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语:
爷爷说你一定要记得做第三件事——让世界变得更美的事。
行知研习营的几位导师一直在做着这第三件事——让世界变得更美的事。将自己在教育教学上的实践与思索跟在场的老师分享。包括在公众号分享的诸多资源,这些都是他们花功夫开发的,是有知识产权的东西,但他们不断地告知所有人如何去获得这些资源。
教育虽然现在饱受争议,但我依然觉得我们在一个最好的时代,因为其他行业的前后辈之间若多多少少都有所保留的话,那我们教育人都是在积极地分享,恨不得把自己的所思所想都分享给其他做教育热爱教育的人。
实际上四川泸州也是率先使用部编教材的城市之一,恰好四川省部编教材培训会上也提供了口语交际课例《商量》,设计了三个场景:1.跟同学商量:调换值日生。(直接跟同学商量)2.跟爸爸妈妈商量:要邀请很多朋友在外过生日,不回家跟爸爸妈妈一起生日。(跟老师扮演的父母商量)3.跟餐厅里的陌生人商量:交换桌子,让自己和伙伴换到大桌子过生日。(让学生走到听课老师中,跟陌生的听课老师商量。)
说实话,当时觉得这样的设计已经相当精彩了,有梯度有层次,特别最后一个任务,是真的跟陌生人人商量。
但今天听了何捷老师的课,我发现平时在口语交际中最大的一个问题就是因为是上课,不管怎么营造情景,商量都特别顺利,一下子就可以成功。事实上在上课前也预想过也许有人不同意,但思路里思考的仍然是在遇到商量不成时如何去调整商量的方法,直到跟此人商量成功为止。真像有点不达目的不罢休的二愣子。从思维的发展和提升来说,我们的课例较为浅层次,因为这样的浅层次实际上就虚假了。当学生带着课堂美好的交际假象进入社会时,就会发现:呃……课堂上都是骗人的。
何老师的课不仅仅是教口语交际,还有中国传统的根,如何去努力协调,让自己获得天时地利人和。天时地利人和从来不是唾手可得的,是需要我们去努力的。
若是遇到不成,不气馁不较真不硬撑,可以换条路,一样可以成。实在不成,不能先走一步,那就退一步也未尝不可。
而这些不是讲给孩子们的,而且在今天的课堂上在交际中渗透的。
道与术的完美结合!我能说自己开心得像个孩子,眼泪都笑出来了吗?
关于课堂突发情况的思考:
那个男孩叫了声爸爸就跑回了座位了,在创设的情景中大概应该就是叫爸爸就把电话挂了吧,因为当时是在打电话。若是这样,我想爸爸第一反应应该是回拨电话问问:儿子,你怎么一下就把电话挂了?遇到什么难事儿了吗?什么事都可以跟爸爸说呀,放心,天大的事儿都有爸爸跟你一起,我们两个爷们一起扛!因为电话突然断了,现实中的爸爸第一反应应该是担心,担心突发了状况。如果当时在课堂上,何老师马上回拨电话,并说:这孩子怎么突然把电话挂了呢?我得打回去问问他遇到什么事儿了?就扮演回拨电话询问孩子遇到什么难事了,也许那个叫了爸爸就跑了的男孩可能就得以继续交际下去了。这样回应,可能课堂对话就得以继续了。
又到管大,啦啦啦,哈哈哈!不过若说这次培训有什么遗憾的话,那就是管大没提供课例,多想再次聆听管大的课堂。
在管大的讲述里那些:留心、具体、生动、捕捉一刹那的内心、打开心眼、捕捉连续推进的内心体验……在老师们眼里这些有点虚无法落下的词汇,变得可操作。更为让人惊叹的是,为了实现自己的的目标,他那种发现和发掘自己所需“点”的能力。这种敏感力让人震惊,让我们在心里吼叫:同样的教材,我们怎么就是看不见发现不了呢?不愧是训练敏感力的老师,自身的的敏感力让我们永远望尘莫及。特别想知道管大的脑回路是什么样子的,他到底是怎么不断发现作文的秘密。不是光提要求,不断给方法,且努力一小步一小步地让学生通过训练形成作文能力。所以修炼,一直在路上。
结语:在这个纷繁复杂的时代,我们在自己的教学岗位上感到疲惫不堪时,却依然坚信这个世界真的美好。就是因为有管建刚、何捷、张祖庆……他们在不懈探索,他们在倾囊相授,他们一直做着第三件事——让世界变得更美好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