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中,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 故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上文源自孟子,说的是历朝各位圣贤之人的出身起家。这其中的苦心志,劳筋骨和饿体肤等各种磨难看上去是各位圣贤所经之路。
今天想聊一聊“动心忍性”这四个字。动与忍字都是描述的是动作或本体的一种状态,性字好理解,孔子曾说过,食色性也。但此处不应该只是这两个部分,而应该引申为人之本性。这四字当中心字可能给人觉得应该是个名词,就是指代人心或者是人的意愿意识什么的。但其实我们得知道,这是出自孟子里的文章,孟子之所以被后人称之为亚圣并非空穴来风。那么他对孔子的儒学定是有所研究的(而且研究的还挺深刻的)。那么他这句里的动心可就没这么简单了。儒学中,心为根本(此处根据王守仁注释所得,也是王氏心学的名称来源之一),如若是圣人那么心是不可动摇的,根本被动摇了就不可能成为圣人。在这一句中动心的来源看上去是天,但天在儒家中其实是道的代指,人求学,成圣均是顿悟了什么是道。那么这里的道为什么要干扰人的修行呢?
这里我的理解很简单 ,所谓的道即是存于人心之中。如上文中舜发于畎亩之中这里并不是说发于畎亩之中都是舜都是圣人,这几句都是在说圣人出身不同有高低贫贱。但出身并不会影响人的习道之路。所以这时的圣贤应均是自我修习所学道的,那么这里的苦心志,劳筋骨等情况不论是客观原因导致的(在几千年前,极大的可能是环境等客观原因导致的这种困苦境地),还是主观意愿的自我修行。其实都是在说一个很简单的事实,那就是劳累自己。注意这里劳累的是但不只是自己的本心,那么动心忍性则可以理解成自我意愿主导的修炼克服自己所不能,所不愿的事或物。所以其实修习圣道的方法就藏匿于文中,这点在我们这种不算太混乱的时代对个人修习是有参考意义的,其实就是现今心理学中经常推崇的走出舒适区。就是自己对自己造成一堆困难来磨练自己。
写这篇文章时深刻感受到: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这句的理解,在想解释自己所想时深感无力。但极有可能是自己能力不够,还不能把握这种文章导致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