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土中国》摘抄与思考(2)
文:Recycler
9031
【一个差序格局的社会,是由无数私人关系搭成的网络。这个网络的每一个结附着一种道德要素,因之,传统的道德里不找出一个笼统性的道德观念来,所有的价值标准也不能超脱于差序的人伦而存在了。】
【中国的道德和法律,都因之得看所施的对象和“自己”的关系而加以程度上的伸缩。】
我在想,人是感性动物还是理性动物。这很重要。那种前提条件就会需要什么样的社会与之对应。如果认为人是理性动物,只是为了遵循自然规律,那么无差序的西方社会的道德与法律更适合一些。如果认为认识感性动物,是受到文化和感受的影响,那么差序社会的道德与法律更适合一些。由一些社会现象看出,人是既理性又感性的混合体。往前看,人类接近原始动物的习性,可以说是理性的。看如今,随着各种文化的渗入,我们即理性又感性,整体来说,人是感性的。往后看,我相信会有一种文化思想,会压抑住人的感情冲动,人们会进入以个由感性造成的理性社会。
【因为在这种社会中,一切普遍的标准并不发生作用,一定要问清了,对象是谁,和自己是什么关系之后,才能决定拿出什么标准来。】
【团体格局的社会里,在同一个团体的人是“兼善”的,就是“相同”的。孟子最反对的就是那一套。他说:“夫物之不齐,物之情也,子比而同之,是乱天下也。”墨家的“爱无差等”和儒家的人伦差序恰恰相反,所以孟子要骂他无父无君了。】
抄录这段文字的时候,有那么一丢丢,我有点怀疑我的想法,“我所认可的天下大同是错的吗?”“大同世界与多元世界是否矛盾?”我所认知的“大同世界”是指人人平等的世界。而“多元世界”是指不同文化融合在一起的世界。如果此时有两个团体,一个团体信奉“人人平等”,另一个团体信奉“人人不等”。这两个团体如何能在多元世界和谐相处呢?虽然说多元世界需要认清不同文化群体的特点,尊重对方的选择。但是不能强行把自己代入对方的团体,或是把对方代入自己的团体。这样看来,多元世界最和谐的状态,就是各忙各的,各自在各自的生活领域生活,不干涉对方。应了那句古话“人以群分”,只有把不同的人区分开,才能达到和谐的整体。所谓的大同世界,人人平等,既是一元世界,需要全体人员默认这个规则。每个老师都希望自己所教的班级都是好学生。这显然是不可能的。当面对无数人的时候,就有无数的可能,我们只能把好和坏安排到一个班级。因此说,“大同世界”是件很难实现的一元梦想。
多元世界比较容易实现,代价就是群体与群体的互不侵犯。大同世界更难实现,需要全体的一致的文化选择。为什么我们不能把“不平等”从我们的文化基因中去除掉呢?如果只剩下“平等”的文化,我们不就实现“大同”。之所以不能去掉“不平等”。因为“不平等”即使自然动物依据各自能力本能的区分,抛出各种文化思想的成分,让人类回归大自然。通过弱肉强食,优胜劣汰,总能排出一个强弱的名次。又因为有了文化,有了思想,一部分人用文化压抑了天性,实现了平等。另一方面我们更加热爱亲近我们的亲朋好友,用不同的态度对待不同的人。其实文化将人分成两种,一种没权没势需要平等。一种有权有势需要不平等。由此说来,“不平等”从文化和非文化两个角度来说,都有存在的必要性。而“平等”只占据文化一面的必要性。如果想让“不平等”被淘汰,而保留“平等”。就需要与动物的本能做对抗。难!难!难!如果实现一致的世界,不平等的世界是最容易实现的。而大同平等世界最难形成。如果想保留多元化,人类不再以出生划分国家,而是以文化而划分国家。如此,便能实现世界多元。还是自己思考的老问题,撒哈拉沙漠这么大块地分给哪种文化的族群呢?土地本来就是不平等, 有河有山有沙漠。不管哪种文化,都希望待在一个富饶的土地上。在生存面前,再重视平等文化的群体,也会追求适合世代生存的土地。土地本身就不平等,为什么要求人平等。谁要求地域平等,就给谁搞一个沙漠户口。如何实现和谐的不平等,才是人类研究的主题。
【一方面我们可以说在中国乡土社会汇总,不论政治、经济、宗教等功能都可以利用家族来担负;另一方面也可以说,为了要经营这许多事业,家的结构不能限于亲自的小组合,必须加以扩大。而且凡事政治、经济、宗教等事物都需要长期绵续性的,这个基本社群决不能像夕阳的家庭一般是临时的。加必须是绵续的,不因个人的长成而分裂,不因个人的死亡而技术,于是家的性质变成族。氏族本是长期的,和我们的家家一般。称我们这种社群作小家族,也表示了这种长期性在内,和家庭的临时性相对照】
可以说,西方人崇尚自由,在家庭理念方面,尊重每一个人的选择。因此在政治和经济,有的甚至是宗教表现出各自的特点。也因为此,一个家庭没有固定的政治经济的整体表现,也就谈不上去维持。而中国家族由于是自上而下的管理模式,长辈的政治经济理念,直接影响儿孙的政治和经济理念。虽然不是觉得上下传递关系,但是长辈的言传身教起到很大的作用。个人的政治和经济理念是家族式的,因此代代相传。也因此一些有关政治或经济的歇后语或是至理名言被传了下来。
宗教是个特殊的存在,需要对具体的宗教来分析。有些宗教是自由的选择,有些宗教是家族式的传播。任何与文化有关的东西一旦成为家族式的传播,人数就会极速增加。相比起来,某些党派抵不过某些宗教,终会因人数的减少而败下阵来。因此,传播一种正三观的声音,使之成为文化,利用家族的力量传播下来。
当面对恶的时候,佛家讲普度众生,会慈悲为怀,放下仇恨,面对当下。道家讲道法自然,面对恶会顺气自然,听天由命,不管不问。正是拥有这两种原则的中国人,滋生了恶的产生,助长了恶的气焰。人之初性本善,企图靠良心发现去纠正自己的错误。在与“生存信念”抉择时,往往会败下阵来。生存!更好的生存!那有什么善恶之分。至于不管不问更是被认定为软弱。既然是生存,就有善的策略,也有恶的策略。既然分了善恶,也许只有用孔子的以直报怨才能解决恶的问题。基督教有以牙还牙的说法,这也许就是一种解决恶的办法。这些策略只是被动的解决恶。当恶的势力一旦因人数而到达一定规模,当我们想反对,想改变的时候,为时已晚。每一个学者都应该是有大局观的人,是有未来观的人。为了平衡多样的未来能和谐相处。提前预测推算未来的可能,把一些恶的行为提前纠正改错。
【我们的家既是个绵续性的事业社群,它的主轴是在父子之间,在婆媳之间,是纵的,不是横的。夫妇成了配轴。配轴虽则和主轴一样并不是临时性的,但是这两轴却都被事业的需要而排斥了普通的感情。一切事业都不能脱离效率的考虑。求效率就得讲纪律;纪律排斥私情的宽容】
【在西洋家庭团体中夫妇是主轴,夫妇共同经营生育事务,子女在这团体中是配角。夫妇成为主轴,两性之间的感情是凝合的力量。两性的感情的发展,使他们的家庭成了获取生活上安慰的中心。】
作者认为,中国家庭夫妻之间只是配角,是为了服务事业,是为了服务父子。也就是说,夫妻之间并不是真感情。西方家庭夫妻是主轴,子女是配角。这就是东西方两个家庭观念的不同。也导致了两个家庭截然不同。东方家庭注重事业的延续,西方家庭注重家庭的氛围。从今天看来,这种形态依然继续。东方家庭,为了子女为了事业用尽毕生精力。西方家庭以家庭为主,对于事业他们并没有考虑传承。可以说,一种家庭观念,是注重延续。一种家庭观念,是注重当下。一种是远见,一种是近识。都是一种智慧。看的太远,便有近忧。看的太近,便有远虑。
【在那些地方,大家有说有笑,热热闹闹的。回到家,夫妇间合作顺利,各人好好地按着应做的事各做各的。做得好,没事,也没话;合作不对劲,闹一场,动手动脚,说不上亲热。乡下,有说有笑,有情有意的是在同性和同年龄的集中,男的和男的在一起,女的和女的在一起,孩子们又在一起,除了工作和生育事务上,性别和年龄组间保持着很大的距离。】
其实,不论东西方,人们总是和与自己挂念相近的人接触,目的就是为了得到彼此的认同,获得较高的精神幸福感。具体体现就是不同的人以类区分。男人找男人,女人找女人,小孩找小孩,老人找老人,做生意找做生意的,只有相同点越多,越具有共同话题。男女之间因为共同话题较少,所以相处时间较短,感情也就越来越淡。西方人也许认识到这一点,尽力找共同点,尽力加深共同点,更注重与亲近人的接触。
【从社会关系上说,感情是具有破坏和创造作用的。感情的激动改变了原有的关系。这也就是说,如果要维持着固定社会关系,就得避免感情的激动。其实,感情的淡漠是稳定的社会关系的一种表示】
社会关系是每个人因为工作职能在社会上所建立的联系。同种职业之间,不同职业之间,按照社会职能联系起来。感情是因为血缘而产生的激动,也可以是因为长期相处产生的不舍。也就是感情让我们不淡定,让我们寝食难安,让我们失去了理性思维,使得本职工作失去规章。人类终究是为了让心安,然后才去考虑社会职能。感情就是我们羁绊,可以让我们感受到幸福,也可以让我们感受到不安。因此我们尽力维护我们的感情。如果感情并不能让人感觉幸福和不安,可以说麻木了,那就能很好了履行职责。人有了私人感情会破坏规则,失去感情犹如行尸走兽。人该不该有感情呢?也许人类社会需要混杂着感情,也就不能避免徇私舞弊。
【亚普罗式的文化认定宇宙的安排有一个完善的秩序,这个秩序超于人力的创造,人不过是去接受它,安于其位,维持它;但是人连维持它的力量都没有,天堂遗失了,黄金时代过去了。这是西方古典的精神。现代的文化却是浮士德的。他们把冲突看成存在的基础,生命是阻碍的克服;没有了阻碍,生命也就失去了意义。他们把前途看成无尽的创造过程,不断的变。】
我们之所以感受生命,感受幸福,就是因为出现了痛苦和不幸,因为对比,所以才能感受到生命的意义。常听一句话“活受罪”,这句话问题颇多。与之相对可以引申出两个意思,一是活的不该受罪,二是与活相对的死才会受罪。如果世界的平衡的,有人享受幸福,就会有人承受不幸。正因为对比才能体会出幸福的感受。如果每个人都处在幸福当中,幸福就当做日常,没有幸福可言。就像现在,家家锦衣玉食,相对过去幸福多了。可是人人并不感觉幸福,而是苦恼,因为人们看的是自己没有的部分,感觉不到幸福。幸福是因为正反对比才能体会出来。可以是时间上的纵向对比,也可以是范围上的横向对比。由此说,活着受罪没有什么该不该,每个人都可能经历。至于死后该受罪,这更是无稽之谈,宗教神话把死后描述成地狱,认为人死后要受磨难。没人证实,就不能肯定。总结一下,人活着还是面对各种状况的,意外之财和不治之症都有可能出现。看到这点,应该明白时间的重要性,抓紧时间,在意外来临之前,最大限度的展现自己的能力,也算是对社会有所贡献,不浪费为人的机会。
【乡土社会里靠亲密和长期的共同生活来配合个个人的相互行为,社会的联系是长成的,是熟习的,到某种程度使人感觉到世自动的。只有生于斯,死于斯的人群里才能培养出这种亲密的群体,其中各个人有着高度的了解。好恶相投,连臭味都一般。要达到这境界,却有一个条件,就是没有什么差别的阻碍着各人间的充分了解。空间的位置,在乡土社会中的确已不太成为阻碍人了解的因素了。人们生活在同一的小天地里,这小天地多少是孤立的,和别群人没有重要的接触。在时间上,每一代的人在同一的周期中生老病死,一个公式。】
朋友间的了解,是通过一起做同一件事做到的。一起桌游,一起喝酒。不定期的举行一次活动,就是确定个人在乎的对方是否还在自己的了解范围内。如果对方思想发生变化,与自己,与团体的思想不同,及时去纠正。如果无法纠正,就只能面临分道扬镳的境地。朋友之间接触越频繁,保证朋友接触他人的时间越短,越不易接受不同观念的影响。时刻保证朋友与自己是统一思想,或是自己所认可的那个人。很多朋友,因为时空关系,多年未见。总会有种复杂的心态,欣喜于与故人重逢,但又担心对方是否改变。尤其是对方从财务上有求与己,会担心是否能信守承诺。如果朋友关系时刻接触,我们很容易为兄弟解难。可是时间久了,对方变成什么样,不免担心。在一个乡土社会,彼此了解,关系显得亲密。
【恋爱却是不停止的,是追求。这种企图并不以实用为目的,是生活经验的创造,也可以说是生命意义的创造,但不是经济的生产,不是个事业。恋爱的持续倚于推陈出新,不断地克服阻碍,也是不断地发现阻碍,要得到的是这一个过程,而不是这过程的结果。】
恋爱是不停止的事业,我们努力维持的是个过程,而不是得到结果。
【浮士德式的精神的确破坏这社会上的基本事业。在乡土社会中这种精神是不容存在的。它不需要创造新的社会关系,社会关系是生下来就决定的,它更害怕社会关系的破坏,因为乡土社会所求的是稳定。】
人们到底在追求什么?几千年的战乱让人们渴望安静渴望稳定。既然把稳定看得如此重要,就需要把其他问题看得次要,例如需要接受不平等,承认人与人之间的差别。只要不乱,人与人可以呈现任何关系。也就是说,人要有口饭吃,有饭吃才不会为生存而闹事。要减少人与人之间的差距,差距可以有,但是要在人的承受范围,超过了范围,不平心态会引发骚乱。人不能承受太多苦难,尤其是人为造成的伤害。身心的压迫,也会引起反抗混乱。只要注重这三点,即使有些不平,人们还是趋向于稳定的,不稳定意味着生命受到威胁。人们自然会比较,既然都是会失去生命,失去更大的自由,为什么不去反抗一次,也许会有活的机会。能活着能稳定,就乐意接受。这是几千年战乱总结的智慧。但是西方不然,也是经历了大小战争,但是人们更愿意牺牲小我争取新社会。这是为子孙谋福利吗?好像不是,代与代之间关系弱,每一代都做好自己的事。也许这种牺牲小我的行为,就是一种理想,一种创建新社会的理想,为了自己看不见的世界,活在自己的精神世界中。每个人的追求不同,每个人的理想社会不同,有时甚至是相互矛盾,也就难免出现混乱。西方人宁可乱,也要将思想化为现实。由此可说,中国人活的现实,没有理想,只求稳定。西方人活的梦幻,只为理想。
【男女有别的界限,使中国传统的感情定向偏于同性方面去发展。】
男女有别的文化导致,男女之间的鸿沟越来越宽,导致同性之间越来越亲密。甚至超过了夫妻之间的感情。男女有别的好处是,加深了同性之间的联系,尤其是家族事业需要大量精力,势必会忽略家庭的概念。生育只是一个流程,并不是来源于爱情。事业更需要男性来维持,重男轻女由此而来。算是基本理清了重男轻女和男女有别的文化思想的由来。由原始社会开始,男性身体素质更有利于获得资源。男性的强强结合,获得更多资源。群体人太多,不利于资源的积累,家族式的同性互助,正好可以获得更多资源。对男性的重视,使得男女出现差别。狩猎和农耕凸显了男性优势,现代社会,更注重脑力,忽视了体力。男女有别的观念也许会消失,但是家族式的事业模式却是适应任何时代。只不过女性可以参与家族事业管理。
【对于切身生活之外都漠然没有兴趣。一般人民更会把天国现实化;并不想把理想去改变现实,天国实现在这世界上,而把现实作为理想的底稿,把现世推进天国。对生活得态度是以克己来迁就外界,那就是改变自己去适合外在的秩序。】
有点没读懂,我理解是这样。国人对生活以外的事都不关心,哪怕是鬼神。每个人有理想,但是不会为了理想改变现实,有理想而不实现,就不谈不上有理想。每一代人都把所处的现实当做理想的最初状态,每个人都这么想,也就没有人去实现理想,而是接受现实。人民改变自己的态度来迁就外界,外界是强权的,当出现矛盾的时候,人民要么选择反抗,要么选择接受。国人只要有口饭吃,总是会容忍。会改变自己的态度去适应强权。国人有强烈的父子观念,为了子孙,应该是反抗强权,换取和谐。但是并没有这样做,也许是对个人生命的重视等因素的综合考虑。人们选择了改变自己的态度隐忍下去。国人更具有丰富的生存经验,在繁杂的社会苟且的活下去,唯一改变他们想法的,就是生死问题。
【为了秩序的维持,一切足以引起破坏秩序的要素都被遏制着。乡土社会是个男女有别的社会,也是个安稳的社会。】
稳定的秩序就需要遏制不稳定的要素,什么是不稳定的因素呢?一是理想信仰。理想和信仰意味着不同的生活态度出现,引起矛盾。二是开放,开放意味着与不同人交流,也许会接受不同的思想。三是文化,接受新文化,接受新思想。不同文化破坏稳定的维持,不同文化能否和谐共存呢?纵观历史,不同文化难以共存,文化越极端,越难以相处。除非各让一步,各自放弃一些次重要的要求。各自坚守不矛盾的主要主旨,因此可以共存。或是,各自在各自区域内生存,井水不犯河水。总结一下,不同文化引起不稳定,再加上之前论说的,差距过大的资源分配,身心的迫害,接近饿死。这些都是社会不稳定的因素。书中说道,男女无别,无法窥探各自的想法,常有矛盾。提出男女有别,承认了男女不同,但是不能深究各自的不同。只要知有所不同,社会便安稳。同样的,男女有别,贫富有别,官民有别。总而言之,人们认识了各种不同,正因为知道不同阶层不同,社会才会安稳。
【法治的意思并不是说法律本身能统治,能维持社会秩序,而是说社会上人和人的关系是根据法律来维持的。法律还得靠权力来支持,还得靠人来执行,法治其实是“人依法而治”,并非没有人的因素。】
法治社会,是人以详尽的法治治理国家,并非人随心所欲的有选择的治理国家。人是否随心,是否另有隐情,我们不得而知。只是感觉,法律越详尽越感觉是法治社会。无论多详尽,制定法律的是人,裁决法律的是人,执行法律的是人,监督法律的是人。总之冰冷的法律都是人在操控。如果一个人是圣主明君,即使是人治,也不见的会很差。
【法官的解释的对象虽则是法律条文,但是决定解释内容的却包含很多因素,法官个人的偏见,甚至是否有胃病,以及社会的舆论都是极重要的。】
任何因素都可能影响法官的情绪,导致影响判决。不管法治还是人治,都是如此。
【礼是社会公认合式的行为规范。合于礼的就是说这些行为是做得对的,对是合式的意思。如果单从行为规范一点说,本和法律无异,法律也是一种行为规范。礼盒法不相同的地方是维持规范的力量。法律是靠国家和权力来推行的。国家是指政治的权力,在现代国家没有形成前,部落也是政治权利。而礼却不需要这有形的权力机构来维持。维持礼这种规范的是传统。】
法律是国家为了维护统治,以维护百姓利益为借口。礼是一个群体人为了维护群体的利益,而制定的统一规范。礼和法可以说都是为了维护群体的利益。只是法多了一个目的,也是最主要的目的,为了维护政权的稳定,也是少部分精英阶层的权力目的。礼则为了维护整体的利益,不涉及少部分人。
【个人不但可以信任自己的经验,而且同样可以信任若祖若父的经验。一个在乡土社会里种田的老农所遇着的知识四季的转换,而不是时代变更。愈是经过前代生活中证明有效的,也愈值得保守。】
常年在一处居住生活,农耕所依赖的也只是四季的气候,和朝代的变化关系不大。依据前代总结的经验,可以直接拿来用。乡土社会的闭塞性,即有利于生存,不至于花精力研究其他事物。空间的闭塞,人们只是想生存下去,并想生存的更好。闭塞被破坏,新文化的到来,开始追求更好的生活,打开了人们欲望的大门。不断的追求,直到所求超过自己的能力,便会有问题出现。自由和保守,那种是智慧呢?不知道答案。从历史上看,保守怕自由,自由引起保守不曾出现的社会和生存问题。
【如果我们在行为和目的之间的关系不加推究,只按着规定的方法做,而且对于规定的方法带着不这样做就会有不幸的信念时,这套行为也就成了我们普通所谓的仪式了。礼并不是靠一个外在的权力来推行,而是从教化中养成了个人的敬畏之感,使人服膺,人服礼是主动的。礼是可以为人所好的。】
礼不靠外力靠什么维持?礼做不到,有专人负责指正责罚。这不就是利用辈分的差异,年龄的差异而产生的特权。礼并不是靠权力来推行,但是靠权力来惩戒。仿佛在说,你可以任性的做,但是在这个群体不这么做,就会收到惩罚。人们摄于权力和耳闻目染,将礼贯彻到行为中。甚至将礼当做生命的一部分,这也是礼能普遍的原因。
【法律是从外限制人的,不守法所得到的罚是由特定的权力所加之于个人的。人可以逃避法网,逃得脱还可以自己骄傲、得意。道德是社会舆论所维持的,做了不道德的事,见不得人,那是不好;受人唾弃,是耻。礼则有甚于道德;如果失礼,不但不好,而且不对、不合、不成。这是个人习惯所维持的。十目所视,十手所指的,即使在没有人的地方也会不能自己。】
法律、道德、礼,是约束人之恶的制度。可以说,这三者所用的场合不同,有时也会相容在一起。例如,杀人,一般的法律是不允许的,也有特殊的地区的法律是允许报仇的。道德层面,不准许杀人。有的礼方面是需要杀人的。法律、道德、礼,是限制民众行为,或是规定民众行为的方式。法律是国家听取大部分人的意见,由少数人制定的制度。道德是由各群体制定的准则。礼则是由传统继承下来,强化几种行为。法律无法涵盖的就需要道德去衡量,道德的强化便是礼。
【在一个变迁很快的社会,传统的效力是无法保证的。尽管一种生活得方法在过去是这样有效,如果环境一改变,谁也不能再依着老法子去应付新的问题了。】
传统既是经验,是对历史中一成不变的规律的总结。或是说,历史变迁较慢,人的智慧可以总结出其中的规律,可应付变化不大的事物。一旦变化过快,人的认知和智慧无法适应,便会有抵触情绪,很多人反对新事物,就是因为这个理由。对生存产生了疑惑,产生了对生命的担忧。很多人想复古,就是因为个人智慧只能适应古代的规律。时代一去不复还,只能被迫接受新事物,才能适应生存环境。
【所谓礼治就是对传统规则的服膺。生活各方面,任何人的关系,都有着一定的规则。行为者对于这些规则从小就熟习,不问理由而认为是当然的。长期的教育已把外在的规则化成了内在的习惯。维持礼俗的力量不在身外的权力,而是在身内的良心。所以这种秩序注意修身,注重克己。理想的礼治是每个人都自动地守规矩,不必有外在的监督。但是理想的礼治秩序并不常有的。】
关于法律,很多人都不知道它的存在,直到出现法律纠纷。关于礼,每个成年人都知道它的存在,每个成年人再把所知的礼传承给子孙,由此,礼一代代的传承下去。礼,侧重于反复说教。这就是反复说教的力量,为什么会有这个力量呢?这就是要看人是什么物种。我们总是信赖与父母双亲,更何况礼的部分内容,让我们感受到利益。我们对父母之言和礼的内容更是深信不疑。人中总有一些反骨,能找到礼的弊端,不屈服于礼。一些人认识到了这一点,其中的一部分人坚持与礼作对。但是有一些人,认识到了这点弊端,但是无法脱离大集体的选择,无奈还是选择妥协。人还是群体动物,明知是错,也要为了迎合群体去犯错。反复说教,有人数上的优势,就难以撼动其地位。但凡一种宗教,都是需要反复说教,尤其是从小开始说教。教义深入人心,就难以改变。
【现代的社会中并不把法律看成一种固定的规则了,法律一定得随着时间而改变其内容。也因之,并不能盼望各个在社会里生活得人都能熟悉这与时俱新的法律,所以不知道法律并不成为败类。】
法律因为时代,因为环境随时在变,人的精力不足以应对多变的法律。而礼是不随时代地域而变化的。人们只要记住,就不会变化。相对来说,学习礼更轻松一些。
~~~~~~~~太长不看~~~~~~~~~
简版:历史也许就是有乡土到现代化的过程,直到资源枯竭人口暴涨,又回归到乡土社会。
~~~~~~~~~~声明~~~~~~~~~~
欢迎交流思想。
谢谢您的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