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有人说:中国人过节,一是吃,二是仪式,合起来就是吃的仪式。我却认为还少了一件事,那就是喝酒。
酒,是喜庆节日必不可少的助兴饮品,只要不过量饮用,对身体是非常有益的。男人们辛苦一年,围坐在一起煮酒论英雄,说不出地放松融洽,女人们陪着夫君小酌两口,更添面目红润,比平日光彩照人。所以说喝酒,绝对是新春佳节不可或缺的活动。
中国酒文化博大精深,各地域都有自己特色的酒类,比如贵州的茅台、山西的汾酒、蒙古的闷倒驴、云南的米酒、四川的泸州老窖等等,我们不一定去过这些地方,但一定听闻过当地盛产的美酒。
酒,就像标签一样让我们通过品饮就能体味到当地的风土人情,这是中国几百年来文化的积淀,就像真正的好酒一样,日子越久越发香醇浓厚。
花哥是山东人,也是在山东学会喝酒的。山东虽没有闻名全国的酒类,但山东的酒文化绝对闻名全国,即使你酒量再好,到了山东也绝对不敢轻易上山东人的酒桌。我曾听无数朋友跟我说山东人喝酒讲究太多了,“说得你一脸懵逼,还觉得句句在理儿”,最后结果就是喝醉了还没弄明白山东的酒规。
所以花哥决定详细解释一下大家对山东人酒规的吐槽:
吐槽一:你们山东人请吃饭咋喜欢叫这么多人作陪?
一般说来,山东人请宴席,主人一方的人数比客人一方只会多不会少,最少也是跟客人一样多。这是为什么呢?
山东号称“礼仪之邦”,自春秋战国时期就是齐国、鲁国的属地,所以山东的酒席沿袭了古代宫廷宴请的规矩。古代宫廷宴请,往往是大臣坐一边,他国的王公贵族坐另一边,形成绝对的对称之势。在人数上不少于客人,是齐鲁文化里一种表达对客人尊重的方式,如果主人自己一个人招待几位客人,在山东人看来是颇为怠慢的。
吐槽二:你们山东人对座次安排咋这么讲究?
山东人在酒桌上对座次是极其讲究的,下面附上一张座次图(8人为例)作讲解:
主陪:是请客一方身份最尊贵或者最年长的一位,位置是正冲门口的正面。主陪一般有两双筷子,一双自己用,一双专门给两边的宾客夹菜用,俗称“公筷”。主陪的作用主要是东家,把握这次宴请的时间、喝酒程度等,属控场的庄家。
副陪:是请客一方身份其次尊贵的,位置在主陪正对面,也就是背靠门的方向。在正规一点的饭店,副陪也会有两双筷子,一双自己用,一双作为“公筷”给两旁的宾客夹菜用。副陪的作用是配合主陪照顾宾客、带动喝酒节奏,某些情况下也是负责买单的人,比如家庭宴会,男主人坐主陪,女主人坐副陪;商务宴会,老总坐主陪,经理坐副陪,负责添酒、倒茶、买单,也是常有的情况。
三陪、四陪:一般是主陪请来陪酒的朋友,身份在主陪副陪之下,坐在主陪左右两边第二位置。作用是配合主陪、副陪将宾客夹在中间,便于照顾。
主宾:宾客一方身份最尊贵的一位,位置在主陪位置的右手边。
副主宾:宾客一方身份其次尊贵的一位,位置在主陪的左手边。
三宾、四宾:与主宾一同前往赴宴的人,身份地位不如主宾,一般是附带接受宴请的人,位置在副陪的左右手边。
大家看到这就明白山东酒桌上座次的讲究了,各个地市略有差异,但总体是类似如此。还有一种情况是主人身份比宾客低太多,比如晚辈宴请长辈、下属宴请领导等,主人会将主宾让在主陪位置就坐,毕竟这是最上的位置。
吐槽三:酒桌上的规矩也忒多了!
山东酒桌上的很多规矩都是有讲究的。我们从大家就座以后开始讲:
第一道菜一般是鸡,菜的做法不作要求,寓意“开门大吉”。
这时候主陪要第一个动筷子,其他人在主陪夹菜之前是不能夹菜的,以示对主人的尊重。
主陪第一下要用“公筷”给身边的主宾夹一口菜,以示对宾客的欢迎之情,宾客出于礼貌,无论这一道菜合不合口味都要吃一口,然后其他人才可以开始用餐。
然后主陪出于礼貌会继续用“公筷”给两边的主宾、副主宾夹菜,这时候三陪、四陪应该赶紧接过“公筷”,主动给宾客服务。此外,宾客需要点烟、添水的,三陪、四陪也要主动起身去做,故山东人请吃饭大都喜欢找酒场经验丰富、善察言观色的人作陪,一方面说话办事比较敞亮,另一方面也能很好地完成定位任务。
注意,这个时候是还没开始喝酒的,一般要等主菜上了四道以后,由主人举杯表达此次宴请的主题目的,大家一起碰杯共饮,谁也不能坏了规矩。主人没说喝酒,其他人就举杯喝酒是非常不礼貌的。
最后一道主菜是鱼,寓意“年年有余”,一般是糖醋鲤鱼,鲤与“礼”同音,也是好的寓意。
待到酒喝的差不多了,主人会询问主宾吃什么主食,面条、烧饼、水饺,按主宾口味点餐,等到主食端上桌的时候,主陪倡议大家一起举杯,将杯中酒喝光,开始吃饭,这最后一杯酒俗称“门前盅”,喝了便不可再与他人碰杯喝酒了。
吐槽四:喝酒就喝酒,能不能少一点套路?
山东人喝酒,不是用南方的小型口杯,而是标准的高脚杯(容量二两半)。
第一杯酒由主陪、副陪分别领酒,以示对宾客的欢迎之情;
第二杯酒按照三陪、四陪、主宾、副主宾的顺序依次领酒,共饮第二杯,这时候基本每人已经饮下半斤白酒。这前两杯酒,必须按照这个顺序喝,谁也不能越俎代庖,否则便是不懂规矩;
第三杯酒开始,酒便不再加满,各人视情况联络感情,主人一方会主动敬酒,宾客一方也会主动回敬,大家推杯换盏,谈天说地,感情也就进一步加深了。
至于喝酒的速度,各地习惯不一样,花哥家乡的习俗是第一杯酒分七次饮尽,因七与“起”同音,大家一起往上“起”,取个好彩头;第二杯酒分八次饮尽,八与“发”谐音,取“八八大发”之意。
当然,有些地区喜欢一杯分九次,号称“九九归一”,要不然就是十次的“十全十美”,不过喝起来太墨迹,花哥不提倡。
碰杯也有讲究:碰一次杯就要喝两次,所以自由敬酒阶段杯中酒不要一口尽,否则还要再倒上,反而多喝了;像泰安等地区讲究碰一次杯就要喝三次,很多外地的朋友不明此中之道,往往碰杯就干杯,又怎能全身而退?最聪明的做法就是与人碰杯后分二或三次喝掉,而且切忌只碰一次杯,否则又要重新计算奥。
很多朋友认为山东人喜欢劝酒,让我说却是不尽然。花哥就不喜欢劝酒,花哥性情耿直,不喜欢扭扭捏捏、惺惺作态之人。与像乔峰一般爽快的男儿饮酒,是人生一大快事,根本不用劝。
所以对花哥来说,喝什么不重要,跟谁喝才重要。碰到意气相投之人,就是5元一瓶的二锅头,喝着也比五粮液好喝。
不过在大多数山东人眼里,请人喝酒就必须把酒喝好,否则便是不够热情,喝好有时候就是“喝醉”。随着社会的进步,我们越来越不提倡“斗酒”“劝酒”,但习俗如此,一时半会还是难以改变。很多朋友说,我咬死不喝还不行么?花哥以多年的经验告诉你:
你真的想多了!
山东人的劝酒功夫绝对是全国一流的:
文艺一点的会说“只管畅饮,莫问前程。”;
煽情一点的会说“咱们喝的不是酒,咱们喝的是感情!”
再直接一点的如花哥,大抵会说“别说不能喝,男人不能说不行!”
总之左一句右一句,再不停地给你添酒,然后举起杯来“我干了,你随意!”你说你是喝还是不喝?
所以要问花哥如何应对山东的酒场,我也只能说一句“无他,但酒量佳尔。”上了俺们山东人的酒桌,还是“尽人事、顺酒量”吧!
最后,值此新春佳节,祝大家吃好喝好,开心就好!正所谓“小喝怡情,大喝伤身,强喝灰飞烟灭。”酒虽佳品,大家还是不要贪杯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