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读完了《被讨厌的勇气》,日本哲学家用对话体解读阿德勒的个体心理学著作。
看完,首先赞同第140页书中青年表达的与哲人谈话的感受:“很痛快,但也有痛苦,痛苦不堪,就像扎了刺一样痛苦。不过,还是痛快的。”我深深赞同。这样的心情激荡的痛快,以及被戳中内心的如扎针的痛苦。痛苦之后的痛快。
阿德勒以及书中的哲人,真是看透世界的人,很佩服。将我眼中复杂的世界看得简单透彻。或者说,世界本就是简单的,但我没有看透,反而将自己的认知搅得复杂了。
阅读中,除了痛苦和痛快,还有混乱。阿德勒的个体心理学的内容,有些了解,有些全新;有些认同,有些存疑;有很多打破了我的认知,打破了我的自我心理壁垒,让我还不能平静下来去思考何去何从。
勇气,被讨厌的勇气。自由,更广阔的世界。是又让人向往又让人恐惧的另一片天地。
勇气与自由,却为何有那么多人被束缚在没有勇气的生活之中?或者只说我,是我自我束缚,束缚在缺少自由的生活之中。
因为,正如第24页所说,“未来难以预测,生活就会充满不安,也可能有更加痛苦、更加不幸的生活在等着自己”。我明了自己改变与不改变的原因,是对不安与痛苦的接纳能力与逃避程度。
第35页的“人的烦恼皆源于人际关系”,非常需要我继续思考的一个观点。
使用苏格拉底辩论式的对话体,哲人和青年彼此辩论,很厉害,也很考验思辨能力。而逻辑思维能力,是我比较薄弱之处,又是让我心慌的一点。
在有些心烦的一天的工作的间隙,看完这样一本书,一本一开始让我轻视却是在阅读中越来越震惊的书。
我感受到自己目前读书在追求速度,今天也反问自己:读书的目的是什么?数量还是质量?但即使如此,我依然想加快速度,怀着激荡的心情。
而书本后记中作者岸见一郎追求“像苏格拉底一样进行对话”,在“精神科医院等处开始了心理辅导”的行动,也让我向往并想去实践这样的成长交流方式。
而现在,容我暂先记录摘抄其中字句,录下一些自己的感受,反思自己的勇气,被讨厌的勇气。
7 目的论(vs 原因论)
8 阿德勒心理学明确否定心理创伤
18 改变的第一步是理解
19
22 人们常常下定决心“不改变”
23 重新选择(重新选择自己的生活方式,因为生活方式不是先天被给予的)
24 改变 不安 痛苦
勇气心理学
31 之所以只看到缺点是因为你下定了“不喜欢自己”的决心。因为不去喜欢自己是一种对你而言的“善”(戳中内心 向内求解,不要归罪其他)
36 人的烦恼皆源于人际关系
52 竞争对手与伙伴
56 “人人都是我的伙伴”(羊皮卷 爱所有的人)
58 “赋予过去的事情什么样的价值,这是‘现在的你’所面临的课题” (目的论 当下 vs原因论 过去)
61 相信语言的力量,相信具有逻辑性的语言
63
70 人生谎言教我们学会逃避 先有“要讨厌A”这个目的,之后才找出了符合这个目的的缺点(这个,还需要思考,不能认同。因为自己内心对一些人的讨厌情绪,也是依然不能解开)
73 勇气的心理学 使用的心理学
77 自由 自由就是不再寻求认可
84 课题分离 把自己和别人的课题分开来 不干涉他人的课题
86 被辅导者下什么样的决心、是否改变生活方式,这都是被辅导者本人的课题,辅导顾问不能干涉。
可以把马带到水边,但不能强迫其喝水
能够改变自己的只有自己
91 不去干涉别人的课题也不让别人干涉自己的课题
100 自由就是被别人讨厌
101 “人际关系之卡”
102 共同体 倾听更大共同体的声音
124 横向关系 平等
129 鼓励 勇气 人会因为表扬而形成“自己没能力”的信念
138 重要的是意识上的平等以及坚持自己应有的主张
145 不是肯定自我,而是接纳自我(了解,但没有做到,自觉是不够理解不够深入,实践也不足)
对本真的自己没有信心
把对自己的执着(self interest)转换成对他人的关心(social interest),建立起共同体感觉。需要从以下三点做起:“自我接纳”“他者信赖”和“他者贡献”
161 从这一刻起,就能获得幸福
162 幸福即贡献感
168 甘于平凡的勇气
170 人生是连续的刹那 不是线而是点 计划式的人生不是有没有必要,而是根本不可能
172 舞动人生 此时此刻的充实 并不存在目的地
潜在性的人生vs现实性的人生
179 并不存在普遍性的人生意义,人生意义是自己赋予自己的。引导之星:他者贡献
198 对话 心理辅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