俗话说得好,人这一辈子,不一定遇上什么事。什么也没有但不要没有钱,什么都有但不要有病。
现在糖尿病在中国成了一个流行病,有1亿多人,平均下来,差不多十个人中就有一个。
所以聚餐的时候,差不多一桌子里面就会有一个人,是一个很大概率的事情。如果一桌子有一半是糖尿病病人,吃饭的时候,一半人举起酒杯,一半人整齐掏出针头,对自己猛扎一下,是不是很有一种仪式感。
发现有糖尿病后,一种人会把自己吓个半死,这也是事儿,那也是事儿;这也不能吃,那也不能吃,病情还没有什么变化,自己先把自己折腾的够呛。
而另一种人发现后,则满不在乎?嘴馋 该吃吃,该喝喝,什么都不讲究。这两种对待糖尿病的态度可以说走了两个极端。都不是正确姿势。
糖尿病号称慢病之王,短期内对生命不会有大的影响。长期来看,所有器官浸泡在葡萄糖的能量汤汁里,出问题是迟早的事儿。如果等到出现糖尿病并发症的那一天,再进行应对,就有点亡羊补牢了。
后果虽然严重,但我们有足够的时间和足够的办法控制它的发展。
糖尿病虽然复杂,但却很容易辨识。拿一个简易的血糖仪测一下饭前饭后的血糖
(正常人
空腹血糖浓度小于6.1mmol/L (110mg/dL)
饭后血糖浓度小于7.8mmol/L(140mg/dL)
如果这两个数字分别超过了7和11.1(126和200mg/dL),可以确诊为糖尿病)
现在好多血糖仪免费送,当然试纸有点小贵。
下面我们就详细聊聊糖尿病的发生、治疗以及过程中的管理。
什么是糖尿病?
简单的说就是三多一少。吃的多,喝的多,排尿多,体重下降。有了这些情况怕不怕,还真怕。更可怕在后面等着呢,这就是糖尿病的并发症,眼睛看不清楚,皮肤瘙痒,伤口不容易愈合,还有糖尿病的手足等等,严重的还得截肢。
我们该如何对待糖尿病呢?
糖尿病作为一种古老的疾病。3000年前的埃及就有记载。可谓是历史悠久。糖尿病作为一种慢病之王,虽然不能根治,但我们已经有足够的办法来和他相处。做朋友是不可能的了,但也不能把它当做敌人。要像做邻居一样和他友好的相处。在友好相处之前,先要看看它有什么特点。
糖尿病虽然原因复杂,但是确诊却很简单。抽一管血就可以知道。血糖值饭前7点,饭后11.1。出这个范围就要注意了。
这里的血糖指的是血液里葡萄糖含量。一个成年人一般血管里有5克左右的葡萄糖。
那葡萄糖在身体里起的什么作用?
在自然界,生物要生存,机器要运行,汽车要行驶行驶,都需要能量。
人体并不能直接接收阳光变成能量,也不能简单的加点油,通点电来运行。人体获得能量的形式就是依靠血液中葡萄糖的分子的吸收。
当然了,对人体复杂的器官来说,能量供应的多少那是相当严格的。就是在科技发展的今天,迄今为止还没有发明一套能精确控制血糖的机器与人体的调控媲美。所以有些东西还是原装的好。
那人体是如何控制血糖的呢?
人体控制血糖的组织叫做胰腺,胰腺上有阿尔法细胞和贝塔两种细胞。阿尔法细胞负责分泌胰高血糖素升高血糖。贝塔细胞,负责分泌胰岛素降低血糖。正常情况下,哥俩的一唱一和就把血糖控制在正常。
理想是骨感的,现实是丰满的,理想和现实之间总是有很大的差距,现实真的很复杂。
在n年以前,人们就发现糖尿病有两个群体,一个是十几岁的孩子,另一个是四五十岁大腹便便的成年人。
把这两种人鉴别出来的是1930年代,英国老外西姆沃斯做的。他的办法有点简单粗暴,找两群人先喝大杯浓糖水,增高病人的血糖,然后打胰岛素。
年纪小的血糖降下来了,说明身体缺乏胰岛素,胰腺中的贝塔细胞出了问题,这就是1型糖尿病。
年纪大的,血糖没有变化,就是2型糖尿病。
下面我们主要说2型糖尿病,工业革命之后,2型糖尿病人的增加,和人的现代生活方式有很大的关系。
中国的糖尿病人在近30年来增加了一倍,达到1亿1000万人。印度、巴西、墨西哥也通通有同样的情况。
研究表明,糖尿病和肥胖有很大的关系。
对,胖子有更大概率会得糖尿病。
最典型的例子是美属萨摩亚的居民,在半个世纪时间内。生活从靠海吃海,到罐头满天飞,现代食品普及的同时,糖尿病也得到了的推广,患病人口达50%以上。
最直观的现象就是90%的人口从瘦子变成了胖子。
相关的实验在喂胖的小白鼠身上也有同样的结果。
所以说二型糖尿病和肥胖有很大的相关性,而肥胖又同我们吃油炸食品,运动少,压力大,失眠,等现代化的生活有关。
看到这儿,我们对糖尿病就应该有一个大致的了解。糖尿病的病因很复杂,诊断却很简单,患病后不加控制的后果却很严重,且不可逆转,不可根治,患病人群数量大。就像一直从很远很远处向我们奔跑来的犀牛。是一件重要但不紧急的事情。还好我们已经有足够的方法和手段,应对这个慢病之王。
说完了什么是糖尿病,下面就该说说怎么治,治病就得有药,真是一句废话。
糖尿病作为一种慢性疾病,细分为1型、2型两种。
1型糖尿病病人主要是身体里胰腺上分泌胰岛素的贝塔细胞出了问题,导致胰岛素缺乏。
治疗的办法:
第1步,找到替代胰岛素;
第2步,精确控制胰岛素的释放;
自然界并不存在天然胰岛素,所以,要从动物身上寻找。
这个难题取得突破是在1920年代,加国的班廷医生团队,当时采用的办法是从动物的胰腺上来提取胰岛素。
为此诞生了世界上两个著名的胰岛素生产的龙头公司,一个是老美的礼来,一个是丹麦的诺和诺德。
不过在当时说,这种从动物身上提取胰岛素的方法可行,但是产量太小,没有多少人能用得起,所以胰岛素贵如黄金。
说一个数字,一头猪只有一个胰岛,要提取100克的胰岛素,需要1吨动物胰腺。产量可以说是少的可怜,解决这个难题要等半个世纪后。
1973年,美国的科恩和博尔发明的DNA合成技术,人们开始通过基因合成,通过大肠杆菌来制造胰岛素。通过这个技术,才能让胰岛素真正实现了量产,真正惠及到每一个糖尿病病人。
回到开头,胰岛素的问题解决了,那么下来,就该解决胰岛素注射量的问题。
在人体中,胰岛素释放控制血糖是一个自动化的过程。当控制血糖的部件出了问题后,糖尿病人就得把血糖的控制由自动转化手动控制。
根据吃饭的节奏,食物的营养成分,一日三打才能把血糖粗略控制住。时间长了,打针的部位会被针头扎称成筛子。
针对这个痛点,科学家利用基因合成技术,开发了长效和短效胰岛素,来针对不同时间点的血糖波动。再进一步就开发出模拟胰腺功能的胰岛泵。
2017年美国敦力公司开发了670g胰岛泵。不过说真的,这个产品不仅不好用,而且价格不菲。不是一般人能负担得起的,不过比每天扎针总算又进步了一点。
当然了,调控血糖的调控精度和人体的胰腺调节不在一个层面上。如果要真正利用生物干细胞技术,培养出一个人体真正的胰腺组织来移植,和人体原有胰腺组织来媲美,恐怕还要等很长的时间。
说完了1型心糖尿病用药,下面就说说2型糖尿病的用药。
2型糖尿病的首选用药是二甲双胍。这个神药发现和胰岛素可以说是同步的,不过在胰岛素的光芒掩盖之下,这个药物一直处在老二的地位,直到2000年的时候,才被人们普遍接受使用。
这个药在治疗二型糖尿病,口服,简单,有效,但原理至今还说不清楚。
这个药的来历也有点偶然。最开始是羊吃下这种叫山羊豆的草会大量的死亡。研究发现其中所含的山羊豆碱有快速降低血糖的作用。这就是二甲双胍,然后呢,然后就没有然后一直慢慢的等,这一等就是七八十年,有一种等到花儿都谢了的感觉。
而如今这种药成了2型糖尿病首选用药。这个药在使用过程中发现降糖效果特别明显,而且有延长病人寿命的迹象。所以在美国有些地方把它当做一种长寿药来服用。这种风气将来是否也会在中国大地刮起?不得而知,但这个世界真的充满偶然。
这让我想起治疗白血病用的砒霜,还有治疗心脏病的伟哥。还有氯胺酮(k粉),麻醉剂成了治抑郁的良药,马应龙麝香痔疮膏治疗脸上的痘痘,真的是无意插柳柳成荫。
在治疗糖尿病,虽然有二甲双胍这个神药,但是科学家也没有因此而闲着。根据已掌握的原理,开始在胰岛素起效原理的近端和末端,开始使力。
这里先说一个有趣的现象,在我们生活中有一个常识,生了病,输液比打针起效快。在对糖尿病的治疗观察中,发现与此相反现象。打一针胰岛素的起效时间居然比吃馒头还慢。
这说明了什么?
说明了胰岛素在起效过程中。有一个类似妈妈喊你回家吃饭的动作。在吃馒头的时候,身体有一个机制提前叫醒胰岛素做好准备的动作。
科学家们经过寻找,在小肠中发现了一种由三十几个氨基酸组成的蛋白。它的名字叫胰高血糖素样肽1(GLP-1) ,这个蛋白就起到了喊一嗓子的作用,提前唤醒胰岛素分泌。但这个蛋白起作用的时间相当短,也就一两分钟。
于是,于是科学家就根据这个缺点,开发了时间长效的蛋白分子。有点妈妈喊你回家,喊一嗓子不行,就一直喊下去,直到你回来。根据这个原理开发的药品叫做X格列汀系列。
很久以前就发现,糖尿病人尿的糖分比较高。在这里工作主要是肾脏。肾脏的工作步骤,总共分两步:第1步,分离血液里的血红细胞和白细胞;第2步,回收氨基酸,葡萄糖和有用的盐分,剩余的部分就全部当废物尿排出去。
到了关键时刻了。我们能不能把应要回收的葡萄糖继续排出去,以达到降低血糖的目的呢?科学家根据这个原理,找到了这个钠-葡萄糖共转运蛋白。针对这个发现,科学家开发了一系列的格列净药物。
人与糖尿病的战斗,看似一场人与疾病的战斗。可实际上是一个人的惰性与自律战斗。特别是2型糖尿病人。在人的身体里,有一种好吃懒做的基因。它曾帮助人们在缺吃少穿的年代,更好地保持身体的能量,生存下来。然而,工业化的200年,仅仅200年,然后我们大部分人就到了丰衣足食的天堂。那还说什么?那就甩开腮帮的吃吧,那结果就是只有一个,胖子满地都是,结果就不多说了。
享受美味的同时,也要接受肥胖的后果。胖了如果不想锻炼,也可以用用二甲双胍减减肥,不过效果如何,只能等试了以后才能知道。
糖尿病的预防与管理。
人的身体是一个复杂的系统。管理这个复杂系统最好的策略是传统医学所提倡的治未病。提前做好预防工作,把疾病消灭在萌芽状态。
现在以2型糖尿病为例,说说如何提前做好预防工作。
简单的说,就是测量人的血糖,正常人空腹6.1,餐后后7.8。糖尿病病人空腹超过7点。就餐后超过11.1。
如果血糖值介于这两者之间,就要警惕了,这是糖尿病的前兆。如果不讲干预,发展下去很大概率会成为糖尿病患者中的一员。
对血糖的波动来说,上述的检查确实有点简单了,下面我们再说一款比较可靠的方法。
在空腹状态,喝相当于两罐儿可乐的高浓度葡萄糖糖水。然后开始计时,0.5小时,一小时,两个小时,三小时。将每个时间段测得的血糖值进行对比。通过实时监控数据。来观察人体能胰腺对血糖的反应能力。
半天多的时间,喝一杯口味相当差的糖水,检测一个将来可能会有的一个疾病,对于忙碌的现代人说。时间成本显然太高了,这个检测方法如果普及到每一个人也不现实,所以我们现在换一种思路,缩小一下范围。
如果家里亲戚有糖尿病的,或者个人肥胖超重,在45以上的中老年人,且有三高的现象。如果有以上特征的,那就不要嫌麻烦了,为了自己的身体和家人,必须做做检查,降低患病风险。
或者是在餐后两小时检查一下身体的血糖情况。
如果在检查过程中真的有上述情况,也不必着急,不必害怕。只要做到管住嘴,迈开腿。把生活中的习惯微微改变一下。这个情况也是可以避免的。
说一个著名的例子,就是大庆研究。1968年大庆地区进行10万人的大规模筛查,找到有糖尿病前期情况的500多位。然后将这些人分组,在6年内进行生活干预。从生活方式改变入手,提倡多吃菜,少糖少酒,每天半小时的轻度锻炼。后在2006年,2009年20116年的跟踪结果显示。这群人的糖尿病发病率降低了有一半。这是个近30年的研究成果。
类似的研究还有美国的DPP,芬兰的DPS。
从这些例子都可以证明,管住嘴,迈开腿,是相当有效的。
说完了预防就该说说糖尿病的管理。
既得之,则安之。
我们知道不同的身体细胞,有不同的寿命。我们血液里的血红蛋白寿命是三个月,在身体中,葡萄糖和输送氧气的血红蛋白会结合在一起,形成一种叫糖化血红蛋白的物质。
我们检查这种糖化血红蛋白的物质,就可以精确的知道三个月来的血糖变化。在中国指南中,糖化血红蛋白与全部血红蛋白的比例一般要求控制在6.5%.
在2型糖尿病的管理中,一般依据的用药原则是,
经济且容易做到
首先采用的手段是改变生活方式;其次才是用二甲双胍;再次是阿卡波糖或格雷净系列药物。最后才是上胰岛素注射。
当然也有些激进的办法,例如通过减肥手术,不过这个时候主要针对西方肥胖的病人。对于不太胖中国糖尿病病人来说,通过个人定制,专门设计专用食物和生活规律,效果会更好一些。
从长远来看,糖尿病的原因是由于人体上万年的基因的适应不了,短期内的食物从稀缺到盈余。人类创造了文明,诞生了现代商业。而现代商业从人性出发,引诱脆弱的人性,让人痴迷各种美食之中,不能自拔。
人性中往往关注短期的利益,而忽略长期的影响。要想解决糖尿病的问题,宏观方面要进行更广泛的教育,而微观方面针对个人要制定精细化的生活方式,进行科学严格的管理。
本文参考至得到王立铭的《给忙碌者的糖尿病医学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