幸福分享(2019年6月6日):
走进孩子的内心世界
莎士比亚曾经说过:“一千个读者眼中就会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有人说:“世界上没有完全相同的两片叶子。”所以在我们的班级里每一个孩子都是一个独立的个体。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我们就要客观的去看待每一个学生,承认他们之间的差异。
但是在现实生活中,我们总是会看到班上那些沉默寡言、躲在角落里的学生。这些所谓的问题学生是怎样形成的呢?我们应该怎样面对这些学生呢?我们又应该怎样走进他的内心世界呢?
让我意想不到的是,这些困惑我多年的教学问题终于在《教学勇气》这本书中找到了答案。
所谓问题学生产生的原因。原来他们不是天生就是那种样子的,他是被他或他所不能控制的环境造成的。这些学生被人们所忽视,处于社会边缘的人。课堂上老师所面对是社会边缘人经常采用的一种沉默——这些人因为恐惧那些有权力的人,懂得不说话比较安全。他们不是由于天生的愚蠢或平庸,而是出于一种想保护他们自己生存的愿望。
作为老师,我们应该用心倾听孩子的声音,走进孩子的内心世界。听听孩子的声音有什么好处呢?当我们能够倾听到孩子声音的时候,他们就可以体验到自己的价值。因为我们耐心倾听学生的声音,就意味着不断宽容他人,关注他人,关心他人,尊重他人;意味着不能匆忙的用我们可怕的言语去镇压学生的沉默,并且不要迫使他们说我们想听的话;意味着充满深情地走入学生的世界,以便他把你看成能一直听听真话的言而有信者。
我们应该怎样做能聆听到孩子的声音呢?其实只要我们放手让学生做主,并且不断的鼓励他们,让他们说出自己想说的话。这样就可以聆听到孩子内心的声音。
《礼记·学记》:“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然后能自强也。”回忆我们平时的教育教学过程中,最容易忽视那些躲在角落里的孩子。如果我们能够放手,全班孩子人人有事做。他们就会根据自己的能力,选择自己感兴趣的或力所能及的事情。
我班有个男孩,是智障儿。课堂上,他除了喜欢看课外书以外,什么事情也不做,更别提学习了。
每当我走到他身边,总能看到他正在专心致志地看书的样子。即使他的识字量并不是那么多,也并不影响他看绘本书的热情。只见他看着那些花花绿绿的图案,时而嘀嘀咕咕;时而指手画脚;时而惊喜不断;时而面带微笑。更让我感到欣慰的是,他还主动和我交流看到的绘本。只有这时候,我才能倾听到他那天马行空的想法;只有这时候,他才是幸福快乐的。
可见,阅读充实了他的生活,丰富了他的人生。随着这个男孩阅读习惯的养成,他的性格也发生了变化,越来越自信。走进孩子的内心世界,用心倾听对方的声音,才能感同身受地感悟到孩子们的需要,协助孩子解决实际问题,找到自身的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