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写作时遇到几个关于内容方面的问题,这几个问题可能是和我一样刚开始接触写作的你也会遇到的:
1.描述的内容逻辑性差,导致可读性差,让读者觉得有些地方不知道在讲什么
2.原本自己觉得很精彩的内容,写出来却让读者觉得很乏味
3.有时候想了很长时间也不知道该写些什么
关于前两个问题,在《5分钟商学院》中看到过有关写作的心法,整理内容如下:
写作有三个心法:
a.价值感。
任何一篇文章、任何演讲,都在回答三个问题,what,是什么。why,为什么(这事的动机)。how,怎么做。如果你核心讲what,你通常是一个教科书式的东西,字典式的东西,如果讲why,你很容易讲成心灵鸡汤,但如果你讲how,你就很有可能变成一个方法论,变成一个价值感特别强的东西,你要对这一点有清晰的想法。
b.结构感。
第一步做场景导入,让他觉得这事就在自己身边发生。第二步打破俗见,让他感觉这事看来我以前的理解不对,让他明白读这篇文章的动机。第三步讲核心逻辑,用故事的方式讲清楚这事到底是怎么回事。第四步叫举一反三,告诉他怎么做,让他感觉到价值感。第五步做总结。
c.对象感。
训练对着镜头像对着一个具体对象在说话的感觉,用你取代大家这个词,让别人感觉这是专门讲给我听的,我应该从中有所收获。
总结起来,就是站在对方的角度去思考,而不仅要站在自己的表达角度去思考。
讲故事,演讲的时候,逻辑感和线条感是特别重要的。首先提一个问题,然后讲原因,给解决方案。表述逻辑一定是线性的逻辑,一步一步的扣下去。
回想自己写东西的时候,往往是只想着要说出哪些内容,也就是what层面的,很容易写成一个教科书式的东西,读者一般没有兴趣去看,就算有兴趣也觉得枯燥乏味。我自己关于上面一段内容的理解是这样的。写文章、演讲都是在回答:what、why、how。what要以场景导入,让读者觉得这件事就在自己身边发生,why要打破俗见,并用故事的方式讲清楚这事到底是怎么回事,让读者觉得这事看来我以前的理解不对,从而勾起读者的兴趣。how也需要讲逻辑,告诉读者具体应该怎么做,让读者觉得这篇内容有价值。最后来一段总结,帮读者更好的理解你的这篇文章。
还需注意整篇文章要有对象感,把“大家”、“你们”这类词,用“你”取代,让读者感觉这是专门讲给我听的。不只是称谓词,在阐述的角度上也要考虑站在读者的角度思考。比如涉及一些专业名词,如果我们只考虑要写哪些内容的时候,可能会直接写出一些读者看不懂的专业名词,导致读者不知所云。如果站在读者的角度,我们可以更进一步,再把专业名词用读者可以看得懂的词语或句子代替。
实际上《5分钟商学院》这个专栏,每一篇文章都是按照这种结构和写作心法进行的,可以作为学习的典范。
关于第3个问题,笑来专栏中说过:
1.写用户以为的刚需,且对用户真正有用的内容
2.写自己擅长的
总结起来就是:从你擅长的事情中,找出让用户以为刚需的事情,且对用户真正有用的内容。
but,当我自己问自己擅长的事情是什么的时候,觉得一脸懵逼。可能找到自己擅长的事情,需要等到自己真正觉得自己擅长且别人也觉得我擅长的时候才不会懵逼吧。
从另一个角度来看,不知道写些什么这一问题是自己脑子里并没有那么多干货,也就是输入量不足。当自己输入够多的时候,脑子里有足够多的干货,恰好看到身边朋友的问题可以用自己看到过的内容解答时,就可以写一些内容了。当输入的更多时,能够解决的问题更多,可以写出的内容也就更多了。
关于写作选材,可以从自己擅长的事情中,找出让用户以为刚需的事情,且对用户真正有用的内容去写。如果觉得没有擅长的,可以提高自己的输入量,输入多了,输出的自然也就多了。关于写作的内容,可以想清楚what、why、how,然后站在读者的角度,按照逻辑讲清楚到底是怎么回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