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历史上,虽然庸主、昏君不少,但也不乏为世人所称颂的伟大明君。探究这些明君的伟大之处,对我们成就事业或为人处世很有裨益。我们今天就来聊聊他们的共同特点之一:都能正确面对错误,知错能改。
晋文公重耳是春秋时期晋国国君,在执政期间,他修明政务、施惠百姓、奖惩分明、实行了一系列改革政策,成为世代公认的圣贤君王、春秋五霸之一。
晋文公曾犯下两个错误:其一、逃亡途中,他爱恋在齐国娶的妻子,贪图安乐,忘记重任,放弃理想,不再奋发向前。他的妻子与随从用计灌醉他,抱他上车,离开齐国。酒醒后,他知中计,想杀死随从——自己的舅父;其二、返回晋国后,他奖赏与他同舟共济的有功之臣,忘记了介子推,引起介子推及其随从的不满。
但晋文公不愧为贤君,知错必改,有错必纠。当认识到随从用计使他离开齐国是正确的作法时,他最终没有杀死舅父而与随从们一起前行了。当他认识到未及时给介子推行赏之错时,便派人到处寻找介子推。后来,晋文公听说介子推已进入绵上山时,便下令把整座山做为“介推田”封给介子推,改绵上山为介山,“以记吾过,且旌善人”。这些做法都争得了民心,巩固了他的地位。
开启文景之治的汉文帝刘恒是一代明君,他也不是毫无缺点与过错——汉文帝为人谨慎,但也有冲动的时候。
有一次,汉文帝带着袁盎从霸陵回京城,突然想飚车,打算驾车从霸陵西侧的陡坡奔驰而下。袁盎见状,赶紧上去拉住车架马缰。汉文帝不以为然,说:“将军害怕了吗?”袁盎说:“陛下放纵驾车六匹马,从高坡上奔驰下来,假如有马匹受惊车辆毁坏的事,陛下纵然看轻自己,怎么对得起高祖和太后呢?”汉文帝恍然大悟,立刻停止了飚车的冲动行为。
淮南王刘长是汉文帝的弟弟,借着汉文帝的宠爱,骄横不法,甚至图谋造反。汉文帝一气之下,下令用密闭的囚车将刘长贬谪去蜀地。刘长在途中绝食而亡,汉文帝后悔不已,后来在处罚刑犯上就更加宽容谨慎了。
另有一次,汉文帝与张释之登临虎圈,汉文帝询问书册上登记的各种禽兽的情况,问了十几个问题,上林尉全都不能回答,而看管虎圈的啬夫却对答如流。汉文帝一时冲动,命令张释之让啬夫当上林令。但张释之认为汉文帝以口齿是否伶俐为选官的标准,将会给官场树立不好的风气,极力劝阻。汉文帝于是打消了念头,不再任命啬夫为上林令。
唐太宗李世民也以知错能改,善于纳谏而成为一代明君。
贞观元年,太宗诏令,凡假造官阶和阅历的官员,不自首就处以死刑。后来,果然查出有造假的人,唐太宗判他们死刑。大理少卿戴胄认为依照唐律不应该处死刑,反对皇帝一生气就杀人的做法,唐太宗收回了成命。
贞观三年,唐太宗下诏“关中免二年租税,关东给复一年”,但不久就变了卦。魏徵批评他“追悔前言,二三其德”,唐太宗虚心接受了魏徵的意见。贞观五年,唐太宗在盛怒之下轻信谗言,错杀了大理丞张蕴古,经房玄龄澄清事实后,十分后悔,随后诏令:“自今有死罪,虽令即决,仍三覆奏乃行刑。”
贞观六年,唐太宗欲封禅泰山,魏徵屡次劝说太宗:百姓生活尚未十分殷实,仓廪尚虚,国力尚弱,此时祭告天地,以为帝王功业已就,十分不妥。唐太宗随即打消了封禅的念头。
唐太宗有一匹骏马,放在宫中饲养。一天,这匹骏马突然死了。唐太宗非常生气,准备杀了那位养马的官人。
皇后劝谏说:“以前齐景公因为马死而杀人,晏子当着齐景公的面列出养马人的罪状,说:‘你把马养死了,这是第一条罪状;你养死了马而使国君杀人,老百姓知道后,一定怨恨国君,这是你的第二条罪状;其他诸侯知道后,一定看不起我国,这是你的第三条罪状。’齐景公听后便免了养马人的罪。陛下您曾经读到过这个故事的,难道忘了吗?”
唐太宗听了皇后这番话,认识到自己的错误,怒气就消了。
封建帝王都会犯错误,这是勿庸置疑的事实,但犯了错误能诚心听取各方面的意见,知错、认错、改错却只有明君、圣王才能做到。
所以汉代政治家王符在《潜夫论·明暗》篇中说:“君之所以明者,兼听也;其所以暗者,偏信也。”因此,“兼听则明,偏听则暗”,就成为一句箴言流传了下来。这句箴言大可以治国安邦,小可以修身养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