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了一天的时间把姚尧的《刘邦发迹史:刘邦的混世之道与用人绝学》读完了,读完之后在想,其实我可以挑一些更经典的书籍来读的,草草地读完一本书,既是对自己的不尊重,也是对作者的不尊重。
姚尧,这个名字对我来说并不陌生。之前看过她的《重口味心理学》,也是草草看完,不太符合我的阅读口味。我在网上搜了下,作者资料很少,只知道她是应用心理学硕士,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写过一些网络畅销书。
我并没有否认这本书的普及意义,她把文绉绉的历史古籍、典故,转化成一句句大白话,用简单通俗的语言让我们了解了秦末那一段战火纷飞的历史,以及刘邦如何从一个流氓到称帝的创业史。
如果没有作者,我可能会从影视资料、历史课本中去弄懂一个浅显的历史,但不会专门去查阅相关的资料,读大量的古籍,所以在这方面还是很感谢作者。
在她的基础上阅读,我们省却了很多力气。
记得之前读沈复的《浮生六记》,我承认这是一部很不错的书籍,豆瓣评分也很高,但关键是它是文言文啊。
我几次告诉自己,不要放弃,一旦你放弃了,你就不会再读下去了。但,最后我还是放弃了,后两个章节,读不下去了。
文言文读起来太费劲了,就算在相关注解的辅助下,大概弄懂作者的意思,但也大大降低了读书的进度和读书的热情。本来读书是一件享受的事情,现在与我而言,只是一种费脑子的工作,所以我选择了放弃。
我想,应该有很大一部分人和我一样,我们是俗人,喜欢通俗的文字和语言,能读的懂就ok。阳春白雪毕竟是为少数人准备的,迎合下里巴人,才能成为大众的读物啊。
所以,这本书从这个方面来讲,是一本蛮不错的大众读物,适合在一个慵懒的午后,消磨时光。
但,我读完这本书之后,总感觉少了一点什么……
隐隐约约觉得少了一点情怀。
也许吧,能把一本书写的通俗易懂是一个优秀作者的基本素质,就像吴晓波的《腾讯传》,读完之后你会发现商业故事并不总是枯燥的,它还有一些灵动的文字在里面以及深刻的思考;就像当年明月的《明朝那些事儿》,在历史传奇中加入了自己的观点和想法。
我在《明朝那些事儿》中读到过这样一段话:我们这个古老国度有着漫长的历史,长得似乎看不到尽头,但我却始终保持着对这些故纸堆的热情。
这就是所谓的情怀吧~
而我在姚尧的《刘邦发迹史:刘邦的混世之道与用人绝学》这本书里,看到的只是一个又一个故事的堆砌,它是呆板的,是无趣的,是缺少温度的。
当然,正如书名所言,里面也有作者关于管理公司和如何用人的观点,比如:
领导和人才的关系有时候就像是男女关系一样,往往不是一开始就看准的,中间总会有起承转合;
会打仗的人做将军,会管理的人做丞相,会玩人际关系的当领袖;
明修栈道、暗渡陈仓,这个故事千古传唱,除了讲述兵不厌诈的道理,还给予了创业者一个启迪:在公司的发展过程中,要学会隐藏公司的实力和潜力,以免因为发展过快,引起其他公司的打压……
只是,作者的这些观点有点浅吧,而且最后的结语部分,里面大部分的观点是来自易中天总结的刘邦用人的八大特点啊。
而我在《明朝那些事儿》中随手摘录的笔记:
农民两千年的起义只是为了一块土地。不是农民就是地主!别无选择;
在历史的进程中,命运之神会从芸芸众生中挑选一些人,给他们建功立业的机会。如果你被挑中,实在是一件幸运的事情。但你同时也必须认识到,这是一场残酷的比赛,当机会到来时,你若要真的有所建树,就必须比其他人更优秀、更强大,因为最终的胜利者只有一个;
历史也从来就不是一个人或是几个人可以支配创造的。所谓时势造英雄,实乃至理名言。真正支配历史的人,不是朱元璋,是稻田里辛勤劳作的老农,是官道上来往的商贾,是朝堂上进言的官员,是孤灯下苦读的学子;
事实证明,那些常常被我们嘲笑的手无缚鸡之力的书生和读书人,他们也有力量,他们也很强壮,他们同样值得我们尊重。谁言书生无用,笔下亦显英雄!
我无法将这种情怀用准确的语言表述出来,我只想引用一下《明朝那些事儿》里面的这句话:朱元璋,你就是你,历经时间的磨砺、岁月的侵蚀,你还依然屹立在那里,你的丰功伟绩和成败得失都被记录在史册上,供后人评说。
一本书籍,也不需要言语,因为读者心里自有论断,有的书会随着时间的流逝越来越有厚度,而有的书会淹没在时间的长河里,被世人所遗忘。
能够被时间沉淀下来的,除了历史,还有思想。
因为思想的深度,决定了未来的长度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