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he only thing we have to fear is fear itself. —— Franklin D. Roosevelt
罗斯福:我们唯一要惊恐的,就是恐惧本身。
The fear of suffering is worse than fear itself
一个半月前,站在美国中西部一个富裕社区的寿司餐厅的前台,脑子突然蹦中“What the fuck are you doing here?!"(你TM的在这里干嘛呢)。一股巨大的恐惧带着脆弱和羞愧向我袭来:你花那么多钱和时间来美国读书就是为了来餐厅服务的?
三周前,站在咖啡机前的我正专心致志把手中的牛奶打泡加热到130度,再倒入2 shots的espresso以便给客人一杯暖洋洋的拿铁,一个念头跳出来,What the fuck I am doing here?
我,29岁,单身,今年5月纽约州立大学MBA毕业,中英文优秀,外形佳,国内新东方三年,美国世界名企一年。现在,在咖啡厅打工。未来去留不明。
按照目前社会的标准和期待,我处在一个多么fucked up的状态啊。偶尔,想要融入社会标准的冲动也会袭击我。按理说,我应该每天处在矛盾、焦虑和惶惶不可终日。但我没有。
我就是要看看,有没有可能活在当下这一刻。我就是要看看,没有计划,不担心未来,不担心金钱,不担心情感婚姻的日子是否存在。噢对,我还要扒开恐惧的真面目,要看看恐惧能把我怎么样。
偶尔有朋友和家人问,我到底天天在干嘛。其实我也没干什么:一周花一些时间打工,剩下的在家看书。
2015.01
位于纽约皇后区的小公寓里,浅吟天问我,她常常感到压力太大,无法放松,怎么办呢。她又补充,如果曾经不努力不逼自己,那她也成为不了今天的自己。
我赞同且表示也想过这个问题。我们都是普通家庭的孩子,一心想留美。那时,是我们来到美国的第一学期,学业、金钱、事业、人际的压力大得只有经历过的人才懂。
现在的社会似乎压力大才是常态,普世崇尚努力、进取、精进。似乎不逼自己,不经过惊人的努力,我们无法取得任何成就。所以,往往一面努力,一面嫌自己不够好:为什么托福不能再考高一点,早上不能再起早一点,不能少玩多看书。可是,我们明明已经很好了。只是内在那个声音,永远拿着鞭子,不放过我们。
现在看来,所谓的努力挣扎、逆流而上,大多是白忙一场。因为那全都是受恐惧的驱使去做的事情。我觉得自己不够努力,于是我强迫自己早起一点。我觉得自己太懒惰,于是强迫自己多看书。这些所谓的逼自己一把,其实是不爱自己。这只会使你离喜悦越来越远。
2016.07
小浅对我说,太焦虑不知怎么办。
今年夏天我们都拿着硕士学位毕业了,可兴奋没有超过24小时,因为那时我们都没有工作。为了留住在美的合法身份,我们必须在一年之内找到公司愿意赞助我们工作签证。其中难度和变数很大,于是大部分留学生都毕业打包走人。她最好的朋友也是坚强“留守”大军中的一员,早我们一年毕业,算是过来人,跟她说,“去学点什么吧,早知道自己要焦虑一年,还不如学点什么”。听上去很对。
我觉得不对劲,在日记本写下:
做点什么和不做什么。
难道做点什么让自己假装保持忙碌不是一种逃避内心?难道我无事可做非要写点什么读点什么不是一种逃避内心?难道我忙着学习一门新语新乐趣和新技巧不是一种逃避内心?
那我做什么不是逃避内心?以为静坐、瑜伽、冥想、写作等灵修的法门就不是一种逃避内心?
如果不需要受恐惧驱使去做事情,那我的生活还会剩下什么?
不知道。因为我从没处在不受恐惧驱使的时刻。
“进取”其实只是恐惧的一种变身罢了。那如果不“进取”了,我是不是就会变成“不思进取”,“游手好闲”,“好吃懒惰”了?此刻我无法回答这个问题。
因为恐惧在”精进+努力“的掩护下,我已经被恐惧驱使20多年了呢。
(摘自July 26,2016, 8:16 pm 日志)
恐惧在”努力+精进“的幌子下,支配了你多少年?
恐惧,还是爱?
通常,我们做事或者采取行动的动机出自两种:恐惧或者爱。
比如,我刚才躺着床上,什么都没干。马上我大脑说,你今天还什么都没干呢,去做点有意义的事情吧。我开始恐慌,认为自己浪费了时间。在这种情况下,我去看书投简历学习或写作,出发点就是恐惧。
于是,我让自己继续躺着床上,去体验这个恐惧,去关注自己的呼吸。不久恐惧就消失了。
又比如现在写字的时候,我忽然想喝kombucha吃巧克力且脑子中出现Have You Ever Seen the Rain的旋律,于是我去冰箱拿吃的喝的并把音乐打开。那种喜悦超越言语,内心无比满足,完全沉浸在自己的世界和自己在一起。
这是一种“心流”,英文叫flow。若你允许自己摆脱恐惧,完全松懈下来,生活对你而言,时时刻刻都是奇迹。Follow the flow,顺应那个流动。那个流动,是最高智慧。
爱自己
刚搬到堂哥家时,我每天睡到12点。虽然有时会慌张,我还是要让自己睡饱为止。因为过去的一年很辛苦。那是研究生第二年,一周20小时的实习,同时修五门课,后期还做家教,同时焦灼地找工作,剩下的时间陷在感情的漩涡。
幸运的是,身边的家人没有judge(评判)我。他们没有说“你简直浪费时间,你太没有用了,你再这么下去就没有前途了,也没有人要你了,你太对不起你父母了”。试想,若是在国内,我会承受多少无端的压力呢?
如果说没有一点恐惧那肯定是假的。我偶尔慌张如果找不到好工作,我这辈子是不是完蛋了,我也害怕落魄和孤独终老。而每次当我转身直面这些恐惧时,它们消失了。另一个声音出现了:嘉奖自己,爱自己,好好放松,享受生活,想看书就看书,想睡觉就睡觉。
到底,什么是爱自己?Orin欧林给了非常简洁的回答:爱自己就是接受此刻的自己。
所以,那些年困扰我的问题,有了答案:采取任何行动前,问问自己,做这件事的动机是什么?是恐惧还是爱?
后记
我已经不投简历许久了。晚上从networking回来的堂哥给了我一张名片,让我和一个会说5门语言的马拉西亚的女孩联系,她公司要给她赞助绿卡,而她却想收拾包袱回国了,而她们公司的主要业务是在美国的亚洲生意人。
你看,我没有主动找工作,也有机会找上门。我不一定会拿到这个机会,我也不一定会喜欢。但我想说,放过自己,你并不需要总是苦苦追求。
你只需要心无旁骛地做自己。
最后,我有了一个计划,一个此前从未想过的事,一条少有人走的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