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个故事
美丽的皮囊千篇一律,有趣的灵魂二百多斤。
这几天跑遍了半个北京城,认识了一群“非典型”艺术圈人士。
为什么说是非典型?
三年前我在公司年会上抽到一等奖是一副据说价值十万的油画,从那个时候起,我就开始走访北京的“艺术圈”了,宋庄,亦庄,798等等,具体我的感官是怎样的,我就不细聊了。
总而言之,那时候我就有那么一个看法:
奈何万物要钱,再有趣的灵魂,也只能一钱不值。
短短三年,竟然换了人间。
一样是搞音乐, 一样是搞绘画,这里没有了“以艺术为食粮”的邋遢画家,也没有了400块一夜的酒吧流浪歌手。不是说他们离开了,只是他们已经不再主流,离开了人群的视线。
这里有什么?
有三十五岁蓄一脸长须的书法大家,体面又亲切。
有二十几岁的小鲜肉,一把吉他不仅能信手拈来的各种炫技,还能奏一曲玄秘空灵的幽谷。
还有二十年修炼的“琵琶精”少女,有长发帅哥摄影师,日系那种长发,不油腻的那种。还有在博物馆(或者类似的地方?)修复纸质文物的少女,自报家门时,她的工作引发众人惊呼。
总之跟他们比起来,我是其中最俗的一个。
这不重要,我这人可以说是俗癌入骨了。
关键是,我有可能还是最穷的那个。
不知道什么时候,大概就在近三年内吧,艺术好像从生活的对立面走了过来,过去我们唱歌,要么是我很丑,但我有音乐跟啤酒。要么是我的破木吉他,还没有信用卡。那时候的艺术就像是一种昂贵的奢侈品,奢侈到人要放弃一切物质去追求。
有时候,我无法直面这种状况,就好像是你下定决心为了有酒有肉放弃了诗和远方,结果却看见人从诗和远方走过来,手里还拿着酒和肉。
而且,绝不止仅仅在艺术圈子,近年来民间高手们如毛竹窜头般疯狂生长。他们的成就真的就和他们的工作没什么关系。
黄晨:不会码代码的警察不是好的爆破专家。
36岁,耳聋,独立开发排爆机器人
叶文玲:不会做饭的设计师不是女汉子。
29岁,单身,三年做700份便当不重样
吴正奎: 不会画画的农民不是好老师。
60岁,小学四年级文化,画作在国外卖到天价。
王青阳:不会打太极的漫画师不是好的琴师。
41岁,辞职后手工制作古琴,万元一张。
服装店老板修古瓷,修到故宫博物馆;乡村教师烧陶器,烧成了奥运国礼;十八岁少女从五金厂工人变成钢琴调音师…..
我眼前有一条逐渐清晰的时代轨迹:
过去,我们工作为了谋生存,现在我们工作为了过自己喜欢的生活,未来,我想,我们所喜欢的生活会就会变成我们的工作。
近期多场活动,偷闲之余,分享感想,还没有想清楚和潜意识逃避的人海了去了,我只想说,工作忙,生活所迫,而放弃自己的兴趣爱好,这个借口已经过时了,有趣的灵魂会消耗时间,消耗精力,消耗体力,唯独不必要消耗金钱,消耗生活质量。打起精神来,直面自己的懒惰和拖延,现在就开始行动吧!把生命浪费在自己感兴趣的事物上。为自己打造一个有趣的灵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