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员】15组|满
【日期】2019年4月22日
【作业】 阅读拆解埃里希·弗罗姆《父母与孩子之间的爱》
【时间管理】总时长2小时。
【摘录金句】1:母亲对婴儿来说就是温暖,就是食物,是婴儿感到满足和安全的快乐阶段。
观点:婴儿出生时能感到满足和安全的就是来自母亲。
案例:作为2个孩子的母亲,我感同身受,从孩子在肚子里10个月,每天听着你的呼吸,你的声音,你的情绪,都在她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她,出生后,突然你不在她身边,让她一个人躺在床上,她会一直哭一直哭,直到你抱起她,跟她说话或者给她喂奶,告诉她,妈妈就在这里,婴儿就停止哭泣了,这是多么神奇的事情。
总结:是的,母亲能让婴儿感受到满足和安全,这就是一种母爱的温暖。
【摘录金句】2:给比得更能使自己满足,更能使自己快乐,爱要比被爱更重要。
观点:得到的不一定能快乐,付出爱比被爱更重要。
案例:有时我们会觉得自己得到的就能使自己快乐,其实很多情况不是这样子,有人拥有很多金钱,却活成了守财奴,如:莎士比亚笔下的夏洛克,巴尔扎克笔下的葛朗台,他们只知道索取,从来不懂付出,这样的生活有快乐和幸福吗?看看天真可爱的孩子们,他们拥有一块美味的饼干,他们乐意分享给其他的小朋友,因为他们觉得给予比自己一个人独吃更让人感到满足和快乐。付出爱,爱会不断的延续,突然让我想起那首熟悉的旋律“只要人人都付出一点爱,世界将变成美好的人间……”我们群组里的CJ,她讲述了自己童年故事,一个陌生阿姨资助她读书,付出爱,让她得到了爱,然后她把这份爱继续延续,继续付出爱,这是多么让人感到快乐和幸福的事情,付出爱,世间变得更加和谐、美好!
总结:得到不一定满足,被爱不一定快乐,给予和付出爱能让我们感受更多的快乐和幸福!
【摘录金句】3:母亲应该相信生活,不应该惶恐不安并把她的这种情绪传染给孩子。
观点:母亲的情绪对孩子的影响很大。
案例:前一段时间,有几天我因为工作上的事情,回到家后,大宝练琴很拖拉,我就不自然地对她声音很大,叫她要自觉练琴,不能每次叫都拖拖拉拉。然后我当时是生气的,有情绪的,大宝听到我吼叫,心里很不开心,掉眼泪了,然后对我说:“你为什么对我大吼大叫,对妹妹就不会,你都不爱我,总是说我,妹妹哭,你们就会哄她,我哭,就没有人理我。”当时听到这个话,我心里都碎了,我好像是对大宝比较苛刻了。我当时抱着哭泣的大宝。对她说:“妈妈错了,妈妈不应该对你大吼大叫,妈妈爱你,妈妈以后不这样了,哭鼻子、生气不好看的噢。”她反驳道:“你生气的时候更不好看,我喜欢看你微笑,不能只对妹妹笑,也要对我笑,老师说生气会产生毒素,是这样吗?”“恩,生气是有毒的,以后我们都不能生气了。”我笑着说道。
是啊,我们很多时候只顾发泄自己的情绪,大吼大叫,孩子根本感觉感受不到我们的爱,只会让他们感到不安、焦虑和恐惧。
总结:作为母亲,要控制好自己的情绪,情绪好坏直接影响孩子的生理和心理健康。
【最能打动我的段落】1:我被人爱是因为我孤立无援。我被人爱是因为我长得可爱并能赢得别人的喜爱。简而言之就是我被人爱是因为我有被人爱的资本——更确切的表达是:我被人爱是因为我是我。母爱的体验是一种消极的体验。我什么也不做就可以赢得母亲的爱,因为母亲是无条件的,我只需要是母亲的孩子。母爱是一种祝福,是和平,不需要去赢得它,也不用为此付出努力。但无条件的母爱有其缺陷的一面。这种爱不仅不需要用努力去换取,而且也根本无法赢得。如果有母爱,就有祝福;没有母爱,生活就会变得空虚——而我却没有能力去唤起这种母爱。
观点:无条件的母爱有其缺陷的一面。
案例:我们在生活中可以看到很多孩子理所当然认为:“母亲必须无条件地爱,我要什么,都必须给我。”这样的爱到底是爱,还是害呢?因溺爱大学生杀死母亲的案例是真实存在的。所以我们应该反思,母爱一定是无条件的好吗?母爱是必须要的,无条件却会让孩子觉得母爱的廉价,母爱的不重要。
总结:无条件的母爱是有缺陷,母爱也需要有原则,爱但不能触犯做人做事的底线。
【最能打动我的段落】2:同父亲的关系则完全不同。母亲是我们的故乡,是大自然、大地和海洋。而父亲不体现任何一种自然渊源。在最初几年内孩子同父亲几乎没有什么联系,在这个阶段父亲的作用几乎无法同母亲相比。父亲虽然不代表自然世界,却代表人类生存的另一个极端:即代表思想的世界,人所创造的法律、秩序和纪律等事物的世界。父亲是教育孩子,向孩子指出通往世界之路的人。
观点:男女有别,母亲和父亲在孩子的世界里扮演着不同的角色。
案例:中国几千年的传统文化,男性和女性的分工不同,而约翰·格雷《男人来自火星,女人来自金星》这本书也很详细地讲述了男女性格差异。如:有时母亲说的道理,孩子可能听不进;但是从父亲口中说出来,孩子可能觉得很有道理。母亲父亲表达方式的差异,给予小孩对生活的认知也是不尽相同的。当然,的确也有很多是单亲的孩子,他们也许只有母亲照顾,也活得很好,生活也很精彩,这个应该是另当别论了,但作为孩子在身边肯定会接触男性和女性,在他们的心目中男女就是扮演着不同角色,会带给他们不同的感受。
总结:父亲和母亲,一个男性,一个女性,在孩子的世界里就是扮演着不同的角色,给予孩子的感受和影响也是不同的。
【最能打动我的段落】3:一个成熟的人最终能达到他既是自己的母亲,又是自己的父亲的高度。他发展了一个母亲的良知,又发展了一个父亲的良知。母亲的良知对他说:“你的任何罪孽,任何罪恶都不会使你失去我的爱和我对你的生命、你的幸福的祝福。”父亲的良知却说:“你做错了,你就不得不承担后果;最主要的是你必须改变自己,这样你才能得到我的爱。”成熟的人使自己同母亲和父亲的外部形象脱离,却在内心建立起这两个形象。同弗洛伊德的“超我”理论相反,人不是通过合并父亲和母亲,从而树立起这两个形象,而是把母亲的良知建筑在他自己爱的能力上,把父亲的良知建筑在自己的理智和判断力上。成熟的人既同母亲的良知,又同父亲的良知生活在一起,尽管两者看上去互为矛盾。如果一个人只发展父亲的良知,那他会变得严厉和没有人性;如果他只有母亲的良知,那他就有失去自我判断力的危险,就会阻碍自己和他人的发展。
观点:良知的重要性。
案例: 什么是良知?有种解释是:人类先天具有的道德意识。良知是天生的,是对自己和外界的良好判断能力,良知即至善,即天理。那么如果一个人没有良知,良知缺失了,会造成什么影响呢?父亲和母亲如果没有良知,对于小孩就是一个危险的影响。现在越来越多人忽略了良知的存在,良知其实就是一种道德意识,而道德标准因人而异,如何确定行为正当与否,其标准也是根据当下经验的人们好恶来判断,人们根据自己的好恶给自己定标准,这样就会导致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良知标准。
总结:人需要有良知,也就是人需要有良好的道德理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