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追求梦想相比,现在的人们更喜欢纯粹的做梦。
文章的开始先跟大家分享三个发生在我们周围,真实的事例,且此处暂且不予评论。
认识的一位出版社编辑,收到一3000字投稿,目标稿件是8000字标准。编辑回复称字数不够,作者回答:“你傻啊,你再加点字数不就够了。”编辑回答:“你写了3000字,我加5000字,那就是我的稿子了。”然后作者各种以没有同情心 、心胸狭窄云云攻击编辑。
2017年3月21日早上,杭州滨江。
富二代薛某,苦追一个叫姗姗的姑娘8年,因姑娘拒绝薛某求爱,被对方整个人拎起,从19楼阳台扔了下去,当场殒命。
九寨沟发生地震灾害之后,众多明星捐款赈灾,吴京也在第一时间捐款100万元。出人意料的是,众多网友在网上发表评论,嫌他捐款太少了。有人说:“吴京你赚了那么多,起码要捐一个亿!”
文化是建立在观念和价值观基础之上的,包括道德以及个体在社会中所扮演的角色。在西方社会,个体被看作自主的“自由人”。但是在亚洲社会,个体则被看作一个更大体系中相互依赖的部分。
美国文化鼓励自我欣赏,相信这样可以改善我们的人生。但是当自我欣赏背后的良好意图越过界的时候,就会演变成自恋。
即使理智如我们——始终认为——个人主义必须建立在努力和负责任的基础上,不断努力和辛勤工作才是你的价值所在,no complain,keeping attempt。
但是,在我们生活的地方,包括美国,甚至中国在内,人们会通过人格和取得的成就来判断一个人的成败。
所以这样进一步造就了很多人这样的反馈——自恋是十分必要的,尤其是在竞争愈发激烈的当今社会。许多人会认为始终将自己放在第一位是与别人竞争的必要条件,尤其是这样能帮助我们取得成功的时候。并且对不择手段取得成功的行为越来越持有接受态度。
面对美国越演越烈的自恋流行病的蔓延,【美】简·M.腾格博士、W.基斯·坎贝尔博士合作撰写了这本《自恋时代》,列出了自恋现象的种种表现与弊端,并且给出了真诚的治疗方法。
英文中的“自恋”一词源于希腊神话中的那耳喀索斯——一位想要寻找真爱的长相迷人的年轻人。美丽的仙女厄科爱上了他,并且不断重复着他所说的话,但是那耳喀索斯最终还是拒绝了厄科,从此厄科便渐渐消失了。那耳喀索斯仍在继续寻找自己的完美伴侣,直到有一天,看到了自己水中的倒影。那耳喀索斯爱上了自己的倒影,一直凝视着它,直到死去。后来,在他死去的河岸边,长出了一朵鲜花,也就是现在的水仙花。
关于自恋,一些其他常见的名称包括傲慢、自负、虚荣、浮夸以及自我中心。自恋的人满脑子想的都是自己,自以为是,爱吹牛,只喜欢倾听自己的声音,或者自认为是个传奇人物。许多自以为是的混蛋都是自恋者,但是不少圆滑、表面光鲜、非常迷人的人(遗憾的是,后来发现这些人实际上是以自我为中心的,是不诚实的)也是自恋者。自恋者往往会高估自己的能力。自恋者不只是自信,而且是过度自信,自恋的人过于欣赏自己。比如《小王子》当中的认为其他人都是自己的仰慕者,除了赞扬的话,什么都不会听到的自大狂。
本文开头例举的第一个投稿人的例子,很明显的也是属于那种过于爱自己,并且认为自己的需求要优于别人的需求的一类自恋的人。但是,过度自信有时会事与愿违,因为自恋的人最不能接受的就是批评和从错误中汲取教训。冷酷点说,自恋虽然能够很完美地预测假想的成功,但是不会带来真正的成功。
现在的社会上,很多人根本不在乎他人的需求,更有甚者,认为只有他们自己的需求才是最重要的。这种心态便是“特权感”,它是一种普遍存在的看法,认为自己有资格获得特殊优待、成功,以及更好的物质享受。特权感是自恋的一种重要表现形式。有特权感的人生活在一个幻想之中,认为世界亏欠你的比你能贡献的多的多。
当你特权感很强时,你所有的注意力都会指向自己的经验、结果和需求。这显然就是致使你的各种人际关系走向灾难的关键。
此外,特权感也与对他人缺乏基本尊重有关。特权感强的人会认为自己的需求最重要,别人的需求则无关紧要。
所以这位拥有自恋型人格的投稿者的内心世界是:我这么特别,所以怎么有人敢对我不尊重?敢批评我的写作能力?
编辑令人不快的批评或者行为会被他看作对他的特殊地位的根本挑战,因此他不会让事情就这么过去的,所以频频对编辑进行各种攻击,当然,直到编辑把他拉黑。
抑或,我们这些与自恋者共同生活或工作的人,可以学着保留自己的意见,贴心的建议自恋者最好还是不要那么傲慢——不是因为这是不正当的,而是因为从本质上讲,其他人非常嫉妒自恋者的优秀。
从历史上讲,特权代表一种社会地位,或者由合法权威赋予的所有权。拥有某一头衔(或者被授予某项权利)指的是明确拥有某个社会等级身份或者财产所有权,比如成为英国社会中的勋爵或公爵。作为自恋的一种表现形式,特权感意味着你的行为就像是拥有某一头衔或权利一样,即使实际上并没有。
比如一个女人可能会贷款买豪车,即使根本还不起,因为她认为自己就应该开奔驰。
当然,编辑老师们自己也并非完全对特权感免疫。老师这份职业本身就可能会培养一个人的自恋;毕竟,每周总有那么几次,学生们会把你说的话记在笔记本上。
特权感还有一个标准定义:想要的更多,但是又不特别想为之努力,总想着要以更少的工作换取更多的金钱。
还有一些认为自己很特别的人,常常想要将自己刨除在规则以外,这通常对其他人不公平。
文章开头第三个例子“吴京,你怎么不捐一个亿”就是这样一种自恋表现。
典型的以圣人的标准要求别人,以未知的标准要求自己。所有的道德,都用于律人,而非律己。
对此,网上有一个流行的笑话专门形容这种道德绑架者。
记者:为什么你逼马云捐款?
逼捐者:因为他有钱。
记者:那,如果你有一百万,你愿意捐给国家吗?
逼捐者:我愿意。
记者:如果你有一百亩地,你可以捐给国家吗?
逼捐者:可以!
记者:如果你有一头牛,你同意捐给国家吗?
逼捐者:我不同意。
记者:为什么?
逼捐者:因为我真的有一头牛。
此外,特权感也对社会有更加深远、更具破坏性的影响,损害着互惠互利和义务责任的惯例。
互惠互利的基本原则是:如果别人帮了我的忙,作为回报,我也需要为对方做点什么。人们会在某个时候回馈自己曾经受到过的帮助。
如果与你相处的是一个特权感很强的人,会发生什么呢?他也许会请你帮忙,你也会答应要帮他。你是一个热心助人的人,也很高兴能够帮到别人,虽然帮忙之后没有得到感谢,但是你并不会往心里去。然后,这个人会再次请你帮忙,而你也会再次答应他。然而,在接下来的一周,作为回报,你请他帮点小忙,他却直接拒绝了你。也许他甚至会露出惊讶的表情,因为你竟然找他帮忙。对此,你有点生气,下次他再请你帮忙时,你拒绝了他。
这就是特权感所带来的一个主要问题:特权感较强的人并不认为互惠互利是一条双向的道路,他们认为帮助就是一条单向的、只驶向他们的匝道。由此带来的结果便是整个互惠互利的概念开始慢慢消退,大家的生活变得更加艰难,相互之间也越来越疏远。互惠互利就像是将整个社会粘黏在一起的胶水,而特权感则会溶解这种胶水。
作为分别拥有两位可爱女儿的作者【美】简·M.腾格博士、W.基斯·坎贝尔博士,在这本凝结他们心血的作品——《自恋时代》中异常关注自恋产生的根源——如何养育子女——即如何不培养出拥有皇权感的子女。
20世纪20年代美国的母亲们在列出她们最希望自己的孩子具有的性格特质时,会提到严格服从、忠于教会和有教养,而到了如今,很少有母亲会选择这些特质;相反,她们会选择独立和宽容。
而在现在的中国,即使年轻的父母也会把自己的孩子宠成独一无二的小皇帝、小公主,在家占有绝对地位。即便是幼儿园小朋友也可以参与家庭事务决定,或者是在逛家具店时,让2岁大的小朋友自己选择想要哪张床。
但是,年轻的父母们要知道的是,给予孩子如此多的权利教会他们的是一种高人一等的人生观,它只能够带来快乐和选择,但无法带来责任感。
下面是父母缓和孩子的自恋冲动时,可以采取的几个步骤的建议:
一 、说不,而且要说到做到。
如果因为孩子被拒绝后又哭又闹就选择让步,你所教给孩子的就只有哭喊是有效的。
二、不要给予孩子过多的权力。
相反,更好的做法是只给他们有限的选择。比如,问自己的孩子“亚历克斯,你想现在就睡觉,还是5分钟后再睡?”
三、仔细考虑一下你给孩子传递的有关竞争和成功的信息。
要帮助他们在内心深处建立自己的行为准则。
身体力行,以身作则,帮助孩子形成正确人生观。
应该更加注重培养孩子对学习的热爱,让他们知道努力是可以得到回报的。
我们除了应该注重培养孩子对学习的热爱,还要培养孩子的效能感——(“如果努力学习,我就可以掌握一个主题相关的很多知识”)、与他人和谐相处的能力,以及高度的自律意识与情感韧性。
四、 给孩子购买印有表示他多棒字样的东西时要三思。
五、父母们需要抛弃孩子是宇宙中心的观念。
六、停止灌输成为特别之人是被爱的必要条件。
因为在更加成熟的恋爱关系中,尽管伴侣有自身的缺点,但双方依然深爱着。这种爱情往往更加长久,更能让人感到满足。真正了解一个人的优点和缺点的爱,才是建立亲密情感关系的正确道路。
七、教孩子崇拜真正的英雄——那些帮助别人的人。
八、不应该让孩子总能得到自己想要的东西。
满足他们的需求,并不总能让他们学会以后生活所需的自控能力。
你的孩子要学会并不是他想要什么就一定能得到什么——这不是什么可怕的教训。他还可以从中学到,有时候为了他人的利益而妥协是有必要的,这一技能在交友和恋爱关系中十分有用。
九、放弃教育完美子女的方式。
在这个信息爆炸的社会中,现在的家长们想要帮孩子塑造生活的方方面面,以保证孩子们的安全,并帮助他们取得成功。虽然这样做可以对孩子起到很好的推动作用,但事实上常常会做过头。
比如最近宁波某小学爆出的半数小学一年级学生午餐“望虾兴叹”,原因是不~会~剥~虾~,对此,学校校长称“这个结果他已经很满意了”,因为据说他刚调来学校的时候,“会剥虾的孩子大概是个位数”。
十、从失败中学习的能力,在人生中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面对挫折时,缺乏自控、自律,或情感韧性的人很难成功。)
让他们学会如何有风度、坚韧的面对失败。
我们已经忘记了孩子们偶尔失败一次没什么关系。那些总是能够赢得胜利的孩子会形成一种自己是无敌的、比别人更好的观点。由于过度相信自己,他们很难从挫折中学习。并且比较输不起,例如前段时间发生的985大学生连灌6杯酒后死亡,此时,你想对他说:孩子,说声“我不行”,不丢人。已晚。
十一、在孩子感到沮丧,认为自己做不了某件事时,应该让他们将注意力放在具体技能上,学会自己鼓励自己。把注意力放在某项具体技能上,努力培养自我效能。这样他们不仅可以不断打磨自己的技能,而且也会在实际上赢得奖杯。
事事都无底线满足孩子的另一个后果是:
如果他享受到做选择的乐趣同时又不必掏钱付账,也许就会发展出一种高人一等的人生态度,认为自己应该得到任何想要的东西。
这一代不愿自己‘赚得’奢侈品和豪华服务;他们觉得这些都是自己应得的,人们期盼他们现在就拥有这些奢侈品——那不是靠等待和自身努力挣来的。
比如现在流行的大学生iPhone8之风,以至于在他们没有经济能力还要依靠家庭资助上大学的情况下,还会向父母伸手要钱买最新款iPhone8plus腮红金256G而不会心疼父母亲的血汗钱 。更有当父母表示满足不了他们时他们歇斯底里的咆哮甚至对父母的大打出手。
关于国人对爱疯的迷之追捧笔者并不理解。笔者对苹果的实时监控所在地功能很抵触,苹果公司把收集到的所有数据会发到苹果美国公司总部,也就代表美国政府可以掌控,毕竟笔者这种即使再默默无闻的人也还是会害怕被别的国家不怀好意的人盯上然后被实时定点清除(开个玩笑。)
私下采访过几位用iPhone的同事,为什么一定非爱疯不可?
得到的反馈是,刚开始并不是非苹果不可,因为觉得除了操作系统和价格上有区别外,和其它手机用起来区别并不大。
直到后面经常参加一些同学,朋友聚会。一桌人90%以上都是用的苹果。80%以上用的是最新版的苹果。大家都在玩手机,自己拿着安卓机始终不敢拿出来。后面也就入手苹果了。而且总是第一时间入手。
并且发出这样感慨:“不得不承认,人是社会动物,受其他人影响很大。当然,也有的人内心特别强大,另当别论。”
所以,我们现在提倡的要内心强大,特立独行,不怕孤独,可以从用一支安卓手机开始吗?(一点小心翼翼的建议)
许多学生对于付出10年努力才能在某一职业领域取得成功这种说法并不感兴趣。他们认为成功应该会来的很快,而且不喜欢向比他们聪明的人虚心求教。换句话说,他们认为自己很特别。但是当他们把自己当作“特别之人”来对待的时候,会变得自负,同时却在艰苦工作和负面反馈面前不堪一击。尽管他们觉得自己配得上社会地位较高的职业,却会因为没能立即大获成功,而很快变得意志消沉。
所以有现在层出不穷屡禁不止的大学生裸贷事件;
有网上铺天盖地的对大学生每月生活费多少为合理的大讨论。那么到底究竟多少合理,究竟多少才能让你不落后于大都市正常生活水准?(个人感觉父母们应该一个子都不要给,还给你保持都市生活水准呢,让你兼职到没时间关注你的生活水准问题)
还有女大学毕业生在面试时在没有经验没有专业技能提供给公司的情况下直接向HR提出月薪6000(抱歉,这可能还是2年之前的数据),并且进一步说,这个工资马马虎虎还可以让她屈尊留下,此处略去公司HR内心某种感受一万字。
在这里再次向HR普及一下用人标准:不要雇用那些表面上很自信、很有修养,只想知道公司可以为她做什么,却对自己可以为公司做什么一点儿也不感兴趣的求职者。
在职场上,特权感常常被归结为:更少的工作和更多的报酬。
员工们总是想知道公司可以为他们做什么(附设健身房、有大把的休假时间),而不是他们能为公司做什么。
很多员工才工作了一周时间,就希望修改公司现有的业务模式,或者坚信他们将在五年时间内接管公司。
新的员工箴言是:“我想要一份令人满意的、工作时间灵活、年薪达到六位数的工作。”如果不能很快得到这些,很多员工就会直接辞职。
另外,自恋也是一种可以导致攻击性和暴力行为的危险因子。
在近20年来,暴力犯罪——校园枪击——开始变得越来越常见。
在90年代末校园枪击事件得到媒体的大肆报道之前,人们也许想不到可以通过枪杀一些同学来让自己出名。科伦拜中学大屠杀和发生在90年代末的其他枪击案,为如何在校园中大规模杀人提供了范本,向人们表明这些枪击事件可以与成名联系在一起。
许多人看到斗殴视频时的反应是给施暴者贴上邪恶、罪大恶极或者无耻的标签,但是对于某些自恋者来说,这些标签常常被理解成“酷”。
而了解自然者的关键之一就是:他们真的不在意自己看上去是否像个混蛋;他们只想出名。
弗吉尼亚理工大学枪击案后,大卫·冯·德莱尔(美国作家、记者)在《时代周刊》上说:“问题的关键不在于枪支或文化,而在于自恋。只有自恋者才可能认为他们需要用陌生人的鲜血来强调自己的疏离感。”
媒体对于大规模枪击事件的惊人报道量,传递出了这样一则信息:令人震惊的杀人行为是一种吸引关注的好方式。
为了打破这种循环,媒体报道杀人事件的语气和内容需要做出改变。与把这些大屠杀凶手描绘成复杂的魔鬼代言人相比,新闻报道应该将他们的真实形象描绘出来——通过残忍杀害他人而谋求出名的可悲之人。我们应该为这些凶手感到羞愧,而不是敬畏。
让那些想要以臭名昭著的方式让自己看上去更“有型”的人意识到,这样做只会让自己、家人以及整个国家蒙羞。
自恋者之所以富有攻击性,恰恰是因为他们过于爱自己,并且认为自己的需求要优于别人的需求。他们常常在觉得自己没有得到应有的尊重时攻击别人;或者他们认为自己应该得到更多,因为自己肯定要比别人优秀。
自恋者会在别人把他们比下去一点儿时展开攻击。
自恋者也会在别人企图限制他们的自由时,变得更具攻击性:“你以为自己是谁啊,竟敢告诉我什么能做、什么不能做?”
最终他们的自恋使得他们开始蔑视他人最基本的权利。
就像本文开头第二个例子例举的那样,畸形的自恋造成富二代薛某在求爱被拒后恼羞成怒,把花样女孩从19楼推下去摔死的惨剧。
在世界历史上那些有名的大屠杀凶手,比如希特勒或萨达姆。希特勒把他认为与众不同的犹太人孤立出来,然后当成人类的共同敌人而杀死。他们的绝对自信且绝对坚信自己观点正确的自恋,使得他们蔑视他人最基本的权利,杀害了数百万的人。
以上这些都是过度自恋造成的恶果。
不可否认,明星和媒体对于自恋的传播,具有非常大的作用,可谓是自恋的超级传播者。但是当粉丝变成自恋者时,明星却会被这种被放大的作用所反噬。
前段时间著名歌星杨坤怒刷微博斥责私生饭的跟踪严重扰乱到了其正常生活就是一个自恋粉丝发作起来丧心病狂的例子。
一连三个月,这个女生什么也不干,不分昼夜地守在他家门口。
后来,干脆搬到了他楼上,甚至找人开锁撬门。
身着白衣半夜飘忽在偶像家门口贞子一样存在,让人匪夷所思心惊肉跳。
还有一个著名的私生饭杨丽娟,因为对于偶像刘德华近乎病态的爱,她的父母被逼卖房,最终在如愿以偿参加偶像的歌迷会,与偶像见面并合影的当晚,杨丽娟的父亲跳海身亡。
那么这些意图毁灭别人或者最终害人害己自我毁灭的自恋者,我们究竟如何去救赎?
面对来势汹汹愈演愈烈的自恋文化的入侵,我们该如何抵制?
在这本【美】简·M.腾格博士、W.基斯·坎贝尔博士合作的作品——《自恋时代》中,作者给我们开出了如何治疗自恋的药方:
如何治疗特权感
对抗特权感的最好方法之一,是对你已有的一切都心存感激。
感激与特权感恰恰相反:心存感激的人考虑的是自己已经有什么,而不是应该得到却没有得到的东西。
每个人都可以自己练习表达感激之情,而且也可以鼓励家人和孩子这样做。
现在的孩子们比任何时候都需要知道,世界上还有很多生活更加糟糕的孩子。
一些其他的小东西也可以鼓励人们去表达感激。比如,感谢卡就是一种对他人表达感激之情的好方法。它们不一定是送礼物的时候才用;你可以感谢别人在某些方面给予你的帮助,或者只是感谢别人成为你的好朋友、好导师或父母,这样会让双方都受益匪浅。
我们应该鼓励年轻人,尤其是出生在富裕家庭的年轻人,去做一些很困难的工作,以让他们学会谦卑、同情,懂得工作和回报之间的关系,了解金钱的价值。这样的工作会使年轻人与那些将这类工作当作自身事业的人建立起联系,而不是让他们认为自己比那些人多了一种似是而非的优越感。
与赞美那些没有付出多少努力便变得非常富有的人(其中包括许多名人)不同,新式的美国英雄应该像旧式的美国英雄一样:不管是男孩还是女孩,早上都要很早起床,为了生计而努力工作,而不是整天不停抱怨。
如何治疗自恋流行病
有些人误以为谦逊是一种很糟糕的行为,将其等同于羞愧或者自我憎恨。但实际上,谦逊与耻辱是不一样的。真正的谦逊是一种力量:一种在没有防御心的前提下,准确的看待和评估自我的能力。谦虚的人与他人有更多联系。当你不再专注于自我膨胀时,就能更容易与他人以及更广阔的世界建立联系。许多人认为谦逊是甘地或特蕾莎修女这样的伟人才有的美德,但实际上,每个人都可以通过诚实的评估自我、记住曾经帮助以及支持过自己的人、真正地关心他人的生活,来做到谦逊。
在我们的文化中,大家都可以接受练习打高尔夫球这样的运动——虽然我们知道自己永远不会成为泰格·伍兹(美国著名高尔夫球选手),但我们仍在努力提高自己的水平。此外,我们也接受学习和工作需要不断练习才能提高的观念。然而,人们对于改变自己也需要不断练习的观念却很排斥。自我欣赏的文化告诉我们要无条件的爱原本的自己。这很不幸,因为大多数的个人改变都需要练习和时间,而且我们也不见得每次都能实现自己的目标。就像《平静祷文》中所说的那样:“上帝,请赐予我平静,去接受我无法改变的;请赐予我勇气,去改变我能改变的;请赐予我智慧,分辨这两者的区别。”
我们可以改变自己的某些方面,并且知道那种改变是明智之举。如果你实在无法停止满足自我,还可以将自己的自恋与帮助社会的行为联系在一起。如果有益于他人的自我推销,比如,如果做不到成立以自己的名字命名的基金会,那么,只是给社区公园捐几把椅子,在椅子上的黄铜饰板上刻上自己的名字,成为志愿者服务计划中的领导者——这些事情都可以让你获得他人的关注和崇拜——同时也会对社会起到帮助作用。
我们自己想成为怎样的人?我们可以选择自恋这条路——也就是我们现在所处的路。在这条路上,我们会看到贪婪、自我中心主义、人情冷漠、爱慕虚荣、社会孤立、虚假经济繁荣、政府救助以及推诿指责。或者,我们可以选择一条不同的道路,一条以自身、家庭和社会责任为重的道路。这条路注重那些为我们自己带来快乐,但同时又不会伤害到他人的事物,比如亲密的关系、强大的社会、辛勤工作和充满热情的爱好。这些事物崇尚个性自由,但又不失责任感。这条路注定走得更加艰辛,因为它建立在现实,而非幻想的基础之上——这是一条路,而不是某个目的地,因为生活本无完美——但从长远来讲,这才是正确的道路。我们希望在旅途中能看到你的身影。
以上就是笔者读【美】简·M.腾格博士、W.基斯·坎贝尔博士合作撰写的这本《自恋时代》的所得。希望可以帮助你更好的了解这部书。
但是这仅仅是笔者个人的所看所感。
我们在学习如何克服干货依赖症时学到,在老的谍战片中,经常有一个桥段,特工会拿着一张上面满是孔的纸片,盖到一封信上,从这个孔里读到真正的密码,而我们每一个人的知识体系就是这样一张挖了孔的纸片,在读书的过程当中,就是一个破译密码的过程,最终得到的是对我们个人来说很有价值的密码,每个人可能是各不相同的。
巴菲特也说过:“魔鬼在细节里。”
如果你依赖别人提供的干货,就会舍弃很多信息量,很难从书中获得专属于你的知识密码,来完善属于你的知识体系。
所以,可以试着翻开这本《自恋时代》,打开属于你的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