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从小时候嗅觉说起。我家离学校很远,骑车要将近一个小时。中学课业就逐渐忙了,放学回家一般六七点钟。至年下深秋十月中旬以后,天也黑得早起来,到放学天就“麻麻黑”了。骑车行至家属院,各家各户都已经开火做饭,一股浓浓的炒菜香会随时穿过楼道飘进饥肠辘辘的学生鼻子里。而此时,我除了能闻到菜籽油炒猪肉炒豆瓣豆豉的油香,更可以闻到煮肉的肉汤煮新上市的水萝卜的清甜香。这时一头闯进家门,桌子上必定摆好了至少两碗一碟,这是一盘红黑油亮的蒜苗回锅肉,一碗热噜噜的肉汤煮萝卜,外加一碟熟油海椒拌萝卜皮“洗澡泡菜”。多半不等爸妈上桌就压实了一碗干饭埋头大干一场,完后打着饱嗝回房开始做功课。
熬锅肉(回锅肉)在成都是最普通的家常菜,为何如此风靡川渝百姓餐桌,有它的道理。因为它做法简单,味道鲜香,时令食材实惠便宜,又特别解馋所以为百姓深爱。
分享下妈妈的回锅肉心得:肉最好是选“二刀肉”即紧挨着猪尾巴的“坐墩儿”部位的猪肉。所谓“二刀肉”是这样讲的,屠夫杀猪分解肉时,第一刀首先是“旋”掉猪尾巴,第二刀下刀“座墩儿”即屁股,顾名思义,约定俗成,“二刀肉”就是这么来的。二刀肉肥四瘦六,肥瘦相宜,最适合拿来炒熬锅肉。当然实在买不到,用五花肉等其他部位的猪肉也未尝不可,出品不会大相径庭,取材方便当然也就广受欢迎了。
一家三口煮个斤把肉也就差不多,年轻人吃长饭,劳动力大劳动量者自不在话下,按需定量,多少无异。把肉切成三五寸宽的条,整块冷水下锅煮,期间加姜片少许,整花椒几颗至八九成熟捞出肉块(姜和花椒起去腥增香的效用)稍凉备切。
十月中下旬萝卜开始大批上市,老人老话讲“萝卜当街(gai),药铺不开!”意为萝卜可是好东西有相当的药用价值,医书上也说有润肺祛痰、解毒生津的功用。萝卜还有温润补气的作用。成都寒湿,食根喝汤不仅味道清甜,还能祛湿止咳,小时候我感冒后咳嗽奶奶总会每餐煮萝卜汤,她总在我喝汤吃菜时用浓郁的云南口音念叨:“十月萝卜土洋参”。至今美美地喝完一碗热腾腾的萝卜汤就会“哈”地张口一声以示过瘾,这个表情是深受其时奶奶的影响。
转回来,肉捞出后,这是的肉为八成熟肉,也是猪肉第一次入锅。
肉捞出后,肉汤可千万不能白白倒掉,能干的主妇一定不会浪费每一个食物烹制环节的材料!请来萝卜去皮,砍瓜切菜—滚刀块或三五分的厚片,入汤慢煮。煮汤其间切肉炒菜,手起刀落,材料时间两不耽误。更有红皮萝卜皮洗净放筲箕铺平晒干,第二天下泡菜坛子腌渍一两夜出坛子,捞出加少许糖,熟油海椒拌匀,餐桌上又多一道亮丽风景,清爽怡口,入口“夸嚓夸嚓”只叫你摇头晃脑,岂不快哉!
及至肉稍凉时(不烫手)横纹切肉成一分左右肉片,厚薄无虞,只求匀净,这样方便熬锅炒制时肥瘦受热均匀,肥不焦,瘦不柴。
菜籽油一定用菜籽油噢!实为风味!热锅凉油将油炼熟,再降温至八成热,下肉片翻炒熬制改中火,至肥肉吐油卷曲成“灯盏窝”状,此是为肉第二次回归锅内,“回锅肉”故得其名。滗去一部分锅内的混合油(猪油和菜油)留部分底油多少视各自喜好。妈妈口重好油腻,为图撇脱经常全油留锅,多加配料和蒜苗,所以成菜往往一大斗碗!
话说肉已满屋飘香,改大火,顺势加入郫县豆瓣,炒出红油,勾少量糖,烹入少许酱油,翻炒,加入黑豆豉,加甜酱(即甜面酱)翻匀至吐油上色,加入切成“马耳朵”状蒜苗儿(即斜切半寸长短,状如“马耳朵”故名)翻炒至蒜苗进油稍焉,即可起锅。有条件的可以再淋半铲子熟油辣椒里的红油!
好了,色泽红亮的肉菜有了,鲜美清甜的肉汤有了,爽脆的泡菜有了。妈妈的回锅肉重油重味重色,可以添一碗实实在在的白米饭,大口扒饭大片吃肉。稀里呼噜,夸嚓夸嚓;动物油脂经高温后直接沁入舌尖神经信号传入大脑直接生成多巴胺!父亲也可能倒上一杯“成大(酒名:成都大曲)”小酌晕味儿;母亲则会家常里短地:“饭菜票还够不够?出门加了秋裤还冷不冷?那个女生还在给你递条子没?”......之类等等。
儿女灯前,父母膝下,回锅肉,萝卜汤,熟油海椒泡菜萝卜皮,伴我们这个家度过多少个寒来暑往,多少回忆?多少个小小的灯火阑珊的普通傍晚充斥着这桌菜的香味。
回锅肉是我了解的唯一一道剩菜回锅后味道甚至还好过新菜的菜式。爸妈年势渐高,好在我继承领悟了这简单的技术传承,这样可以在今后的岁月里,除却口舌之欲,能够再多一些岁月过往“思绪回锅”的美味了。
2018年10月15日 成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