弘扬“四下基层”优良传统 书写当代青年“时代答卷”
1988年6月,习近平总书记任宁德地委书记时,亲自倡导和大力推行“信访接待下基层,现场办公下基层,调查研究下基层,宣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下基层”的“四下基层”制度。他初到宁德,了解当时的宁德是全国18个集中连片贫困地区之一,交通条件、地理环境与其它地区相比处于劣势,农民的生产、生活条件更是落后于全省平均水平。当年的12月20日霞浦县组织开展了首次“地、县领导接待群众来访日”活动,习近平亲自出席了这个活动,并强调,“月访制度和下基层信访接待日活动制度要坚持下去。”当日有102名来访群众,习近平与他们进行了面对面的谈话,受理了各种问题86件,其中有12件当场答复解决,其余未能马上处理的问题答应在一个月内处理完毕。
面对当时闽东地区落后面貌和群众脱贫致富的期盼,习近平亲自推动了宁德“四下基层”(宣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下基层,调查研究下基层,信访接待下基层,现场办公下基层)并形成风气。1990年,习近平离开宁德到福州任市委书记,但他倡导并实践的“四下基层”作为一项工作制度和有效载体得以继承和发扬。
习近平总书记对广大青年叮嘱,“时代总是把历史责任赋予青年。新时代的中国青年,生逢其时、重任在肩,施展才干的舞台无比广阔,实现梦想的前景无比光明”。广大青年下得去,留得住,在基层切切实实书写当代青年“时代答卷”,弘扬“四下基层”优良传统。
“暖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乡村建设事关广大农民根本福祉,承载着乡村振兴的美好愿景和农民群众的美好期待。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是关系国计民生的根本性问题。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仍然在农村”的重要判断,就“全面推进乡村振兴”作出新的重大部署。青年干部要聚焦最突出、最薄弱的环节,从夯实农村建设的基础做起,不能搞“政绩工程”、“形象工程”,要真抓实干,精准发力、驰而不息,一件事情接着一件事情办,一年接着一年干,让广大农民在乡村建设中有更多获得感、幸福感,让美丽乡村,成为中国大地上最靓丽、最耀眼的风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