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腊肉熏香,爆竹轰鸣,燕子归巢,小提琴奏响时,扇子舞起…我不止一次在某些时候回忆起《四个春天》的情节,我努力构建一个完整的故乡形象,但记忆里却满是碎片。这是我第一次在影院看一部纪录片,它没有一个具体的故事,但就是这些影像,让我在这个寒冷的冬天里,嗅到了春天的温暖。
《四个春天》片如其名,它记录了四年春节前后的生活片段,这也是导演献给父母的礼物,通过精心剪辑,把他们的喜怒哀乐用电影的手法表现出来。
而看似平凡的日常,却隐约透露出生活的本质,纵使饱经风霜,仍然要保持对生活的热忱,仍然要在生活中高歌。
影片一开始,一对老人家从外面耕种归来,老妈妈来到屋子外延的空地,掀开盖在铁桶上面的布,翻转早已熏好的香肠。这是他们过年必做的食物,做好了拿出一部分送给亲戚朋友。老爸爸就在自家的房子二楼环屋跑步,这是他自己的锻炼方式。院子上方有房与墙壁围成的天井,透过天井,能看到外面的蓝天白云,偶尔可以看见燕子自天井飞落至屋檐喂食,看燕子来去,这是老爸爸最喜欢的一幕。
闲时老爸爸就在一旁拉二胡,老妈妈就在旁边伴舞,这样一种文艺且和谐的一幕是他们生活的日常。摄影的人就在他们旁边,有时候他们还会提起摄影者,他们明明知道在拍摄,却又熟视无睹般把情感注入到生活的每一处,这个家庭的所有人对于影像的记录早已成为习惯。
饭桌上唠家常是必不可少的,时不时地传来一声嬉笑,与普通家庭不同的是,饭桌上除了会有嬉笑还会有歌声,一些歌曲从老妈妈口中唱出,仿佛携带着某种魔力的音符,让这个贵州小家庭所有人的心灵都变得通透。
02/
影片除了片尾的插曲,其他的情节音乐都由导演的母亲和父亲贡献。母亲爱唱山歌,音乐就好像融入她的生命里一样,她会在采蕨菜时唱歌,会在做饭时跳舞,绣花时脚在踩着节奏,就连缝纫时,她的内心都在哼着歌曲。
影片的父亲是中学物理老师,热爱自然风光,一看到漂亮的风光照,他的脸上就会泛起特别温柔的笑容,他是那种特别温柔细腻的人,他会不声不响地到每个人的房间里打开电热毯预热,家里人每天钻被子的时候都是暖烘烘的;吃饭时,东西摆在那,只要家里有一个人喜欢吃,他一口都不动,全部留给他们。
在镜头里,父亲的眼中,只有母亲。第二个春天来临的时候,父亲烤火时看着母亲,他说:“我越来越不能离开你,离不开你了。”
他们相互扶持五十几个年头,他们一起熏腊肠,一起采摘草药,一起踏青,一起耕种,相互染发理发,他伴奏,她跳舞…显露在眸间的柔情,是那种对人、对万物的敬畏和慈悲之心。
FIRST青年影展执行官李子为则形容影片说:
“这就是平凡人的史诗气质,悲哀有时,快乐有时。”
而陆庆屹说的,每个普通的家庭都有它的诗意大概指的就是父母相依为伴的所有瞬间,当那些日常烟火汇聚成一幅幅画面时,他们的坚韧、勇敢、善良顿时感动了所有人。
03/
在她们将生活谱成歌的岁月里,有过与子女重逢的喜悦,也有过痛失亲人的悲伤。
在导演40岁的时候,他的姐姐去世了,这无疑让所有人感到悲伤,也让这个家庭的基调下沉,此后的某个夜晚,楼台处传来父亲的小提琴声,仿若哀鸣,仿若激励。
时间可能会抚平伤痛,但有些人有些事却是永远无法忘却,此后的许多年里,他们的餐桌上依然为姐姐摆放一双碗筷,父母隔两天就会去墓地看望姐姐,他们还在墓前种上植物,甚至于墓地山前,放声歌唱。
在电影院,看到这里的时候,眼泪瞬间模糊双眼,在这一个春天关于生死的故事里,那种普通人的悲喜哀乐,在导演极度克制的镜头下,俨然为影片铺上一层阴影,它不曾告诉我们的是,阴影早被预示了,只不过我们沉浸在欢乐中,不曾察觉。
04/
我喜欢这一家子的生活,我不禁想起我的家人,想起欢聚离别的点滴时光,想起全家聚齐共看春晚,想起温热而依依不舍的目送。她们的故事是每个中国家庭的缩影,真实而温暖,平凡却有遗憾。我能听懂影片父亲所指,在第一个春天时,他高兴地指着鸟巢说今年燕子又来了,这是盼望,每到这个时候,乡愁回到来处,游子归来时,家里就圆满了。
但我依然为这部纪录片感到可惜,因为排片太少了,可能纪录片过于小众,一部分人可能会先入为主地觉得它枯燥,但我真诚推荐你去影院看一遍,我相信,你会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