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听到的两件事让人感叹:家庭教育的最大失败,并不是孩子叛逆、厌学、沉迷手机,也不是孩子出现抑郁、焦虑、社恐等心理问题,而是父母省吃俭用,一路“鸡娃”,把孩子送进了大学名校,没想到孩子毕业后却成了“低欲望啃老族”!
一个是发生在上海的真人真事:父母都是211高校毕业,事业也不错。为了照顾孩子,母亲辞职当了全职太太,后来孩子也考上了211高校。但没想到的是,孩子毕业后不愿意工作,嫌父母没有找路子给他找轻松的工作,羡慕母亲不工作的状态,认为家里的房子将来肯定是自己的,卖个几百万足够在一个三四线城市快活一辈子。
一个故事来自新闻报道《儿子名校毕业后,我和老公的灾难来了》。父母在二线城市生活,辛辛苦苦把儿子送进了广州某重点高校。儿子毕业后找工作、考公务员屡屡受挫,后来就变得消极了,虽然也说要找工作,“不过是间歇性发誓,然后持续性躺平”。但日常开销却大手大脚,说不能在同学那里丢了面子。父母本来已快到退休年龄,打算享受生活了,无奈又跟原单位续签了返聘合同,继续打拼。
一桩桩、一件件令人痛心,更令人深思。你可以说这样的孩子没有出息,不知感恩,你也可以为他们父母的辛苦付出感到不值,为他们父母现在的遭遇扼腕叹息,但同时我们不得不面对这样一个现实:恰恰是这些父母把自己的孩子培养成了这个样子,他们现在所承受的,某种程度上也可以说咎由自取,怪不得别人。
曾几何时,不少父母在教育孩子的时候,只关注孩子的学习成绩,却忽略了对孩子心理、性格、良好习惯的培养;把最好的都给了孩子,却忘记了引导孩子学会感恩和分享……正是当初的因,造成了今日的果。所以最应该反思的,还是这些孩子的父母:这么多年的辛苦付出,何以培养出了一个“废柴”?
衷心希望这些扎心的案例,能够给那些孩子正在上幼儿园、小学、初中、高中的父母们一些提醒。就像那篇报道《儿子名校毕业后,我和老公的灾难来了》结尾所提醒的:别单纯地把目光全部对焦在孩子的成绩上。日常生活能力的培养,对父母生计的体恤和成年后要靠自己的自尊心,是一定要有的。
@郑州仁和心理咨询中心:家庭教育的最大失败,是把孩子培养成了低欲望啃老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