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廉颇蔺相如列传》中,廉颇曾用“徒以口舌为劳”表达自己对蔺相如位居自己之右的不满,我们分析人物时只是把大部分的注意力放在了蔺相如的机智、勇敢、不畏强暴的特点上,而忽视了他的口舌之功。在中国古代的贤人志士的故事之中,好的口才是必不可少的决胜因素。蔺相如集机智、勇敢等品质于一身,恰恰是他的“口舌”体现出了这些优良品质。
一、口舌第一功——劝解缪贤
文章先是由缪贤的举荐引出了蔺相如这个人物,同时也交代出了蔺相如的来历与故事背景。缪贤的举荐对于蔺相如的出场而言是至关重要的一个环节。而在缪贤对于蔺相如的介绍中,我们也可以看出蔺相如说话的技巧性。他在缪贤想要叛国逃亡时没有直接阻止他,而是先替缪贤分析了其中利弊,而后在缪贤提问时再提出自己的谏言。就这样,蔺相如就以“口舌之劳”顺利地劝解了缪贤,使其放弃了叛国出逃的想法,同时也帮助缪贤逃过一劫。这一部分蔺相如虽没有出场,但文章却通过旁人之语间接地表现出了其口才之绝,尤其体现出了他的才与智,使蔺相如这个形象有了一个大概的雏形,也为后面的描写做了铺垫。
二、口舌第二功——完璧归赵
由和氏璧引发的秦赵之争,在秦强赵弱的大环境下,这次会面蔺相如面对的是一个极其被动和式微的情境。蔺相如作为赵国使臣,需要考虑的是多方面的问题:既不能屈辱求和,损失本国的威严;也不能让秦国抓住机会攻打赵国。傲慢的秦王在一般的宫殿召见他,公开表明对赵国的蔑视,并且在拿到和氏璧后,丝毫没有想要履行约定偿还十五座城的意思。在这样的境地中,良好的口才就更显得至关重要了:既要准确,又必须得体;既要维护国家主权,又不可破坏两国邦交。而在这时,蔺相如的才、智、勇才真的同时迸发出来。他以击柱破璧迫使秦王婉言道歉,答应要履约。但他揣度到秦王并非真心想要以城换璧,于是先向秦王诉说了自己认为两大国相交必定有诚信,使秦王顾忌国家威信无法轻易反悔,而后又说赵王很看重这件事,亲自斋戒五日并使他奉璧到秦国,也为下文让秦王斋戒五日来争取时间埋下伏笔。
三、口舌第三功——渑池之会
渑池会上,秦王邀请赵王渑池会面,表面上看是政治谈判,想要两国重修旧好,实际上却暗流涌动,是一场政治上的角逐。赵王一开始就落入秦王设下的圈套,使本来就被动的局面陷入绝境。面对秦王的刻意侮辱,蔺相如没有直接揭穿其中的阴谋,也不便阻止赵王,而是在赵王鼓瑟后上前恳请秦王“击缶”,并说“以相娱乐”。此言一出,局面马上改观。仅仅四字,就将秦对赵的羞辱化为了两国君主击缶、鼓瑟的平等交往。进退两难的反而变成了秦王,虽然秦王心中恼怒,但迫于蔺相如滴水不漏的言辞和悍不畏死的精神,秦王也只能“为一击缶”。 这样仔细分析过蔺相如的话后,我们就可以发现他在应对秦王时所说的每一句话都是无可取代的。这种唯一性,把蔺相如的善于言辞表现得淋漓尽致。
经过反复品读文章,我们见识到了蔺相如的口舌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它不仅化解了几次危机,而且还扭转了整个局势,甚至使赵国第一次拥有了主动权。由此,我们也终于领略到了蔺相如的“口舌之功”的重要性,这也是蔺相如“徒以口舌为劳”而居于廉颇之右的原因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