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的输入来源很重要。你会发现那些擅于阅读的人,总是一口气买很多同一类别的书,单独读一本难书,不如三五本书放在一起阅读,效果更好。就像攢个饭局,请几位“大家”坐在一起,对同一件事各自发表观点和见解。古代君王同时有很多老师,同一个主题,有不同的老师从多个层面为你讲解。同属一个领域,必然有很多内容或者观点是重合的,即可以相互印证,又可以看到不同的角度。无论是阅读效率还是对知识的理解都会大大提高。
很多人在阅读之前,并没有考虑清楚,本次阅读的目的是为了什么?自然也谈不上收获。消磨时光也是目的。
阅读一段文字,能不能抓住它的要点。遇到问题,是否可以自行寻找到答案。是区分会不会读书的一个重要标准。
目的不同,阅读的方法也不同。阅读的目的,无外乎6种:1、作为素材,将其转化为一件产品(比如一条短视频)。2、习得。使其成为自身操作系统的一部分(比如“如何阅读财报”这项技能)。3、融入某一领域、某一行业的知识体系。(比如,“行为金融学”作为“投资”这个领域的一个知识节点)。4、开拓思路,扩展认知,获得新的感悟。5、暂时用不到。存储到自己的知识库里,以备未来快速调用。6、陶冶情操,间或打发时光。
如何快速了解一本书?弗兰西斯.培根曾经说过:”有些书可以浅尝即止,有些书是要生吞活剥,只有少数的书要咀嚼与消化的。” 读一本书时抓住那些关键点,梳理出一张简单的“地图”出来。具体什么工具不重要,思维导图?便签纸?都行,根据你自己的喜欢的方式。带着明确的目的去读,始终有种渴望在里面,不同的目的用不同的阅读方式,思考—慢看、工具书—学方法、提高知识储备。一本书最后结尾的两三页不可忽视。很少有作者会拒绝这样的诱惑:不在结尾几页将自己认为重要的观点重新整理一遍。 读书过程中要一定要带着思考进去,辩证看待任何观点和思想,把书中的实践性强的新东西总结输出,纳入到自己的知识体系,用你自己的语言梳理好所有的要点、心得和应用技巧。
一、初识阶段
歌德说:“读一本好书,就是在和高尚的人谈话”。一个人的作品基本上就是他/她对这个世界的认知。书籍是这个认知的外部显化。读书,就是你向作者学习,建立沟通、交流的一个过程。
第一步先在笔记页右侧差不多20%的位置,花费3—5分钟的时间,把这本书还有作者的信息,以及(你感觉)他/她为什么要写这本书、想和你说的话,标注在那里。
第二步在笔记页大概80%左右的部分,画一个从左下角开始的向上向右的坐标轴。从坐标轴的左下角开始,向右上方随手画一条线。你可以把它理解为我们阅读的“行进地图”。“行进地图”对我们人类来说具有特别的意义。很早以前的旅行家们会一边旅行,一边绘制地图。然后在酒馆、茶舍等人类聚集的地方,一边对照着地图一边给在座的人,像讲故事一样讲述自己在旅途中的所见所闻。我们现在要做的就是:一边阅读,一边绘制这张“行进地图”。
在刚刚绘制的“行进地图”上,随意找到5、6个点,标注上自己的专属符号(比如一面小旗子)。在每个专属符合的下面预估一个对应的页码。比如这本书差不多300页,那5、6个点差不多就是30、88、136、186、220、278,随机的标注即可。你自己掌握。 从里面提取一些你认为比较有感觉的词汇,就是你看了以后觉得有必要进一步了解的词汇。把它们标注在对应的页数专属符号旁边。这个时候你还没有真正的开始阅读,只是有个大致的了解。
怎么说呢?就是有一天,你突然见到了作者本人,你知道要聊啥。
二、提取骨架
你应该有过在短视频平台(比如抖音、快手)看电视剧的经历,一集电视剧差不多四五十分钟,被剪成二三段,每段3—5分钟。大部分剧情都被剪掉了。但并不影响你了解剧情。你觉得好看,可以再去看完整剧情。书也一样。
真正有用的知识,也就30%左右。大部分内容其实是案例、比喻,用来辅助说明的。对一部分读者很有用,对另一部分人直接获取结果就可以了。没有必要从头到尾,一字不落的阅读。最好一开始就把骨架提取出来。
就像旅行时的地图,不是所有地方都要去的。
首先读目录。目录是整本书的骨架。是用来串联所有知识的核心脉络。如果你看完一本书的大纲,仍然不知道他要讲什么。那就先不去看这本书。
其次一定要带着问题阅读。我们的大脑在毫无目的的时候会一直保持“无所事事”的状态。一旦有了“明确的目标”,阅读的速度就会大幅的提升。阅读前要做的第一件事:我为什么阅读这本书?我想从这一章里获得什么?
这非常重要。直接从问题入手,对应“行进地图”的坐标,翻到相关的章节,开始阅读(完全没必要从第一章第一页开始读)。
三、扫读
第一次阅读,尽量避免一个字一个字从左到右的阅读习惯。它很有效,但很慢。并不是所有的书籍都值得你这么做。我们可以通过刻意练习“一句话一句话或者一行一行”的阅读,来提升我们的阅读速度。刚开始的时候,可以借助手指引导眼球的移动速度。在每一行的文字下面快速地移动。眼睛就会自动跟着手指的速度移动。手指的快速移动还有一个好处,就是可以帮助你集中注意力。一开始的时候你可能有点不习惯。可以适当的放慢速度,然后根据自己的接受能力,加快速度。此时阅读的目的是为了从作者的文字中提取关键词,捕捉最重要的关键知识。
一篇文章,或者是一个章节。往往是为了阐述一个最核心的东西。每一个大的段落,可能由几个自然段组成。中间一定会有一个:作者特别希望你关注的,他特别想和你说的内容。我叫它关键知识(关键词或者金句)。
那才是知识的果实。其它都是用来辅助说明或者润滑的。很多作者会通过加粗,或者是高亮特别显化出来。你应该像提取骨架一样的把它们从章节或者段落中提取出来。不要逐字阅读和回读。我们现在还是速读,并非精读。重点是识别关键知识点。阅读完之后,将这些关键知识点更新到“行进地图”上。
此时,合上书。对着这个脉络简单回顾一下刚才阅读的章节。这一章的关键点是什么?作者想表达什么?他是怎么表达的?有哪些论点、论据?可以解决我们的问题么?哪些值得借鉴?这样带着问题去复盘。如果需要,翻到对应的章节补读。
此时你获取的知识,还都不是你的。
你仅仅完成了下载,它仍然是别人的。要想把它变成你的,一定要行动起来。
四、制定行动计划
有些知识知道就可以了(有的到扫读这一步就可以了,有的还需要进一步精读)。有些知识必须想办法把它们用出来。学、思、习、行。知道和用出来是两回事。你需要为真正有用的知识制定行动计划。结合你的实际情况,将学到的知识落实到你的练习或者行动计划中。
通常会将计划分为短期、中期、长期三种。
短期,我个人把它定为21天。
中期一般是1–3个月。
长期半年到三年。
以短期为例:
未来的21天,我准备就“怎么吸引用户的注意力?”、“怎么讲故事”这两个关键知识点,结合同一领域的其它相关书籍就这两个点大量精读。并想办法将学到的知识用在短视频制作里,未来的21天就练这个。
中期计划:
后面的1–3个月,我准备把今天学到的4个知识点(好奇心缺口、金字塔原理、耐克模型、滑梯理论)和《影响力》里的知识相结合,后面的1–3个月,尝试着把它们应用到我的短视频里。
练习一段时间后,差不多会有很多心得,然后把心得逐一梳理成文章,发布到公众号。
长期计划:
之后的一年,我将自己做短视频和写作的心得,以实际案例的方式把它们录制成课程。
快速阅读当然和方法有关。但更重要的是知识量:一个人的阅读量越大,他的词汇量就越多,阅读的速度就越快。真正能够横空出世,提出一个全新观点和理论的人少之又少。大部分书都是站在前人的肩膀上的。如果你之前阅读过《思考快与慢》,再读其它行为金融学的东西会快很多。很多基础知识根本不必看。如果你之前有其它的知识积累,很多章节是可以直接略过的。
每个领域都有那么几个关键的节点概念,其它书都是围绕这几个关键节点概念的发散、深化、演绎。进入一个领域,先找到那几个关键节点,围绕那几个节点再展开大量阅读速度要快的多。
阅读是终身之事。最终还是要培养自己的阅读习惯,累积自己的阅读量。阅读量越大,阅读的速度自然就越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