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周末学习了《梁宁:产品经理必修课》,今天才开始进行回顾与咀嚼,实乃惭愧。但仍是感触颇多,心心念的几点分享如下:
1.可恶的拖延症
梁老师站在那里不说话,一眼望去也是个明朗干练的女人。曾经我也是个放学后一定要先把作业做完、绝不拖拉的男人,现在要尽快把拖延的毛病改掉。拖延症与艾宾浩斯遗忘曲线的意义是格格不入的,同样,信息和价值的衰减程度也会随着时间加剧。
由此想到,在进行客户调研时若有拖延症会怎么样?试想一下以下场景: 你周一进行客户调研,周五进行需求梳理分析,这时你回忆客户周一说了什么,对某个点的态度是什么,某个业务细节是什么,你发现怎么也回忆不起来,或者说回忆的模棱两可、支离破碎。所以客户调研时一定要打败自己的拖延症,当天的需求笔记要当天整理。这样一方面可以查漏补缺,有疑问的地方第二天可以进行确认;另一方面,若第二天再整理,便很难还原当时的语境,有可能对需求造成歧义。
2.人性的弱点
梁老师在视频中讲到,产品设计绕不开人性的弱点。比如,发红包利用了人类的贪婪,朋友圈满足了人们的虚荣,附近的人挖开了人们的窥探欲,微信语音贴合了人们的懒惰,MM释放了人们的色欲。我觉得不管什么欲,称之为人性的弱点实则不太合适。因为人性一词既不是褒义词也不是贬义词,顾名思义就是人的基本属性,包含生理属性(人要确保生存而产生的生理和物质需要,包含生长、发育、繁殖、代谢等生命现象,如吃饭、睡觉、呼吸、性欲等)、社会属性(人作为个体无法单独生存,需要通过人与人之间的相互交往带来的社交属性,可能体现为社会依赖、价值交换、文化传承等)、精神属性(人都有精神需求来不断完善精神世界,这包括对世界的主观反映来指导人的各种行为,现实生活中体现为信仰、情绪、欲望、追求、感知等)。这些属性都是你我他共有的,只是有的人是显性的,有的人是隐性的罢了。既然人性是人的基本属性,所以我觉得不管是做产品还是做运营,都要基于人性去思考。对于To C产品来说,需要思考的是目标用户的群体属性;而对于我们TO B产品来说,需要先识别干系人和不同角色,产品要与需求干系人和角色紧密联系,找到正确的人,挖掘对应人的人性需求。比如公司物资部长、项目物资部长、收料员、过磅员的人性需求肯定是不一样的。
对于我们的物料产品来说,我认为可以从两个维度来思考人性。一方面我们产品要帮助客户去堵塞一部分人性,正如我们产品中的部分设计,比如防止供应商作弊、防止过磅员串通、防止项目做假账等等;另一方面,我们的产品设计要利用人性、满足人性,比如客户用不好我们产品时,就需要去沟通交流,那么我们产品就需要建立更好的沟通交流机制;再如,当客户用我们的系统用得好时,人的社会属性也会显现出来,他同样需要沟通,需要炫耀来满足自己的虚荣心,这就需要我们产品设计时尽量贴近客户的人性,比如产品中可以自动生成高逼格的应用汇报等等。
3.场景
梁老师将场景分解为场和景,场是时间和空间的概念,一个场就是时间和空间,用户可以在这个空间里进行停留和消费;景就是情景和互动,当用户停留在这个空间的时间里,要有情景和互动让用户的情绪触发,并且裹挟用户的意见。总之,场景要能触发情绪。比如钢筋点根类的产品,如果定位到收料员收货时点验钢筋的数量这一场景和定位到收料员收货时点验钢筋的数量并且让物资部长实时了解材料具体信息这一场景,这两个场景触发客户“购买”情绪的能力是不一样的。
另外,对于我们物料产品来说,我认为场景应该分为两大类,一是客户不用我们系统时的原始业务场景,另一个是客户使用我们产品时的应用场景。前一个场景让我们更好地了解业务从而进行产品方案设计,后者让我们能更好地提高用户体验。
基于以上,我认为一款好的产品能够在不过多打扰客户的前提下自然生长,让产品和用户自然地形成某种互动关系。
言浅意薄,请大家指点。
2019.03.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