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频繁跟team成员发生思想碰撞,对于自以为是固执己见的人就可以直接无视了,争论是浪费彼此时间,所以结束是明智之举。但是和每天并肩作战的partner意见相左的时候,就需要一系列解决措施,不伤感情,还能最大限度地使事情发展顺着理想的方向,因为于公于私这个人都很重要,不像第一种情况,无所谓。
无可厚非的是,遇到一个有自己的想法自己的主见的partner非常幸运,能分担脑力劳动,所以工作中不是每个人都赞成你的想法,是好的现象,比起一切都听选择听从而不会思考的partner来说,我更愿意和有思想的人一起共事,一能帮助你重新审视想法,二能带来思维碰撞,产生更好的结果。但是思维碰撞的过程,往往最先失控的是情绪,情绪化会导致思维偏激,不欢而散,对整件事情而言起不到实质性地推进,反而因为无效的争吵延误了进度。
一场思维碰撞中有两个角色,一个是提出原想法的人,一个是对原想法提出异议的人。我觉得前者和后者的差别,从两者心理上来讲,前者某种程度是「被质疑」的,所以出于「自我保护」心理,情绪更容易激动,而后者在整个过程中需要注意的是「言辞」「说服对方所用的依据」还有「理解对方的激动」,整个过程中还要时刻提醒自己「不要忘了这件事的目标」,不能跟着对方的情绪一起爆发,走向两个极端,甚至恶言相向。在昨天的那场争论中,我属于后者,所以对于后者该如何做,有一些切身体会。
洋哥之前跟我说,「facts、focus、feel,在工作中多谈facts与focus,把feel放到一边」,这是让我很受益的建议。对原想法提出异议的人在提想法的那一刻很轻易,可能没有经过过多准备,临时想起来的,如果得到认可,皆大欢喜,如果对方不赞成,这时候一定要冷静下来,先给自己提出的想法定位,是「确定型」还是「猜测型」。
如果是「确定型」想法,那么「理论依据」一定很充分,有90%以上的把握证明自己的是对的,这时候只要对方不是不顾facts的十分固执的人,就能听得进去,假设是一个固执的人,则需要采取「问题式引导」方法,把facts变成问题,可能的话变成「是否」型问题,牵引对方的回答,倘若还失败,就询问team其他成员意见,少数服从多数,当所有人都和你认为「确定型」的意见相左时,需自我反省,如果是自己的问题,就改正,如果不是,良禽择木而栖。
如果是「猜测型」想法,就摆正自己的位置,因为你也不知道「你的想法」和「对方的想法」谁的更好,都是需要实验的,哪怕你心里再认为你的想法更贴近facts,也要放下,心平气和地陈述自己的「理论依据」,既然没把握是「确定型」,那么「你认为」就可能是错的,说不准,所以对方更有理由「自我保护」,也更想「验证自己的方案是否正确」,所以这些「猜测型」的想法,就是碰运气的,「理论依据」可以说服,你的意见就能被采取,如果「理论依据」没有说服,那么就「stop」,把想法放肚子里,你要给你的partner足够的信任,事情既然交给他负责,第一就要「尊重对方」「给对方机会」,一个人既然「提出想法」,并「为其辩护和坚持」,就说明他愿意承担这个想法的一切后果,随着他的自身完善,这个从始自终的想法也会不断完善改进,而你作为partner,只要静观其变,因为你的想法也可以在他的方案执行过程中或多或少得到验证,自己心里有数就好,是错的,该庆幸没有用你的方案,是对的,在他需要帮助的时候,会主动求助,你再和他一起面对解决就好,毕竟「事情顺利进行」是双方的共同目标。
人们总会有很多「猜测型」想法,可以大声说出来,但是心态要把握好,这样自己和他人都会舒服,不是一定要「被采取」的,和partner为了一个猜测动情绪,影响事情进行,是得不偿失的。team之间,首先要彼此尊重,理解和共同担当,大局为重。人的思想千千万万,一辈子可能出现无数次思维碰撞,对个人来说,「理解不同人的思维,知道他为什么这样想」,取长补短,就是最智慧的做法,至于team采取谁的方案,此方案的好坏对错,做好共同承担的准备就是了,人要有格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