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慢的方法就是最快的方法,最费力的方法就是最省力的方法。”这就是学习的辩证法。
——选自《学习改变命运》
在众多的学习方法中,有一种方法十分古老,几乎可以追溯到西周时期或者更早,因为那个时候开始有了文字,进行知识的传播与学习,同时知识量也是相对较少,于是有机会学习的人总是将自己得到的学习资料给完整地背下来,以用来标榜自己的文明和文化水平。往后的各个朝代,随着一些三坟五典之类的书籍的出现,“继往来圣贤之绝学”的主要方式也还是背诵。
正如大家后面所听到的“书读百遍,其义自见”,“故书不厌百回读,熟读深思子自知”,这样的一些学习方法论也是从背诵“四书五经”和其他一些典籍的学习实践中感悟出来的。轻轻掐指一算,中华上下五千年,背诵一直伴随着这段历史继往开来。正因为背诵,那些文人学子方可以从平民中分离出来,向士大夫这一阶层过渡,进一步是加官进爵,光耀门楣。
这里还有一个因果逻辑关系:因为背,所以记得住;因为记住,所以用得出来;因为用出来,才产生学习的价值和意义。我在这里给大家举几个牛人的例子吧:一个是汉武帝时期“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这一学术思想的开创者董仲舒,他当年之所以可以在学术思想领域取得如此巨大的成就,主要在于他花了三年多的时间,把自己关在一个小屋子里闭关修炼,“两耳不问窗外事,一心只背圣贤书!”当然这里的“圣贤书”大多是和儒家经义有关的书籍,出关之后,那就是满腹经纶,开创“新儒学”,扬名天下;还是唐代诗仙李白应该没有人不知道,大家对这位天才级别的“诗仙”那是顶礼膜拜,“笔落惊风雨,下笔如有神”, 最近看到台湾作家张大春的《大唐李白》,原来李太白在背诵这方面,将《昭明文选》倒背如流,并且在此基础上进行模仿,之后才写文章也才倚马千言,落笔生花;我们说点近的,发起公车上书的康有为写了一本《孔子改制考》,也是将《论语》之类的书背的滚瓜烂熟,随后在此基础上借题发挥,引进西方改良主义……
而今我们可是几乎不愿意背诵,不愿意去背,毕竟时代不同了。一方面是现在大家往往喜欢把“背”和“死记硬背”等同起来,认为那是一种智慧不开,非常笨的学习方法,尤其是在一些关于如何高效学习的书籍和读本风行之后,人们越来越认为背诵已经过时啦,需要讲究方法和窍门,需要研究学习内容的潜在规律和表达,寻找到其间的方法和策略,可以事半功倍,可以节省大量时间,可以把你和其他那一群相对较笨较蠢的人区分开。从中似乎就可以找寻到一种“人上人”、“优秀”、“聪明”的成就感;另一方面是大家所熟知的网络信息技术的发展,现在一年的信息产量远远超过过去一百年的信息量,那么多东西,看都来不及看,谁还会去背啊,因此一旦你走出学校的管辖范围,一旦你逃离各种各样的考试,估计给你钱你不愿意背。你的理由一般是:无聊、乏味、愚蠢、枯燥等等。除此之外,我们要知道,这可是一个互联网时代,因此有很多东西就没有必要记啦,有句话说得好,“知之为知之,不知百度知。”或者谷歌知,有需要的只需打开手机或者电脑浏览器,一搜就应有尽有。既然如此,又有什么好背的呢?
针对上面所说的这些,我们需要回到自己的大脑上来,你又没有发现自从使用了智能手机之后,自己有时候连一首完整的唐诗都难以复述出来。我们仅仅停留在屏幕上上下滑动的动作流程,有很多的东西都是似曾相识,但又说不清楚,讲不明白。原因主要有两点:大脑在我们不断滑动屏幕页面的时候处于一个比较困倦的状态,因为我们在这样的时刻很少用自己的大脑进行思考,是不活跃的;其次,我们每一个人的注意力资源都是非常有限的,你看这这里,自然很难顾及到别处,所以很多东西对于我们而言仅仅是有一个并不深刻的印象,一闪而过地停留于表面。
与之相比,当你确定一个目标准备背诵和记忆一些内容的时候,你的注意力是相对集中的,眼、口、而等多重器官的组合作用会刺激大脑,使其处于一个相对清醒和紧张的状态,这个时候产生的印象就比较深刻了。
如果你真的在生活中实际去背诵一些东西的话,尽管一开始会让人感觉到枯燥而且乏味,但是坚持一段时间,一个月或者十几天,你会发现自己的脑袋瓜子会比较灵活,反应速度至少要比先前快上1.5倍,原因就在于背诵的过程是鼓励大脑做体操运动的过程。拉马克在生物学上提出一个原理叫做“用进废退”,我们反复背诵,也是在进行自我的升级和进化。说得在直接和现实一点,就是你记住了,甚至可以脱口而出了,至少可以帮助你应对各种考试,至少积累一些知识,往肚子里多装一些墨水。最典型的一句代言词就是“腹有诗书气自华”!
从现在开始,不妨来重新认识背诵,带着一种全新的心情去享受背诵。下面和大家分享一下我自己背诵的一些心得体会:
背什么内容?三个指标:首先是自己感兴趣的和喜欢的,比如有的人喜欢国学类的,有的人喜欢星座占卜,“萝卜青菜,各有所爱”喜欢什么就去背什么吧;其次是有用和有价值的,比如中国历史年代简表,这个绝对高逼格,其他的比如法律、经济类的,这个你背了绝对不会吃亏;剩下的就是和自己的学习与工作有关的,比如我的行业是会计,我每天没事就把《会计准则》背上十几分钟或者半个小时……如果你没有较好的标准,就可以先参照我的来啊!
怎么背?你千万不要认为背上一两天,一天背七八个小时就可以了。较好的方法是,选定一个材料,给自己约定一个期限。比如一本新的《会计准则》在我手里,我就用两个月的时间,每天30分钟,将其从容搞定,随后一提到“会计”,立马形成条件反射,迅速搞定相关问题。
背的效果怎么样?看看文中提到的董仲舒、李白、康有为等人,然后在想想未来的自己,那你就真的可以利用实践来检验真理了。
心动不如行动,马上开启你的奇妙背诵之旅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