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0帧的画面非常饱满清晰。
故事很流畅,尤其后半部分渐入佳境。
中场往往代表了休息,
这场备受瞩目的表演,
却成了主角比利无法懈怠的战场。
回忆重现,
最惨烈的一天被人表扬是什么感觉?
绚烂焰火,
炮火纷飞。
影片处处是矛盾和冲突。
每个人对比利成为英雄持不同见解。
妈妈感到无比骄傲,欣喜地准备美食。
姐姐凯瑟琳愧疚因她的原因导致比利参军,
希望减轻负罪感,劝说弟弟回来。
拉拉队长不能接受想要扔掉英雄光环的比利。
为舞台清场的工作人员厌恶所谓的英雄影响了他的工作。
每个人对战争也有不同理解。
爸爸不同意英雄主义情怀被质疑。
妈妈不能容忍女儿在餐桌上谈论战争衍生出的政治论点。
姐姐认为纯粹利益才是伊拉克战争爆发的驱动力。
班长同意将战争故事拍摄为电影,大家分红。
球员关注不同型号枪支打在人身上有什么不同。
在赛场的球迷调侃军队中的同性恋如何解决生理问题。
富翁只愿出先前报价的5%拍战争电影……
然而,对于人和事不同且具有流动性的认识
造就了相似的人性。
当初追逐名利的班长
因感到被误解和不受尊重,
在一点点和完全没有之间毅然选择后者。
勇敢站出来替比利和其战友解围的拉拉队长
可能只是被想象中完美英勇的比利所吸引。
出于内疚为弟弟找心理医生的姐姐
有情深意切的担忧和害怕失去。
就连比利,
也从当初的等价交换逐步对战争产生了新的感悟,
甚至认为自己属于伊拉克。
没有人只有一面,没有人能完全互相理解。
人性是丰富而曲折的。
比利最后选择重回战场,与袍泽同在。
从主旋律角度看,
杀死异国武装分子,保家卫国,
是一名战士希望完成的使命。
从利己主义角度看,
可能在那间华丽的办公室内
他犀利拒绝5%拍摄电影的好处后,
班长与他对视,露出会心一笑,
这个决定便在心中尘埃落定。
谁能理解比利?
哪里可以给他归属感和认同感?
这一选择更可减少混乱家庭及人生带来的挫败感。
影片即将终场,
姐姐与比利分别之际,
比利说,我真的希望我有个地方能让你感到骄傲。
他无法被人理解太久了。
姐姐终于坦诚,I am always proud of you。
我一直为你骄傲。
才有了类似于和解及抚慰彼此心灵的拥抱。
导演李安悲天悯人的情怀依然存在。
谁不是挣扎而自由地活着。
比利有战友和他患难与共,
回到真实生活中的我们,
人生谁能与共?
谁能真正理解你?
可能你心中出现了某个人的身影,
可能你已经认定人生无人可依。
不管哪一种,
体谅人性之脆弱,
也接纳人性的多面性。
又或许,
人生从来没有谁得到谁,只有谁选择与谁共度。
同行一段,或余下路程。
每个人都是独立的灵魂。
“我们选择,我们别无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