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大秦帝国》是孙皓晖积30年文史沉淀,历16年写作之功铸就而成的一部描述秦兴亡生灭过程的长卷历史小说。第一部《黑色裂变》用了上下两卷的巨大篇幅,对商鞅和商鞅变法做了尽情的讴歌。即是小说,免不了对历史进行些打扮从而表达作者的观点。例如为了塑造商鞅“极心无二虑,尽公不顾私”的形象,把实际上反对变法的赢氏宗族公子虔塑造成支持卫鞅变法的秦公哥哥,卫鞅秉公持法处决公子虔从而达到完美法家的化身。对于这些篡改本文不作详论,单说说小说故事里面的“道术“。
《黑色裂变》以商鞅变法为主线铺排,以商鞅被车裂结束故事,在详尽变法过程的途中也刻画了一个老成谋国的政治家甘龙,小说中说他是儒家士子,我看更像道家子弟,今天要说的就是这位老甘龙的”柔弱盛刚强“之术。
一、飓风过岗,万木蛰伏。
百里奚六世孙先后见过卫鞅和嬴渠梁,并指点秦公嬴渠梁向山东各国求贤,指点卫鞅择君考虑考虑西边。在多方努力之下励志强秦而无头绪的嬴渠梁与怀揣强国之策的卫鞅君臣相遇,漫谈三天三夜,达成了非变法不可强秦的共识。
一个再平常不过的窝冬,秦孝公纵横捭阖为变法凝聚力量,卫鞅结合秦国实际制定了新法。一切装备停当,终于在启耕大典之后春日一雷,商鞅官拜左庶长,配秦穆公振国剑,开府领政。
甘龙在求变图存的战略上是跟秦公嬴渠梁一样的。只是他主张的是有限度的变法,即秦公所说的“新政”,卫鞅主张彻底的变法,这是政见上的不合;甘龙新政的目的是通过巩固老世族强国,卫鞅变法是要重新分配利益激励国人,这是利益上的敌对。甘龙带领老世族齐心反对新法,确定了卫鞅是老世族的公敌。
在嬴渠梁,老太后,赢虔的力挺之下,甘龙意识到凭借自己聚拢的老世族远远不是变法派的对手,便开始“蛰伏”,表面上做一些无关政治的事情,私底下暗流涌动无时无刻不在想着颠覆这股势力。
二、不摧不折,悠悠可期。
秦国私斗成风,历年如此,国府官府都无从治理。卫鞅新法规定私斗罪,甘龙看到了机会,来个火上浇油。造成了更大规模的私斗,本来打算只要涉事氏族多了,新法无法执行,就形同摆设了。不曾想到卫鞅干练审理,涉事七百多人重犯依法判决死刑。起初秦公担忧如此大刑会引发氏族生乱,刑法后新法靠肃杀威慑天下。甘龙虽被震慑,但是更清楚了卫鞅的为人操守,护法无私,又开始了蛰伏。
渭水河畔大刑之后,秋收之后卫鞅又颁布了新土地法。收回氏族多占田亩,废井田,开阡陌,将土地分划给解除奴籍的隶民耕作,拆迁聚村。对氏族大动干戈,却保留了太子封地。白氏族长搬出太子作为靠山,甘龙见机联络老世族人对白里上缴的粮食动了手脚,验粮时太子气愤而至,杀了运粮人并驱马到了打谷场,不由分说对白氏族人一顿滥砍乱杀。太子私行滥杀,年幼罚而不刑,一向力挺变法的太子首傅赢虔被劓刑,太子傅公孙贾被黥刑流放。破了“刑不上大夫”的贵族特权。自此新法深入人心,甘龙再次被震慑。
甘氏阴谋虽然没有颠覆新法,却为商鞅变法树立了劲敌。有秦公太后秦公撑腰,甘龙撼动不了卫鞅,只能守法自保,等待时机以作图谋。种子已经埋下了,就等着生根发芽了。
三、飓风过岗,伏草唯存。
甘龙之子甘成将两次阴谋总结为内治外治,然而却没有成功。甘龙清楚的认识到对手的强大:一、秦君铁心撑持变法,不同与山东六国;二、卫鞅是彻头彻尾的法家,天下没有第二个;三、如此君臣相遇,从此一来绝无仅有。其威,其力,其势不可阻挡,不可用强,只能静观其变,伺机而动。
甘龙的努力已经将太子、公子虔、公孙贾等几大宗族势力推到变法的对立面,此时卫鞅与老世族已是冰炭同器。为了变法秦公嬴渠梁力促卫鞅与公主以婚约形式与赢氏结成铁盟。为了成全卫鞅的志向富商白圭之女忍痛割爱,说服卫鞅与公主成婚,舍卫鞅而去。
卫鞅终究成势,甘龙无可奈何,只得让太庙令杜挚主持成婚大典。
卫鞅在秦从徙木立信到河西大捷,将积贫积弱的秦国发展成为可与山东六国比肩的战时强国,嬴渠梁依求贤令所承诺,加爵封地,卫鞅受封于商於之地,爵号为君。自此新法根基已成,商鞅在秦的权力达到顶峰,本想辞官归隐,却不料此时秦公病重。
甘龙曾比喻商鞅与秦公关系好比车轮与车轴,谁也离不开谁,现在车轴得了不治之症,看样子是机会来了,蛰伏二十多年,总算是看到希望了。此时甘龙比任何人都清醒,这是黎明将至,却也是最危险的时候,太子加冠摄政他不去结交,杜挚联络外邦他严厉苛责。
二十多年都坚持过去了,还在乎再坚持一下吗?终于他熬死了老太后,熬死了嬴渠梁。二十多年以来老太后牢牢地控制着宗室族人,秦公死死的压制着老世族,现在他们都死了,坚挺变法的势力开始动荡了,甘龙开始联络之前给商鞅培养的敌人,准备致命一击。
为了减少新法中成长起来新贵族的阻力,老甘龙想出了用新法刑杀商鞅的办法。首先打着护法的旗号为老世族争取政治权利,接着举发商鞅,同时发动旧氏族老仇敌搜罗商鞅罪名。
新君嬴驷畏惧商鞅,前太子傅赢虔、公孙贾仇视商鞅,孟西白无不欲除之而后快,多方在商鞅必死的问题上达成了共识。至于什么罪名已经不重要了,此时复辟势力远远高出能保商鞅的新贵族势力。
后语:本文就小说说事,小说故事与历史故事多有分歧,在此不论。最近看《老子》读到“柔弱胜刚强”,觉得甘龙晚年的政治斗争可圈可点,大有水滴石穿之寓意。就史实而言,甘龙在秦献公时期,长期领政,是献公常年征战的后勤保障。献公死后,对秦国贫弱有清醒的认知,如果此人领政于秦孝公时期,虽不能使秦强大到六国畏惧,亦能能使秦国在战国时期成为一雄,之所以不用他是因为秦孝公找到比他更强大的人。在政治时局完全不利于自己的情况下,甘龙凭借智谋与顽强,始终在国家中枢地位。甘龙本人的结局正史难查,小说以老世族复辟失败集体被杀为结局。
甘龙对政治时局始终有着清醒的认知,“兵强则灭,木强则折”此时他选择了以“天下之至柔,驰骋天下之至坚。”学生杜挚不理解,老世族更是冷眼相向,他始终是“知其白,守其黑”保持着低姿态的蛰伏。正所谓“正复为奇,善复为妖”,甘龙处弱以待变化“柔之胜刚,弱之胜强,天下莫不知,而莫能行。“甘龙对“柔弱胜刚强”的人生哲学,做到了”知行合一“。
向实力派表演艺术家孙飞虎老师致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