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的开端,全国人民共享了一个超长假期。从初七到初十再到十五,随着待在家里的时间越来越长,在朋友圈里,我们看到了各式各样的创意:
有人坚果新吃:
有人居家钓鱼:
有人统计了窗外飞过的鸟
有人体验了“产后抑郁”
对于很多人来说,这个不能出门的超长假期真的太无聊了。
而我,却在这次由疫情带来的、忽然多起来的时光里,深深的感激……
看见,加长版的平淡日常
某天中午,一起在厨房做饭的时候,妈妈忽然说:其实有这个疫情也挺好,圈住你们好好在家里陪陪老人,不然说是回家过年,其实不是出去玩就是看手机。
彼时正在削土豆皮的我一愣,忽然就从这话中听出一丝苍凉的悲伤。
感谢这段既不能外出也不能聚会的时光,让我意外的拥有了一段和父母平淡却丰富的相处机会,仿佛回到了童年的时光。
这一次,不似父母来上海的短暂相处,我总想带他们四处走走看看,他们总想帮我把家里收整得更舒服;也不像每年假期归来,爸妈心疼我们回家不易,总是精心准备一桌的饭菜,我却有很多朋友想见,并不常在家里安心待着。
一个月的时光,说长不长,却让家庭必须回归日常的平淡和琐碎,有从小吃惯的家常饭,有多年不变的琐碎和唠叨。
这一个月,我陪着妈妈在厨房,跟着抖音尝试各种“厨神大法”,从啤酒炖鱼到红薯蒸糕,从擀春饼到炸油条;也做各种家常菜式,比如蛋炒饭和大烩菜——妈妈总是说因为我和爸爸都特别好养,她做什么我们都觉得好吃,才导致她的厨艺多年来总是没有长进。
这一个月,爸爸在家里到处转悠着琢磨哪里能找点活儿干:修修椅子不灵活的坐垫儿,给娃的小书桌换个更平整的桌面儿,遇上顶灯不亮打印机卡壳啥的,更是兴奋的立刻动手——这时候我就是那个搭把手帮忙的最佳人选。他说想在淘宝购物却最不喜欢跟卖家聊天,就统统丢给我全权代劳……
对于远嫁的女儿来说,这种看似再寻常不过的场景,却只能在"实在没有其他事情可做"的时候才能发现它的珍贵难得。
我不想矫情的说"我们还能陪父母多少日子"那种感伤的话,只想在此刻用心的享受这忽然多出来的温馨日常时光。
听见,无用但珍贵的“故事”
我自诩是个“爱学习”的人,这么多年来,读书和听课一直都没有停过。本着成年人“学以致用”的学习目的,看的听得大多是想解决当下问题的“当务之急”,即便也常常会有沉浸式的心流体验,往往也不可避免的带着“立竿见影”的功利期待。
这回却是意外:原本是回家休假,所以平时常看的书一概没带。过了半个月宽裕到手机电视都无力排解的时光,只好把目光转向了书柜里那些多年前存下的、年轻时喜欢的“无用之书”。
有小说,余华路遥,看半晌抬起头还会有恍如隔世的错觉;有杂文,鲁迅胡适,不同风格的学者气跃然纸上;有哲学,冯友兰罗素,惊觉当年一知半解的太多;就连更小的时候最爱的郑渊洁童话,带着娃重温一遍,还能记起很多曾经的情节……
要知道,这些都是现在平时不再会主动选择的阅读,因为“无用”;但此时,却因为不带任功利目的纯粹,让我有机会享受了单纯的"读书的喜悦"。
更不用说,它还唤醒了年少时的记忆,重温了那些文字和故事曾经带来的惊喜和感动。
谁说时间流逝过往不能重来?这个无事可做的假期,如同一台老旧留声机,低低的吟唱着过往的记忆,只是四周要足够安静,才听得到它讲述的“故事”。
觉见,臣服现实后的乐观
因为疫情,我们已经宅在家里一个月了。
这注定是个焦躁难安的假期。各种让人心惊的信息接踵袭来,几乎每个人,都不由自主的在恐慌、感动、气愤和希望的情绪交叠中跌宕辗转。
我很庆幸,在被疫情进展牵动心神的时候,还能分出一份注意力,在焦躁中沉淀下来,刻意练习"在灾难中寻宝"的心态和技能:
如果不是这次疫情带来的超长假期,我们很快会从春节黄金周回到“忙完了这一阵子,再忙下一阵子”的正常生活中去,哪里会有这样宝贵的机会——
可以安心陪伴父母,过一过我们曾经熟悉、如今却日渐远离的生活日常;
回首从前的记忆,再体验一把“为赋新词强说愁”的、矫情但珍贵的少年情怀。
当然,这并不是说这场灾难来得好——如果能够,我和大家一样,希望2020的开端能够以愉快的姿势重启。
但,当事实已经发生,我们无力改变。是以抵触抱怨不肯接受的情绪对抗,还是以臣服坦然兵来将挡的姿态接纳?看似没有选择的背后,体现的是不同的生活思维:
既然灾难已来,我们可以做的,就是主动在糟糕的现实中找到哪怕一点点可以利用、让现在的自己比上一刻更有收获的可能性。
对我来说,有意识选择看见“灾难中的黄金”,是一种更积极的生活智慧。你或许会把这种想法看作阿Q,但我依然相信,哪怕只是能让此刻好过一些,也比沉浸在糟糕的情绪中更有价值——
即使是同样的困境,保持乐观向上的心态,也是与疫情作战的方式之一。
所以,且让我收敛心情,把这次新冠疫情带的的超长假期教我的事,与你分享。
2020·2·22 于太原修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