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钱人的故事总是让人心驰神往的,所以巴菲特传对我的吸引力不言而喻。35岁,好像也到了可以列出对我影响前十位书籍的年纪,如果有,理财方面肯定算一个。
穷爸爸富爸爸,如果说写的过于理想化,那么巴菲特算是这本书的践行者。
你肯定想知道怎么成为巴菲特,不然不会翻开书页,对中国的大多数中产阶级来说,巴菲特是个符号,但知道他生平的人实属寥寥。这算是我读过的为数不多的人物传记,阅读上并没有什么太多的障碍,鉴于永远记不住外国人名字这个毛病,通读下来,公司的名字全部记忆不深,甚至,那家巴菲特自己掌管的投资公司名字也没有记住。
不过阅读过程中,还是忍不住不断确认自己的资产情况,想,自己和巴菲特到底哪里像,哪里不像。
总结我得到的收获。
第一,对物质别有什么特别的期许,要容易看到所处世界的本质。消费是这个世界的一种连接方式,但是不是消费物质,这个事情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对我,物质消费没有任何意义。表现之一就是越来越喜欢扔东西,觉得没用的东西一概不留,饮食也越来越简单,躲开大额消费品的捆绑,如果不得已要消费,第一,尽量用理财来的积蓄消费;第二,消费的时候尽量转化为生产力。比如,买了好车就一定要去滴滴专车啊,不然不是没意义。酒,是坚定的能不喝就不喝,第一,胖;第二,醉;第三,放纵总不是好的感觉。穿衣服更是没有任何期许,坚信身材好,穿什么都好看,脑满肠肥不是我想要的生活。
然而也不是。
对酒店有要求,对身体享受有要求,其他的,都是身外之物。
巴菲特更彻底,这些都没有。
第二,只喜欢钱本身。
我以前的思路,觉得这是因为钱的两面性,第一,不交换就没有价值;第二,一旦交换就失去存在感。
我想巴菲特表面喜欢钱的背后,是在寻找价值感。
当一个人的追求只是钱,似乎都会面临上述的困境。比如现在的我,钱给我自由感,但只停留在自由感三个字上,实际我的肉身并不自由,每天还是要贡献八个小时给工作,但心灵自由,不再觉得压抑,觉得计算一下,自己靠利息也可以过的很好,如此一来,压力不大的工作反而可以更纯粹的专注下去。工作,是给你一个接触社会的方式,从来不是你向世界讨生活的途径。
第三,购买便宜货。便宜的投资品,价值被市场低估的公司。巴菲特受老师影响,一生都在寻找这样的机会,而且一旦找到,全仓而入。这个老头对自己有巨大的自信,自信来源于对数字的敏感和对商业机会的判断。
巴菲特会出现在中国吗。我的答案是否。不科学,但草根在中国确实不用特别操心自己的前途问题,因为没有什么可操心的。巴菲特的价值投资方式,我不知道在中国披露的数字中又哪些是可以具体拿出来阅读的,可信的,可以谈论的。我们生活在烂泥里,这个比如很难听,但事实如此:并没有太多落脚的地方,西方坚固的推理在中国也不存在。我们属于人情的社会,是关系的网,巴菲特想了解中国企业的真实价值,其中方法这本书里就无法谈及了。
巴菲特未来的投资计划是什么。从投资过程来看,巴菲特似乎都偏好任性的经营者,老牌的市场作风,精简的处理方式,垄断的行业地位。投资报纸,在这个纸媒绝技的年代不知道前景如何;投资可口可乐,在这个碳酸饮料销售越来越差的年代,我高兴的看到可口可乐公司总经理也不再一天喝两罐可乐,世界最好不要颠覆,巴菲特最好永远富有下去。
长期投资一家公司,开始去经营他,在自己的领域里成为出色的人,积累财富,清楚用钞票购买哪些有价值的资产,有了这些储备,剩下的人生可以按照自己的方式自由下去。
生活的本质是什么,就是优雅的坚持自己的价值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