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3篇日记 @New York
这两天听了“逻辑思维”的三篇文章,分别是“奶头乐理论”,“极端环境”与“意义疗法”,引发了我一些思考。
关于“奶头乐理论”,很多人认为它是“美国的一个战略阴谋”,罗胖对这个看法不赞成 (可以参考“逻辑思维”的另一篇文章:“阴谋,是可能的吗?”)。我本人也对这个观点持怀疑态度,以后有机会再写文章阐述。
“奶头乐理论” (Tittytainment)是美国著名战略学家布热津斯基于1995年,在美国旧金山费尔蒙特饭店会议提出的一个解决贫富分化问题的方法:用“奶嘴”安抚贫困人群。这里的“奶嘴”主要指两种产业:一是发泄性的产业,如色情业、赌博业,暴力型影视剧、游戏、体育等;二是满足性的产业,如娱乐节目、明星八卦等。这两种产业会大量占用普通大众的时间,让他们逐渐失去自主思考和判断的能力,最终会期望媒体为他们进行思考,并作出判断。
在这里罗胖提出一个观点,不仅仅是普通人被“奶嘴”影响着,精英也是。因为这些“奶嘴”,有前沿科技、大数据、心理学与经济学等做支撑,设计的目的就是让人沉浸其中,不能自拔。所以在一个被海量诸如此类的信息包围的时代,保持专注度变得越来越困难。*
这个观点很多人其实也不陌生了,但被这样阐述出来却让我松了口气。因为我也经常为了在视频、社交媒体上浪费了过多的时间而自责,但自责的情绪往往很难产生任何正面的效果。正如罗胖所说“毕竟是人啊,我们有什么把握能够逃脱这种算计?”。我发现在这个商业化、智能化的时代,人性的弱点早已成为众矢之的,各种各样的攻击无孔不入。而我不能再浪费更多的时间在自责和愧疚上面,坦然接受人性的弱点,才是有效率地做出改变的第一步。毕竟对抗人性很难,那为何不利用它?
那究竟该如何做呢?在这里后两篇文章“极端环境”与“意义疗法”给了我启发。它们都是围绕维克多.弗兰克的一本书《活出生命的意义》而展开。
维克多.弗兰克是奥地利犹太人,也是一名心理医生。于1942年被抓进纳粹集中营,先后被关押在几个集中营,其中就包括最恐怖的奥斯维辛集中营,在这期间,他的家人纷纷遇害。1945年二战结束,弗兰克活了下来,返回维也纳,用了仅仅9天时间就写出了这本书。他在书中阐述了“意义疗法”,起点来自于对人生的追求与内在驱动力的思考。
罗胖总结了弗兰克和另外两位著名心理学家的理论。一位是弗洛伊德,他认为人生追求快乐,内在驱动力是性;另一位是阿德勒,他认为人生是为了追求财富和权力,内在驱动力是自卑;而弗兰克则认为,人生最重要的是发现生命的意义。而人终将一死,人生没有什么终极意义,意义就是自己为自己创造的东西。而“意义疗法”就是帮助精神崩溃的患者,重新找到生活的意义。罗胖的观点是,这个疗法不是为人们平静的日常生活所准备的,而是为当人在“极端环境”,觉得所做一切都失去了意义的那一刻而准备的。**
说到这里,我觉得三篇文章连接起来了。
这个“奶嘴”横行的时代,对于每一个想要专注奋斗的人来说,算不算精神上的一种“极端环境”?在这样的“极端环境”下,我们是不是也需要“意义疗法”来明确自己人生的意义,才能产生发自于内心的力量来抵抗那些让我们远离该意义的事情?
那如何寻找人生的意义呢?这个话题太大,或许在我读完《活出生命的意义》后会有更多的理解。此时我有三点想法。
第一,独立思考。
曾在知乎上看到一个问题,“二十六岁,工作三年,却将留学三年,值得吗?”,一个高赞回答是,“普通玩家选择标准配置,高端玩家选择自定义配置”。这是我迄今为止最喜欢的知乎回答之一。所谓“自定义配置”后,包含了太多的品质,勇气、自信、魄力等等,但一个成功的自定义配置背后,最重要的是独立思考的能力。经验可借鉴,不可盲从;观点可包容,不可苟同。大众所走的路,或许是最安全平稳的,但未必对个人来说是最优的。永远坚持独立思考,并锻炼独立思考的能力,才是找到自己人生意义的唯一途径。
第二,坚信自己的价值才是自律的基础。
从小被灌输,不自律是因为意志力薄弱。这在某个层面也说得通,但意志力这个东西真的是越练越强的吗?还是它来自于不得已,并且有一个极限,是可以被消耗殆尽的?
从高考的切身体验来说,我倾向于后者。高考的高密度知识输入与高强度的解题训练,拼的既是脑力体力也是心理素质。此时每一个人所做的一切都有一个共同意义:考好高考。至于自此往后如何,那是后话了。在这个意义的支撑下,十七八岁的孩子们,意志力被逼到了一个新高度,因为被要求“仅仅专注于高考”对于这个年龄的孩子是一件颇为残忍的事。无暇顾及身心的发育,无暇学习如何处理自己的感情,无暇与父母适时沟通,更无暇思考高考之后的人生去向。好在这样的教育制度,让那时的我们相信,考试成绩代表了自己的价值,于是我们也有了一个自律的基础。
只是进入大学之后发生了什么呢?我们有用自己备战高考习得的意志力来持续地奋斗吗?没有,我们看到了更丰富的世界与更多的可能性,过去无暇处理的一系列问题重新出现,我们终于明白了过去挑灯夜读的驱动力似乎更多地来自于“不得已”,而不是内心。于是意志力似乎并没能让我们更加自律,而是那些找到了自己兴趣所在 (自己的价值)的同学,更为勤奋充实,并且快乐。
步入复杂的现实世界之后,游戏规则更是变得和校园截然不同,成绩即价值的信念开始动摇。在这样的情况下,如何寻找自己新的价值并坚信自己的价值就变得相当重要。有价值才有目标,有目标才有意义,有意义方可自律。
第三,相信长期投资的回报率更高
正如巴菲特的投资策略一样,持股原则为“长期持有”;相信“市场短期是‘投票机’,长期是‘称重机’”;在选择产业时,也优先选择长期稳定产业。
这个道理在我看来放之四海而皆准,时间和结果是检验一切的标准。而这违背人性中“需要即时满足感”的弱点,这也是为什么我们需要自律来推迟满足感的原因。所有“奶嘴”都给了人们即时的满足,并且不需要太多思考,比起学习新技能、读好书、写好文这些需要长期投入才能看到回报的事情来说,人们当然更容易选择前者。
所以我们不必自责,只需在有冲动放下手中更有意义的工作去吸“奶嘴”时,想一想自己为了什么而努力,并且提醒自己,没有人说这一切很容易。如果想不到做一件事的意义,那就也试试去读弗兰克的书吧。
*部分引自“逻辑思维”第335期
*部分引自“逻辑思维”第336,337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