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来自微信公众号:东七门
黄执中是音频节目《小学问》和《好好说话》的主创,他也是《奇葩说》的辩论教练和选手之一。
讲真,我之前对执中老师,一直不太感冒(我的一位同学倪一宁倒是很喜欢他),所以他上次在米未做分享的时候,听邱晨说是关于“创意”的内容,我就抱着“笼统听一下”的心态去了,结果——被吓到,简直太喜欢。
因为公司的CMO刘美好说这个分享可以卖钱,所以这里不能外传,用一句话概括就是:一般人生产知识点,聪明的人生产观点,而观点怎么来?并不是靠灵感,因为灵感不可靠,执中老师有5大方法……
整场讲座和执中老师以往在《奇葩说》的发言相比,有过之而无不及——叶底藏花、别出心裁——听到“金句制造机”那里,我整个人在沙发上呆若木鸡,三观被刷,果然,一切成熟的模式,都有“套路”可寻。
后来这个分享果然“卖”出去了——咪蒙老师不仅在她的公众号文章里引用了执中老师的话,还发了朋友圈盛赞。
刚好这周《说说而已》第二次录制的时候,和执中老师聊了聊,又一次被shock到,所以这里和大家分享几个,他说的独到观点。
(《说说而已》是如晶导演的,最近刚出的怼人脱口秀,在《如晶:第一次当总导演,累到想要招亲》这篇文章里有详细介绍)
因为执中老师是出了名的博学多才,所以我向他请教了关于读书的问题。
其中让我三观再次被刷的,是他的这三段话:“我什么书都看,而且除了小说,我看书从来不从第一页开始看起,都是随手翻到任何一页的任何一段就开始看,如果有意思,就翻到前面去看,如果没意思,就不看,再随手翻,再看。”
“有人说这样看书不连续,但看书一定要全部从头到尾看完吗?吃鱼一定要从鱼头开始吃吗?如果第一页不好看,那就从好看的部分开始看起。让你卡住最辛苦的部分,说明你还没有准备好,这时候如果硬啃,只会让你更难受,半小时还在同一页,极度挫败。”
“看书是这样:不是跳出自己的舒适圈,这样你会很难受,难受是学不好东西的,而是你在自己的舒适圈待久了,让它自然慢慢扩大,打个比方,当你看了200本漫画书,再去看讲漫画原理的书籍,而不是一开始就去看漫画原理的书。”
中途我指了指执中老师背后那面墙上的书问他:“你家里的书,比这个多吗?”
他转过头哭笑不得说:“这些书才多少,就一点点…”
他接着说:“其实我一直觉得我读书算少的,我是认识薇薇之后,才知道我算读书多的(笑)。我在台湾的一位马老师,他家里是楼中楼,家里所有墙都有书柜,还分前后层,另外一进门从鞋柜就开始放书。另外一位周老师有两栋房子,一栋专门拿来放书,厨房没有电磁炉,只有书。我在台湾的书房四面墙都放满书,我回去一趟,就带一行李箱书回来。”
这时候他话锋一转说:
“但重点不在于看多少书,而在于你能用多少书。”
“现在任何一个大学生,知道的都比孔子还多。他们穿越到过去古代,都是超级大学者。孟子学富五车,但他“五车竹简”的知识量,今天的小学5年级生都有。”
“所以很多人看了很多书,照样不管用,这其实就是我上次说的,一般人掌握知识点,但聪明人掌握观点,知识点一查就有,观点却不是,这其实就是我们做《小学问》的目的,比如你应该学过机会成本是怎么一回事,但大多数学过的人,不一定能真正在生活当中运用它,能用它产生观点的人,只会更少,而《小学问》就是让你掌握观念工具,像聪明人一样思考,而不是一味灌输知识点。”
执中老师就这样面不改色,又毫无违和地在聊天当中植入了一个《小学问》的软广…
最后他还用一句充满哲学意味的话,作为补充的发散观点:“读一本书,在于读别的书。”
这里写出来的,只是一部分,当时听他讲完所有,我是愣在原地的状态——我一直觉得读书要系统,不可乱翻,而他说的那个观点,让我开始重新思考,读书的方法、门路和目的。
执中老师一席话,让我感觉白读了这十年书。
所以当天晚上一到家,我就立马滚去喜马拉雅上买了《小学问》。
以前是我太单纯,现在我迫切想了解这个世界表象背后的机关套路是如何巧取人心。
一口气听完20多期之后,太喜欢,所以这里郑重向大家安利喜马拉雅APP上的精品音频节目《小学问》。
《小学问》每一周,都会有一个主题包,比如最近这一周,讲的是关于广告里的门道,譬如哈根达斯里的性暗示、广告卖的不是产品而是问题……
之前精彩的主题包还有“效率加速器”,和教科书里讲的效率完全不一样,比如“节约时间”才是一种更大的浪费,比如你无法按时完成目标,很可能是立了一个“假目标”,比如听一万个成功者讲话,不如听一个失败者讲话。
还有“点金术”主题包以及“脑内犯罪学”:如何让“偷窃”造福生活?5块钱一套的房子,你为什么买不起?人是如何通过谴责受害者来追求“公正”的?
如果你也想一听为快,我在文末左下方的阅读原文里,放了《小学问》的音频链接,里面有几期免费试听的节目!!!点击即可进入喜马拉雅《小学问》的节目页面免费试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