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柒年
图/网络
看到喜欢的一个作者在微博上发了一段话:“真的很怀念每天一个人走来走去不用说话不用想念谁也不用和谁解释去的生活,期待还可以那样过一段时间。”
看到这段话的时候,内心莫名地感动了一下,因为这也是自己目前所期待并极力追求的生活。
说来还挺有意思的,一直在人群中很少发言的我,在以前却总是向往着热闹的生活,总觉得热闹的人群当中有一种我无法想象的快乐。
然而我始终只是做着一个围观者,在喧嚣的人群中围观别人的“快乐”,却无法触及。这所谓的快乐,如同泡沫一样虚幻,或虚或实,若隐若现,有时候连置身于其中的人也会分不出真假。
突然有了极简主义的心态,自己也觉得有些不可思议。冷静下来想了想,不过是一个一直向往热闹的人,硬是挤进喧闹的生活中,经常体会到的,只是喧闹过后那种无尽的平静。所得所失皆自己所知。
之前有个朋友说挺羡慕我的,因为我的朋友虽然不多,但都是比较要好的。我笑了笑说:"大概和我这种温和而又内向的性格有关吧,谁让我这么重感情呢~"
但最近开始自己基本没有主动联系除父母以外的任何人,甚至不愿意开口交谈,只想一个人静静地做着自己的事儿。
有时候仍然会有些不知所措,甚至有些彷徨,但心里却清晰地知道,这只是一条成长的必经之路罢了,从无知走向渐渐有点头绪的生活。
自己认真审视了自己目前的生活,得出的结论竟是进入了"情感疲劳区"。太过于重视在内心无法明确的感情,不断内耗自己,导致自己考虑太多而进入的疲劳阶段。
重感情在大家眼里总是一个值得称赞的品质,但过于重感情而影响自己的心态往往是不可取的。本末倒置,总会将自己陷入混沌当中。
最近受到周围一些人的影响,开始花费更多的精力在自己身上,而不是放在分布于各地的朋友身上。(好朋友基本都是高中同学,不在同一个学校)并不是不再在乎感情了,而是心理上有了微妙的变化。毕竟各自忙碌,相互挂念才是友谊最好的状态,投资自己是在大学里应该受到重视的一件事儿。
总有人说在大学孤独是一种常态。可是孤独到底是什么?孤独并不意味着一个人,一个人只能称之为孤单。
贾平凹在《自在独行》里有这么一段话来形容孤独者:“好多人说自己孤独,说自己孤独的人其实并不孤独。孤独不是受到了冷落和遗弃,而是无知己,不被理解,真正的孤独者不言孤独。偶尔做些长啸,如我们看到的兽。”
我很认同这段话。所以,更确切地来说,在大学孤单是一种常态,我们往往是孤立的个体。
从小受到的教育就是:要有口才才能适应这个变化多端的世界。于是我常常走在不知名的道路上,很陌生,却得逼着自己向前走。因为一旦踏上了,就不知怎么回头了。
时间久了才发现并不是每个人都要处身于热闹当中。每个人的性格都不尽相同,若适应的环境也会有所差距。
而置身于热闹与否,并不是评判一个人为人处世好坏的标准,也不是衡量一个人口才的唯一标准。
置身于热闹当中,才知道独处极佳。
越来越享受一个人的时光,不用去解释什么,可以有自己的思考空间,可以选择沉默,也可以选择任何一种属于自己的生活方式。
人与人之间是不能切断联系的。但总需要自己独处的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