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个大家都耳熟能详的故事。
在电影《守望者》里,罗夏在他的日记本里写下了一个笑话。
一个男人去看医生,他说:“这个世界充满威胁,我觉得孤独又失落。”
医生说:“这病很好治,去看伟大的小丑帕格里亚齐的演出吧,你会乐观起来的。”
“可是医生...”男人嚎啕大哭,说道:
“我就是那个小丑。”
我想到有个词叫做:人造开朗。
它指的是原本不外向的人,由于社会或者其它环境的刺激,被迫成为了一个开朗的人,作出许多开朗的表现。
我见过很多不经意在我面前流露出脆弱和沮丧一面的人。
在高中班级聚会上,大家许久未见。一群人一手拿着啤酒,另一手夹着几只烧烤串,互相分享着最近的动向,感慨着对方的改变。
有个同学提议玩游戏,活络一下气氛,双手比划大笑着和大家讲述游戏规则。
我们一行人全被吓到。
我们从未见过他这样,在大家的印象中,他内向又安静,万事都默默准备得细致,丝毫不像是现在提议玩游戏的开朗的他。但大家也跟着他融入了聚会,带来了一波又一波的笑点。
我去洗手间的时候,正好看到他在外面的洗手台上洗手。独自一人的他,带给我的感觉,和高中的他一样的安静。
但他接了一个电话后,刹那间就痛哭出声。
气氛突然凝滞,我有点束手无策,尴尬到无以复加。等到他注意到我的时候,他非常熟练地绽开一个大大的笑容,然后挂断了电话,回到了聚会上。
等我再回去的时候,他担任了新游戏解说员的角色,仍是眉飞色舞,双手比划,时不时地暴露几个笑点,像是没发生过什么事一般。
我印象最深刻的,反而不是他的痛哭,而是他习惯且熟练的笑容。
聚会结束后,他甚至非常体贴地帮大家叫了的士。
但那晚,我上车后回头望,他独自一人拦车的身影,看上去萧瑟又难过。
后来每逢听到《孤独患者》时,我总难免想到他。
“欢笑声,欢呼声,炒热气氛,心却很冷。我真佩服,还能幽默,掉眼泪时用笑掩过,怕人看破,顾虑好多。”
他就像那个小丑一样,短暂地暴露了自己的脆弱后,又戴上了面具。他把一切煎熬和焦虑都隐藏起来,在社交场合扮演着开朗者,做着开朗的行为。
知乎上的答主@Orei 有过这样的一番话,私认为很好地解释了“人造开朗”:
“有一些人,为了社交而生活,生怕被人看穿寂寞的身影。这些人,表面会社交,但内心还是充斥着各种不安全感。他们的安全感来源于他人,而不是自己。”
但仔细一想,好像大多数人也有过这样。
我们在社交场合中化着精致的妆容,穿着靓丽的衣服,与其他人滔滔不绝侃侃而谈。但等到了结束,心里却没有一丝惬意,反而是疲惫不堪的身躯带来的乏累。
跟别人交流相处,也成为了非常消耗精力的事情。
大家在白天光鲜亮丽,晚上却只能各自疲倦地拥抱自己。
隐藏起来的孤独,成为了每个人的常态。
真正的“人造开朗人群”,你永远无法透过他的表情去看清面具下的他。
因为生活社交需要,因为开朗更能获得喜爱,因为内向被他人孤立...人造开朗群体的起因千千万万,最终却只有一个方向——他们需要拥抱人群。
是需要,而非想要。
于是他们的生活处处充满了矛盾,只有在独自一人时才展现自我的世界。人们认为他们乐观又开朗,但只有他们知道自己内心的焦虑与虚无。
人前成为太阳,人后是个冰箱。
他们是陈奕迅所唱的孤独患者
——外向却寂寞。
在沉醉的夜晚,他们所主演的戏剧迎来了一天的落幕,他们省视自我,隐藏了一天的自我终于显露。
他们安静地在自己舔舐自己的伤口,用沉默与安宁给自己的一天画上了句号。他们甚至构建着新的明天,设计着明天的对白与表情,之后再坠入梦境里。
突然就想起了描写周星驰的一句话:
我让全世界笑过,但是岁月没有绕过我。
环境拉扯我们,于是我们变得越来越不像是最初的自己。变成“人造开朗”一定程度上意味着成熟,我们学会了圆滑世故,学会用最适合的自己去应对他人。
而等到我们回首过去的时候,才蓦然发现时光无情。
你这么开朗,心里一定很苦吧?要用多少甜才能填满呢?
但心里很苦的人,一丝甜就能填满了。
我想,那丝甜,往往就是最真实的自我。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