大的意义增加开始行动的动力、解决由拖延症导致的没法开始的问题。
分别从爱这件事情本身、思考做这件事给你带来无法估量的损失以及重视实现“未来的我”这些方法赋予这件事重大的意义以增加实践梦想的动力。
用10秒行动、压缩时间、减法思考,制定合适的目标,及有效解决习得性无助的问题,来解决有了拖延症导致的无法开始的问题。
只这有这样,我们才不会沦为一个只制造梦想,不践行梦想的梦想制造机,有着强大的自我驱动力,持续行动实现梦想,来有效避免让拖延症轻易锤爆我们的梦想。
我是出路研习社,500强公司质量管理人,一个深度研究个人学习能力、工作能力和事业发展策略的终身学习者,擅长给出从方法论到行动计划的全套问题解决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