房间里的大象,既是一本书名,也是英国的一句谚语,是指在一定环境内,面对显而易见、无法忽视的事实或真相,所有人不约而同的保持沉默,视而不见。
这里的沉默不仅仅是视而不见,听而不闻,知而不说,更是一种逃避和默许,是一种顾左右而言他的选择性倾听。最近的海底捞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事件的起源来自于海底捞后厨的餐饮卫生bug,但是终点却结束于“中国的餐饮,外面吃的都不干净”的默认讨论。这里有两点值得我们思考,那就是为什么广告营销界一开始会不约而同的盛赞公关技巧而避重就轻忽略卫生健康?又为什么会默许认为国内的餐饮没几个干净的?
第一个问题可以用一致性来回答。
“出尔反尔"是一个大家很熟悉的词语,也是一个大部分人都很讨厌的行为,其实就是因为该行为的发出者前后不一致,从侧面说,人们更喜欢一致性的准则,因为可以跟之前的行为保持一致而获得良好的评价,这里也是如此,如果我们回忆起来,那些盛赞或者力挺海底捞的群体,一定是当年深度追捧《海底捞你学不会的》的选手,为了保持前后的一致性,大家选择性的忽略了这个瑕疵,说白话一点,就是避免自己被打脸。
第二个问题,可以用服务意识来回答。
我们说关于海底捞的讨论,止步于那些默许中国餐饮的没一个干净舆论讨论。大家之所以得出了海底捞完全可以原谅的结论,其实是默认了“国内餐饮的卫生条件家家如此,也没几个好到哪去的。”的前提条件,但是如果我们再问一句呢?前提如此,但是这个前提是正确的么?现状如此就应该如此么?答案当然是否定的。房间里的海底捞,其实是房间里的“餐饮界的卫生情况”,绿城的林爸爸的消防事件,其实也是业内的一个大象,只是这两者,房间不同罢了,最终的结局就是大家不讨论,也不讨论这种不讨论。
就像皇帝里的新装一样,这个社会并不是缺乏那个指出皇帝没穿衣服的小孩,也不缺明显的皇帝,而是大众敢于正面现状提高要求消费意识,消费升级的时代已经来临,但消费服务的意识却未升级。
正如茶山的《服务设计》一书中所说,国民对于服务的理解,决定了国民将获得什么样的服务。如果需求端的服务意识需求没有跟上,供给端又怎么会变革呢?
-------------三张广告图分界线-------------
1.见过2D的海报,见过3D的么?
你看,这破旧的传单墙壁上,各种小广告比比皆是。但是这张广告却成功引起了路人的注意,不仅仅是因为作者做出了3D的效果,更是因为作者在3D效果中向前伸出了一只马蹄,小小的一个前伸动作,激发了路人互动的潜意识。笔者想说明这点,就是想说明3D并不是万能钥匙,就像成都IFS的大熊猫,若不是在天府之国熊猫家乡,若不是采用了日常熊猫抱竹子的熟悉动作,恐怕也不会取得如此业内的巨大的轰动与路人的印象深刻,因为调动意识其实是对人性的洞察,如果对熊猫与人的认知没有足够仔细的观察,也是很难完成这个动作的。
2.香烟炸弹?
这是一个明显的恐惧打法,吸烟有害健康,但是损害健康最高的境界便是死亡。作者通过联想死亡的方式想到了炸弹,而炸弹又不具备长期性,所以就变成了定时炸弹。所以你看,比喻是一件多么巧妙的事情,找到定时炸弹与吸烟的共同特征,进行解构重新描述,一张妙趣横生的海报就形成了。
3.耍流氓的强迫症
这是一个橱窗广告,如果一个橱窗的产品没有成功吸引到路边的有效顾客,其实是对橱窗资源的浪费。这里有一个启发和潜台词,那就是模特的裤子一定要穿整齐么?其实未必。出其不意的熟悉场景,却有着不熟悉的动作,一样会引起人的好奇心,它为什么要这样摆放?有没有办法能弄整齐一点?所以行人路过,总会停下目光。换一种穿搭,或是激发强迫症,都能让人潜意识里在你的广告下停留。
4.熟悉场景下的角色反差
其实这组广告不能算是顶尖的广告,在熟悉的场景下利用角色反差,调动起大家对强壮的理解,然后回归slogan中‘“让孩子更强壮”。这里利用了我们之前聊到过的错位手法,那就是角色错位,在熟悉的环境中找到不熟悉的地方,然后击中人的记忆里的默认行为,从而冲击带来记忆点。孩子举起爸爸,就像是很多双向角色的交换一样,警察和匪徒,教师和学生,男朋友和女朋友,医生和病人,当两者可能通过一个产品达到转换时,都可以采用这样的方式。
全运会开幕了,希望会后蓝天依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