纳兰容若:家家争唱饮水词,纳兰心事几人知
成容若君度过了一季比诗歌更诗意的生命,所有人都被甩在了他橹声的后面,以标准的凡夫俗子的姿态张望并艳羡着他。但谁知道,天才的悲情却反而羡慕每一个凡夫俗子的幸福,尽管他信手的一阕词就波澜过你我的一个世界,可以催漫天的焰火盛开,可以催漫山的茶蘼谢尽。
——徐志摩
至今为止我始终觉得再也没有比纳兰容若更唇齿留香的名字。这四个字组合起来就是一个温润如玉的谦谦君子形象。
诗经的《淇奥》一篇,曾经描绘过”有匪君子,如切如磋,如琢如磨,瑟兮僴兮,赫兮咺兮”,那便是说的纳兰容若吧。
01. 如鱼饮水,冷暖自知
>>
纳兰容若原名纳兰成德,因为避讳太子改名为纳兰性德,叶赫那拉氏,字容若,号楞伽山人。纳兰自幼饱读诗书,文武兼修,二十二岁被康熙皇帝留在身边作为三等侍卫。
在名师指导下,他于两年中主持编纂了一部儒学汇编《通志堂经解》,也曾把自己熟读经史的见闻感悟整理成文,编成四卷《渌水亭杂识》。但最著名的还是他的《侧帽集》和《饮水词》,侧帽二字出自“侧帽风前花满路”,而饮水取自“如鱼饮水,冷暖自知”。都说文章千古事,得失寸心知,想来也是因此人们感慨“家家争唱饮水词,纳兰心事几人知”。如果说《通志堂集》和《渌水亭杂识》是他对于世界的认识,那么《侧帽集》和《饮水词》就是他情感的写照。
王国维在《人间词话》里对容若有极高的评价,说他“以自然之眼观物,以自然之舌言情”。能够写出这样纯粹文字的人,定然是个纯任性灵,纤尘不染的人。
02. 不是人间富贵花
>>
纳兰容若,出身贵族,才华横溢,仕途顺畅,本人儒雅清俊,有两三知己,妻子温婉贤惠。似乎生活中的一切都很顺利,上天给他安排了繁花似锦的命运,却不知道这样温柔富贵乡中孕育出来的是一颗孤寂的心。
长扬紫陌从来都不是他所追逐的生活,“虽履盛处丰,抑然不自多。于世无所芬华,若戚戚于富贵而以贫贱为可安者。身在高门广厦,常有山泽鱼鸟之思”。他很早便接触汉人文化,隐藏在汉文化中的隐逸情怀深深触动了他。希望可以如同渔夫一般,畅游山水之间。
他在诗词中感慨“我是人间惆怅客,知君何事泪纵横,断肠声里忆平生”。王国维说容若是“古之伤心之人”。对于很多人来说,他一生得到的富贵远远超出了常人可以奢望得到的生活。但对于他来说,更渴望内心的自由,希望可以做一个不羁之人。
03. 德也狂生耳
>>
纳兰容若所交之人“皆一时俊异,于世所称落落难合者”。那些江南的不羁之士却甘愿折节与他结交,而容若也值得他们青眼相待。他本是贵族王臣,却生得一颗淡泊名利之心。和桀骜之人相交,为朋友两肋插刀。他一生结交之人,多为汉族文人,如朱彝尊、陈维崧、顾贞观、姜宸英、严绳孙等,又以顾贞观为最。
康熙十五年,怀才不遇的顾贞观在满腹愤懑中认识了纳兰容若。容若在读了顾贞观所写的《金缕曲》之后,便视顾贞观为知己一般。二人惺惺相惜,在性格与诗词追求上一致,在渌水亭中的聚会中常常畅谈诗词见解。古有伯牙子期,今有容若梁汾。与知己的交谈酣畅淋漓,一字一句岂能说得明白。就好像世界上有另外一个你,什么都不用说,对方便都懂得。
在容若的生命中,曾经有过这样一段故事。吴兆骞是当时的边塞诗人,少有才名,顺治丁酉年,参加江南闱乡试,中式为举人。不幸的是这一场考试后来被发现有作弊行为,于是皇帝命考中的举人们重考一次。吴兆骞的学问和才气都很好,本来不成问题,但四月复试的时候,武士林立,持刀挟两旁,或许出于内心的战栗,最后并未能完成试卷,遭除名,责四十板,家产籍没,父母兄弟妻子流徙宁古塔。吴兆骞完全冤枉,名士们同情他,写了许多诗词给他送行。
顾贞观当时与吴兆骞齐名,他被充军时曾经承诺全力营救,然而二十多年过去了,一切努力始终无用。顾贞观自己也是郁郁难过,在容若家当幕客,想起好友在寒冷偏塞之地受苦,于是寄了两阙词给容若,便是如今著名的《金缕曲》。
容若见了这两首词后,不禁为这样的情谊触动。虽然明白事情并不容易,却立誓要以十年的时间营救吴兆骞归来。顾贞观却未对此满意,觉得十年时光太久,而人生太短,希望容若可以花费更少的时间营救。容若不以为忤,并不认为他太挑剔,反而认为他说得有理,最终约定了五年的时间。不久,容若在适当的时机去求父亲设法相救。终于在纳兰明珠出力,以及吴兆骞朋友四处凑钱的努力下,把吴兆骞赎了回来。得一友如容若,夫复何求。肯放下权贵与威望为朋友奔走、赴汤蹈火。
容若生来便是一颗纯粹的心,从未被沾染上世俗的痕迹,出走半生,归来依然是少年。正如他回复顾贞观的《金缕曲》中所写道的,他也是疏狂之徒,虽门第显赫,却自认乃命运拨弄,误生京国簪缨之族。他视勋名如糟粕,视势利如尘埃,却独独珍视情谊。含德之厚,比于赤子。
04. 一生一代一双人
>>
纳兰容若的有一位表妹,大概就像所有小说描绘的,表妹都是温婉可人的模样。这位表妹在历史上一直都存在争议,正史中并未着任何笔墨,只有野史为证。因此至今依然争论不休这位表妹姓甚名谁,是否真实存在。
根据野史的记载,容若有一位谢姓表妹,他所有词里面的谢娘或许都是写给她的。二人有着“郎骑竹马来,弄床绕青梅”的亲密。少时的怦然心动,可以铭记一生。只是世事难料,一刹那天南海北,她被当作秀女选入宫中。无论愿与不愿,一切终成定局。在那个皇帝是天是地的年代,容不得他们一丝一毫的反抗。容若只能痴痴地写着一首又一首词,那全是他心中惆怅的写真。侯门一入深似海,从此萧郎为故人。
再后来,据说这位表妹成为康熙的惠妃,容若曾进宫去看过她,二人相对无言,彼此深知对方的情意,却也明白这一世二人终究无法成为眷侣。花堪折时直须折,莫待无花空折枝。
05. 当时只道是寻常
>>
纳兰容若20岁的时候的娶了第一位正妻卢氏,其父是两广总督卢兴祖。“生而婉娈,性本端庄”的卢氏,18岁嫁与容若。二人感情笃深,却仅仅幸福了三年的时光,卢氏因难产而死。得而复失大概是世界上最痛的体验。此后容若便日夜怀念卢氏,写不尽的悼亡词,诉不尽的相思情。
他和卢氏也曾像赵明诚与李清照一样,一个人问这个典故在书的第几页,另外一个人就要回答这个典故在哪本书中记载的、具体到这本书在书架的位置、多少页。回答错了的人,就要将杯中的茶水倒进自己的衣服里,以示惩罚。可以想见,这样的惩戒,在另一个人看来如何不会拍手大笑。
她曾为他搔背,用花灯小盏捕捉萤火虫。她曾经用凤仙花染过指甲,凤仙花捣碎后放在指甲上然后用桑叶包之,一夜以后才能成。包时的样子并不好看,所以深夜制作不愿让他看到。他与她一起读《世说新语》中荀奉倩“不辞冰雪为卿热”的故事。她曾问过他最悲的是哪个字,他不解,她答是“若”。凡“若”出现,皆是因为对某人某事无能为力。只是她不知道他的诗词中之后出现了太多“若”字。
这些幸福的日子都太短暂,在两人夫妻的第三年戛然而止。卢氏难产去世,她是他一生难逃的劫,音容笑貌似乎都还在梦里依稀留存,只是醒来都是一场空。距离卢氏去世不到半年,这时的纳兰“无衫不泪”,但当时的伦理背景要求夫不哭妻。纳兰的行为必遭非议,他不在意旁人的非议,这天人永隔的命运,才是他痛不欲生之事。卢氏去世后,他也曾纳过继室,也曾和江南才女沈宛有过精神上的交流,但始终无法再像深爱卢氏一般给予别人这样深切的爱。
卢氏去世八年之后,容若离世。她是万古不竭的沧海水,他是温柔缱绻的巫山云。任凭浮华韶光凌虐,终不敌弱水三千。在八年的阴阳两隔之后,他们终于又可以在一起。而此次,不再分离。
06. 十一年前梦一场
>>
来去匆匆中,所有的喜怒哀乐都变得晶莹剔透,一触即碎。时间在漫长的静止中须臾消失,画面被记忆剪辑成陈旧中泛着光亮的错位蒙太奇。容若的一首《采桑子》曾写过:
谢家庭院残更立,燕宿雕粱。月度银墙,不辨花丛那瓣香。
此情已自成追忆,零落鸳鸯。雨歇微凉,十一年前梦一场。
纳兰容若的一生就像一场华美的梦境,有过诸多温暖而美好的事情。十一年前,他的梦中有伊人,有理想,有年少轻狂。只是曲终人散,他最终脱离了红尘束缚他三十一年的锁链,挣脱了泥泞不堪的现实,去到一片只有诗和远方的世界,永远地活在了三十一岁的年纪。对于容若的死,说法不一,有人说是“七日不汗而死”,有人说是寒疾的缘故,也有人说和卢氏同月同日离世。但我始终觉得情深不寿是他完美的写照。
有人将他与李后主比较,两人词风十分相近,但在我看来却终是不尽相同的。李煜和容若的经历毕竟不一样,后主是亡国,容若是亡妻。亡国和亡妻都令人郁郁,但心境总会有区别。相比于后主,他更像小晏,一样地纯真,一样地痴。容若成也痴情,败也痴情。他因为痴情才能够写出那么多精彩绝伦的悼亡词,也因为渡不过痴情的劫数,心中郁结才英年早逝。
有人曾评论容若的词:“悼亡之词不少,知己之恨尤深”。他一生顺遂,却始终执着于知音少、弦断有谁听的孤寂和妻子逝世的悔恨,无法从中摆脱出来。我有时也会假想如果他可以学到一点东坡的洒脱和豁达,是否能够不用早早离开人世。如有来世,我不求他身如琉璃,内外明澈,净无瑕秽,那样纯粹的人不适合这个世界的光怪陆离,只愿他能够经得起更多的风雨,能够淡然地欣赏这个世界上更多的苦与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