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了B站这部同名纪录片好多遍,动态画面的视觉效果与文字的相得益彰瞬间就让我喜欢上了这部纪录片。喜欢王津的温文儒雅,笑容和煦,喜欢故宫油然而生的古色古香,喜欢夏日打杏的戏笑浅谈,喜欢古件用心细细打磨后生出的生命光芒,喜欢老师傅们的和蔼可亲......带着这许多的喜欢,再看《我在故宫修文物》这本书,仍满满慨叹:
择一城终老,爱一行白首。书中分六大章分别记述了钟表室、铜器室、裱花室、摹画室、木器室、漆器室等文物修复室里发生的故事。但这故事却少却了情节的惊心动魄,少却了期待的轰轰烈烈,多的却是慢工细活的锱铢必较,年复一年的枯燥重复。
在钟表修室里,最常见的场面是:桌台上摆放着上千个细小精密的钟表零件,静待着修复师们一层层将它们归附到钟表内正确的位置。气候的改变、湿度的变化,多天来辛苦的严丝合缝,都可能因为毫米错生而整体罢工。
铜器室里,出土的铜器也许碎得如蚕豆般大小,你需熟识花纹样式,一一比对,按颜色、薄厚拼接,俨然孩童拼拼图。但这拼图却不是标准件,还少了参照物,还得在保证不损坏变形的前提下了给它正形。这一修复,可能就是小一年的日复一日。
造纸术的发明创造,让中国的文明、文化得以传承保存。裱画室里,古书画的修复也是对中华文化的保护救治,洗、揭、补、全就是修复师每天需重复的工作步骤。“书画的修复全关乎揭”,褙纸后更是薄薄的命纸,一层层缓缓的揭,一段段秉着的气息,一颗颗悬着的心。有时候就“揭”这一道工序,一幅画靠着手指“轻搓慢捻”一两个月才得以成功完成,而这一切全靠静得下,守得来的耐心。
更让我惊叹的是“马踏飞燕”的修复成功,一只马蹄向后伸展,另一只马蹄轻踏飞燕,以燕身着地,却能保持整个铜器马身厚重而飞奔的平衡。而刚出土时,支撑的那只马腿却是碎的,断口铜锈环绕,不仅让人不名形状,也没办法严丝合缝。这“马踏飞燕”令人称奇之处正是这已然损坏的腿。王有亮的师傅通过细心的观察,多次尝试、琢磨,终于发现了出土碎片中矾土的流失,造成重心变化而不可立,最终将这一体现着中华民族智慧和伟大的文物展品“马踏飞燕”修复成功。
......
绿妖的文字朴实、自然,书中更多的是平实的记录,让修复师自己说着他们用一生钟爱着的事,才能让读文字的人,看视频的人感受到幸福的温度。绿妖说,“五年前,我们开始有一个心愿,希望这些一直深藏在故宫幽深角落、不为人知的修复师,有机会被大众知晓”。随着《我在故宫修文物》纪录片、电影、书籍的一路好评,修复师王津、王有亮等也真的骤然走红了。面对突如其来的盛誉,这些大师们依然淡定自如,不傲娇着多了什么,也不攀比着少了什么。依然坐着公交车、踩着自行车上下班,依然倾尽一生只为专注于所爱的一件事——“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科技发达的今天,民族传承发展,我们必需热追这老一辈的匠人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