刚刚看本朱自清的散文,有篇《三家书店》,记伦敦的新旧书店,别有趣味,便想起莲塘的三家小店,也想写写。
莲塘这三家小店是真的小,怎么说呢,我是个对数字、面积什么的心里完全没底的人,但是我可以这样描述一下:小店的门面,宽大概是正够我伸开两只胳膊,深最多够伸三次胳膊。我要说的第一家店是罗外(高中部)对面的小便利店,我们那时候都叫它“老爷爷家的店”。
称呼它为“老爷爷家的店”,最早的是万姗老师;万姗老师我们都爱呼为“万万”。耳朵里约摸还记得万万说的,这是老爷爷家自己的门面,老俩口守着这方小店好些年了,店里的东西特别实惠,总是比别处便宜些。我后来也特别爱去老爷爷家的店里屯零食,主要还是因为每一样都便宜些。比如说别人家的优益C都是六块,他家就只要五块,他家的养乐多也比别家便宜。可惜的是他家总没有酸奶,我又是个特别爱喝酸奶和白水的人,所以买优益C和养乐多居多。没有酸奶好像是因为进不了货,大概是什么手续证件之类的问题。有次还听见别人对他说“你现在还卖这么个价格,别人都会有点意见……”这个别人自然是指同行竞争者。我就偶然听了这么一耳朵,后面也没有见改什么价格,但是酸奶到底还是没有的。
老爷爷家的店因为只有伸一次胳膊那么宽,所以只有四排货架,两侧靠墙和中间一栏两面的架台。又因为店里面有伸三次胳膊的深度,货品还是挺多的。左侧靠墙一栏是学习用品(纸笔文具),右侧靠墙是生活用品(瓶瓶罐罐),中间两栏都是零食(袋袋盒盒),每一件货品都在下面标了价格,是手写的黑体字卡片。对了,门口两侧各一冰箱。我逛得最多的大概是辣条紫菜和薯片。
老爷爷家的收银台是个靠边的矮桌子,每次买单,老爷爷手里拣一样东西,口里头便报一个价格,另一只手在计算器上按数字,清脆的报价声不紧不慢地传出来。约摸只要超过四样东西,大概都是要劳驾计算器的,有时候遇到哪样记不清价格了,还得让你稍等,老人家得起身去货架看看标注的价格,回来接着算,也是因为店子小,来回并不费时间。老爷爷报价有个特点,他不是说三十五块五,而是说三十五元半,这个“半”的说法,不知道是不是老深圳的习俗。
老爷爷家去年终于装了台空调,今年开始了移动支付。“收银台”上贴了微信支付和支付宝的二维码我没注意到,掏出零钱时老爷爷提醒我可以用手机,我这才初见到小桌上的二维码,着实有些小惊讶。当即扫了扫,毕竟微信支付就好像花的就不是钱似的。支付完,老爷爷要求给他看一下手机支付界面,我心里是有丝不快活的――这是不信任感,可还是很配合地让他看清楚,之后都会记得主动给他看。
我以后常见到他坐在门口的矮桌旁,不,每每见到都是坐在矮桌旁,这样好像就是好多年了。后来我知道不该叫他老爷爷,他有个小女儿,这个“小”是说个头样貌都显得小,微信支付的头像是杨洋的鲜肉照,应该就是她的微信账号,小女儿家得很。但是他头发到底是花白的,这称呼到底也是叫习惯了,虽然我从未这样叫过他。
我有时候想啊,怎么算过日子,日子可不就是一天一天过吗?年啊月啊日啊,终究是一日一日累加起来的,一天天的过好了,便是一年年,一年年的过完了,便是时光便是岁月,便是流年回转。老爷爷就是终日终日地坐在小店的门里,守着小柜台,守着他的小日子。
我的这家小店便写完了。
另外两家小店,是没打算写了,字太多了,累。
发文之前特意去小店转了转,小店应该比我所形容的宽伸一次胳膊,深伸三次胳膊大一些,乘个大概1.5吧,可能!我这天杀的数字迷糊症怕是没得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