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我们自己有一个内在的能量球,白色生命力是被看见的生命力,既被接纳。是创造性,自信,热情,是滋养我们的生命力。
1.
读武志红这一周的专栏,结合《非暴力沟通》说要爱自己,倾听自己,一开始感觉有点混乱,但结合在一的思考又让我有点着迷,如果能在不同作者的视角和其所在的领域来对他们的见解尝试连接,找到相通地地方,能逐渐更看明白一些什么,或许慢如抽丝剥茧,但也值得。
我们会被有生命力的东西吸引。生命力本应自信狂野。
和菜头写文章爱说虚无,用创作,做事情,来对抗生命的虚无感。我尝试理解,什么是虚无呢?应该是那股没有被转化,没有被看见的生命力,一直被压抑着,如果是向内对自己,会逐渐体验到虚无。其实是那个真自我一直被束缚。生命力没有展开。
在《少有人走的路》中,作者提到一个概念是熵:
根据热力学第二定律,经过数十亿年的时间,宇宙会完全分解,其高度降至最低点,成为没有任何形状和结构,不再发生分化的死寂状态,这种没有组织,不再发生分化的状态,我们称之为“熵”。
能量自然从高处流向低处,最终进入熵的状态,称为熵的力量。进化过程就是与熵的力量彼此抵触。
心灵的成长,心智的成熟,就是不断努力,要同熵的力量对抗。
推动个人及整个物种克服懒惰与其它自然阻力的力量究竟是什么,就是爱。自我完善的爱。具有人性的爱,它违反熵的自然规律,是一种永远走向进步的神奇的力量。
再回来理解,我觉得前面说的虚无感,就是当我们时时刻刻体验到熵的力量的时候。
2.
对抗熵的力量是爱,对抗虚无是创作,热情,也就是经由爱“看见”的生命力。
这里还想问:怎么“看见”?
我觉得最好的看见,是马丁布伯在他的书《我与你》中说的,当我们体验到“我与你”这样一种关系的时候。
“我与你”的关系是:
当我放下目的性,不再是一个经验物,利用物的主体,不是为了满足自己的任何需要——哪怕是最高尚的需要(所谓的爱的需要)——而与其建立关系。因为,你便是世界,便是生命,便是神明。我当以自己的整个存在,本真自性来接近你,即“我与你”的关系。
最好的看见,是经由爱。爱又是什么,爱是放下我的目的性,以我的整个存在来与你相遇。而“看见”,又具体体验在什么方式上呢?我尝试理解为:觉察。正念。
《禅与摩托车维修艺术》作者说自己亲自修理保养摩托车,通过这引导出读者了解向内专注,认识良质。认真修理,检查摩托车是一种可以注视到的专注。这也是在体验正念,觉察。
与人沟通时,说具体感受和观察,而不是评价。因为当我们说感受和观察时,我们能体验到自己身在当下,在其中,这样更能得到别人的理解,而评价,会被我们的大脑直接条件反射为那是在指责。
这是否也在说,我们想有高质量的沟通,也需要我们先觉察到当下。
3.
之前我看有关体验当下,觉察这一类的书时,觉得并不能理解多深。现在发现,一个人想要滋养自己的生命力,就要知道攻击性等同于生命力,如果一个人不敢表达自己的攻击性,比如,愤怒等,就会有无力感,看起来不鲜活。我想到了一些别的说法,比如,黄有璨之前的文章提到过,要做一个有态度,有温度,且性感的运营人。仔细去想,这不就是个性鲜明,爱憎分明,有生命力的表现吗?
千古刘传的认知课我买了,发现他有好几个月不更新公众号了,最近更新了一篇,说,他不打算去推认知课了,他发现他不了解自己,他想做自己真正想做的事情,他准备去做游戏了。公众号他会继续写,但不再只是一个知识分享账号,也不是鸡汤娱乐,音乐等,也不知道用什么品类来概括,但他说,他只想在这里做自己,爱憎分明的自己。
不记得是谁在开通公众号时说了一句:我想在这里写自己的爱恨情仇。
先做到自在。有时候会想,为什么大部分人喜欢读爱恨情仇的故事,听这样的歌曲?还有大部分人都会被爱憎分明的人性吸引呢?
我想,那样的人性本身就是能量场,就是生命力。
4.
记得有一次我找一个朋友帮忙推广课程,他有一个不算太大的群,但是原则非常清楚,只做一件事。我说出请求后,他一点也没有犹豫就拒绝了。被拒绝肯定也不那么轻松,他说,不管是谁,我的这个群里都不会做任何群目的之外的推荐。事后再想,说很容易,能坚持做自己,有自己原则的人,或许真没有那么多,我一直很佩服他。
像千古刘传说的那样,如何观察别人,很多人能掌握一套看人的方法,却很少有人谈及,如何观察自己。他说他自己的方法是寻找一些间接证据,能透露出自己的人生底色。间接证据就是欲望。
当我想明白了一些要做什么,该做什么之后,总还是会有困惑。我开始观察更会学习的人,他们会怎么想,他们是否也遇到过如我一样的困惑。
现在我好像有点明白了,能觉察到自己的生命力,知道找寻更好的知识丰富自己的武器库,通过实践这些知识去觉察,去体验,从而可以借助这些踏实的体验来滋养自己内在生命力。这也是成长,是走向心智成熟。
一切都是渐行渐修,寻找人生底色也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