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了几天,懵叉叉的回家了,也没有什么太大感触,心里对那些在课上被老师看见做指导的同学很羡慕,最后和曾老师拥抱告别的时候,我说老师这几天您没关注我哎,曾老师很笃定的说,我确认和你有过几次眼神的交流,我没有感觉到你有什么特别需要解决的问题,也可能是时机没到,你还没准备好。昨天丁哥私信我,说可以分享一下这几天的学习感受,我看到群里的同学分享那么好,下意识的反应就是拒绝,还找了一个理由,你看我学的不好啊,刚一回来第二天早上就和老公因为孩子学英语的事儿起了争执,觉察了一下内心,那是因为自己在那一刻对自己有了一个评判:我学的不够好,我也没有分享同学那么深刻的感受,也没人家说的好,我才不要去分享,说的不好很丢人的!归根到底,还是自我力量不足够,资格感不足,太在意外在的眼光。
这种感觉很奇怪,当我把内心这点“小心思”写出来的此刻,反到是心情很平静,也不在意外面的评价了。我想和大家分享的是,昨晚我对指责者这个身份的感受。起因是一件很小的事,孩子洗脚,因为他很羡慕动画片里的小猪佩奇蹦泥坑,所以我就想了一个踩水坑的游戏,找一个大点的水盆,他在水里一边踩水,顺道就把脚丫子给洗了,这种洗法他一直很喜欢,会玩的时间长一些,当水变凉时,我会让他把脚丫拿出来,我再倒一些热水进去。昨天晚上倒热水的时候,发生了意外,在我快要倒完热水但是没倒完的时候,孩子突然就把脚丫子伸进来了,有一些热水溅到他的脚上,孩子一下子就哭了,我第一反应不是安抚孩子,而是特别生气,一边接凉水帮他冲脚,一边说他:我不是说了吗,必须要等我把水兑好,才能把脚伸进来,你这是要干嘛!你傻了吧,不知道热水烫吗!孩子一边哭一边说,妈妈,我都知道,你别批评我了……然后一对晶莹的泪珠从双眼滑落,本来我还沉浸在我的愤怒里丝毫没有觉察,但是那对眼泪唤醒了我,我突然意识到,我在干嘛啊,孩子被热水烫了本来就很难受了,我再这样说他,孩子就更无助了,我不就是曾老师说的指责者吗,站在制高点,用对方的失误,企图掩盖自己的过失,或者说摆脱自己应该承担的那部分责任,用都是你不对、都是你不好的借口来掩饰自己内心的不安,当站在指责者的角度上,慈悲心就不见了,爱就被遮蔽了……当我意识到这点,赶紧拥抱了孩子,很坦诚的告诉他,妈妈不是想批评你,妈妈刚才吓坏了,都不知道自己说了什么,妈妈以前曾经被开水烫过,看到你也被烫了,特别害怕。你现在脚还疼吗?然后又抱了孩子一会儿,孩子的情绪缓和很多,告诉我,没事了,刚才玩的太高兴了。我这时候也能理解,因为孩子玩儿的太高兴了,所以没等我倒完,就迫不及待想把脚丫放回水盆里,庆幸热水壶里的水时间长了,只是温度高一些的热水,而不是开水,孩子有点红,用凉水冲冲就没事了。
现在想想,人生如戏,为什么我愿意扮演指责者的角色不出来?好处很多,于我而言,最大的好处在于站在指责者的角度,就不用惧怕对方的指责了,根源还是在于,是自己内心太在意别人的评判和指责,所以一定要抢先站在那个制高点上,这和自己不愿意分享,背后的指向似乎是一样的。这件事情,如果角色反转,孩子是倒水的,我是伸脚丫子的,我就会指责对方:看不见我都把脚放到盆里了,你还倒水,眼瞎啊!那个时候,还会气势更加强大,因为脚丫子被烫了,是受伤害的一方啊。所以,真的很有意思,如果是一个指责者,不管事情是如何发生发展的,都会找到指责的理由……但是指责并不能让人真正的心安,反而是戳破了外表的强悍,看到内心有一个脆弱的小女孩蜷缩在一个角落,心里默默的呐喊,你们都不要看我,都不要再说我了!让我对自我有了更深刻的认知。
很喜欢一句话,看见即疗愈。此刻,心情很平静,我想对心里那个小女孩说,你一直都很好,我可以保护你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