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光中走了,但乡愁还在!
原创: 唐孝忠 守卫家园 2017-12-14
上世纪七十年代初,远在台湾海峡的余光中先生创作了经典诗歌《乡愁》,从此,这首诗的意境化作白云,漂洋过海,流传至今,难以忘怀。如今,《乡愁》的创作者走了,可《乡愁》留给了世人,留给了后代。所以,《乡愁》还在。
我的老家在重庆市铜梁区最边远的乡村,一个名叫齐团的地方,尽管已经被撤销,但这个名字已烙印到我的心底。因此,对它的念想从未断过。所以,乡愁一直存在。更重要的是,我的伟大的母亲,一位善良正直的女性,永远地埋葬那里,所以,乡愁常常敲打着我,促使我有机会便会回去看看。
姜育恒 - 爱来自守卫家园00:0005:41
【这世界,有一种东西,亘古不变,促进着人类良性发展,不断进步,那就是爱】
埋葬在老家的还有,从未见过的爷爷奶奶,特别是曾经照顾我和我的弟兄们的外公外婆、舅舅,一个名叫化古的地名,一个名叫响水岩的地方。我的一些童年时光,我的暑假、寒假,都在那里度过,所以,乡愁也在那里飘荡。
人不能忘本,这已是千百年来人类公认的自然法规则。如同孟德斯鸠的观点,自然法规则引导我们应归顺造物主。我们每个人,必须意识到这一点:我们从何处来?谁赐予我们生命?谁抚育我们长大?哪些人,曾经施以我们恩惠,帮助我们战胜困难,扶助我们走向梦想?如果我们没有这一意识,谈何感恩?算不算忘本?
反过来想想,如果没有父母赐予我们生命,我们不可能降生,谈何存在?假如没有人施以恩惠于我们,我们凭借自己之力,能上升一层层的台阶?我们能排除一个个障碍?除了亲人难忘,曾经长大的地方,那里的人,无论对你好与坏,都曾经影响着你,让你从幼稚走向成熟,从无知走向智慧。因此,乡愁从此萌芽,随着岁月的脚步推进,乡愁固化,扎根在灵魂。
我的家乡,虽然穷乡僻壤,但是,有一条小河——小安溪,从家背后的大山下流过。小安溪曾经滋养过我,我也曾在其中游泳,在河边割草、放牛、砍柴。小安溪的水流到合川,汇入嘉陵江,再流到重庆主城,最后汇入长江。所以,小安溪一直陪伴着我,因此,小安溪也是我的乡愁。
我的家乡,以蛛网泥居多,不赖旱,被雨水打湿,又粘稠,这种并不肥沃的土壤,让红薯、包谷、小麦等生长。家乡稀少的稻田,让稻谷生长,催生大米。那里的土地,曾经滋养着我及我的家人。所以,那里的泥土无论成为何种状态,都是很香很香的,也是那样亲近熟悉的。每每回去,总想到家背后的大山转转,看看自己曾经留下的足印还在不在,看看曾经洒下的汗水是否遗留下一点盐的痕迹。
离开老家多年,尽管再也回不去了,但是,那里还有许多人让我无法忘怀,那里的一草一木,那里的山山水水,我一直牵挂,于是,乡愁始终摆脱不了。所以,余光中先生虽然走了,他的乡愁没了,而我的乡愁还在。有一天,当我走了,乡愁才随我而去。
2017年12月14日深夜 于重庆寓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