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B O U T M E
苯科生
阅读 | 思考 | 写作
这是苯科生的第15篇原创文章
1
起源
前天,我给一个公众号留言,赞了一下他的标题。老实说,看惯了一惊一乍的标题,这个标题还真让人眼前一亮。
然而,敢摆出这样朴实无华的标题是需要实力的,这就要求作者功底深,把内容写精彩。
但是这样精雕细琢写硬货的做法耗时又耗力,明显不符合当下生产力的发展规律。所以大部分时候,我们看到的文章就只能是这样:
从标题就开始煽动情绪,不出意外的话这种文章不是鸡汤就是软文广告。
之前分享会听一位品牌主管感叹:
你都不知道现在的年轻人有多值钱。
年轻人在他们眼里不过就是用户(User),用完了没有价值了就可以丢掉了。用户越焦虑,就越具有变现价值。
2
用户就是待宰的羔羊
为什么越来越多年轻人喜欢看情感类文章?
分析这个问题之前,我们先来研究一个群体:空巢青年。
学者豆小红这样定义“空巢青年”:
生活在一线(国家中心城市)、二线(省会和核心城市)城市,年龄在20~35岁,一般工作较稳定,文化教育程度较高,自尊自信、独立自主意识较强,离开父母亲人,未婚独自居住的年轻人。
这群人大多心理压力大,孤独感和失落感较强,缺乏安全感。
有需求就有市场,心理需求也一样。
于是一切不攻自破:
工作压力大,于是有了逃离北上广深、跑回三四线城市养老的文章;
缺乏安全感,于是有了朋友勾心斗角、情侣互相猜疑的文章。
贩卖焦虑并且还能获得可观的阅读量,是这些文章的共性。
殊不知,其实这些文章背后牵扯的是一个个庞大的团队。
某公众号声称他们已连接了1000+
来自不同领域的写手
明码标价,招聘写手,没人知道这样的一篇文章里面,有几成是真实,几成是商业。
用户浑然不知,还在为从文章中获得共鸣而沾沾自喜,仿佛作者就是自己的知己,激动之余再转个朋友圈,正中下怀。
久而久之,用户一旦生活遇到不顺,就在情感类文章中找共鸣,被动接收消息推送,把自己的精力葬送给这些商业的博弈上。
3
如何把精力用在刀刃上
积极心理学之父米哈里·契克森米哈赖提到:
一个人同一刻只能处理 7 个单位的信息,而注意力切换的最小间隔是 1/18 秒,按人活 70 岁,每天清醒状态 16 小时算,人一生处理的信息总量是 185G 。
这 185G 就是我们的人生总和,跟手机容量差不多大,如何用在刀刃上?三个技巧。
①精选信息源
把自己所有的信息来源整理在一起,发现自己在公众号阅读上花费的时间很多,于是删减至100以下。
并且不再把公众号当成是获取知识的主要来源,原因:成本高,收益小。
转到去各领域的垂直网站上找资料,更系统,也便于做主题研究。
用Xmind把自己的信息来源整理了下
一条避免取关时纠结的小贴士:一次发八条的推送的基本都是写手或者写稿机器人在写,基本可以取关了。(新华社这样的官媒除外)
②关掉手机提示
工作时最分散注意力的是手机的通知,把手机所有消息提示都关了,微信也一样。和别人说好,有急事直接打电话。
之前写过一篇文章《为什么我只看九个人的朋友圈》,讲的是自己有次期末复习周避免自己把朋友圈关了又开,索性屏蔽了大家的动态。
后来发现这个方法还挺好用,现在我有400多位好友,屏蔽了300多人,剩下的100个都是比较熟悉的或者是各领域的大神和专家,朋友圈质量瞬间提升了几十倍。
不用担心这样会信息闭塞,真正有质量的文章一定会通过大家过滤最终还是传到你面前,节省的这些时间不如留来做更有价值的事。
3、利用工具辅助
推荐三款APP让自己快速进入心流状态:
疯狂番茄
利用番茄工作法,保持一天高效工作。每工作 25 分钟(即一个番茄时间),休息 5 分钟。每 4 个番茄时间后休息 15 分钟。
潮汐
白噪音功能:能够将自己与外界环境隔绝开来,有「雨天」、「咖啡」、「林风」等场景声音可以选择。同时也具有番茄钟功能。
Forest
一直以来都很火的一个软件,付费。当你需要专心时,就来种树吧。如果你忍不住玩手机,你的树就会枯死。
清醒时做事
糊涂时读书📖
-THE END-
某不知名211大学本科生,小极客。专注于自身成长领域研究,相信机器智能可以解放人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