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这样一个故事。有个人想练习射箭,向高手请教。高手说,你先回去对着头发丝看,什么时候把头发丝看得比绳子还粗了,你就可以来找我了。这人也是个有毅力的人,天天拿根头发在眼前看。
三年过去了,这个人兴高采烈地去找高手汇报:“我已经把头发看得比绳子还粗了。”高手没教他射箭,而是说:“你现在回去抓一只跳蚤,天天对着它看,什么时候把跳蚤看得比牛还大了,再来找我。”
这人也是个实心眼的人,天天回去对着跳蚤看。又三年过去了,他去找高手:“我现在已经把跳蚤看得比牛还大了。”高手这才说:“现在我可以教你射箭的技巧了。”
后来,这人在高手的指导下,没两年就成了射箭高手。
为什么讲这个故事呢?练习是习得任何技能的基础,习得技能是无数次练习后熟能生巧的必然结果。但是,这个练习必须是有条件的,《刻意练习》一书对练习的条件,概括起来,可以总结为“123”:一个前提、两个准备、三项运用。
一个前提:正确的练习方法
女儿幼儿园在学习写数字“8”。对四岁半的小孩子来说,写“8”并不容易。女儿聪明地偷懒:画两个圆圈拼在一起。不看她写的过程,还觉得她写得挺好。老师布置的作业也给了她小红花。
如果女儿继续用这种方法来写“8”,那么老师布置的作业练习再多遍,她还是不会正确的写法。
这就是练习的前提:正确的练习方法。南山有鸟、北山张罗,这样明知道不对的事情,聪明人是不屑去做的。
我教给女儿怎样正确地写8后,她一开始写得不好,用笔不顺,下面的圆老是有尖,她趁我不注意还是去画圆圈。只有在我的监督下,她才很不情愿地用正确的笔顺写数字。
这样小的孩子,突破她的舒适区,接受新的挑战,对她来讲也非常难。但为了以后又好又快地写字,这是必经的过程。
我们习得技能也是一样,错误的路上行进再远,那也是低效率甚至负效率的努力,做得是无用功甚至负用功。一开始掌握正确的练习方法,突破舒适区,肯定会有一个痛苦的过程。但咬牙坚持后,犹如破茧成蝶,广阔的世界任你遨游,与毛毛虫时期完全不可同日而语。
两个准备:扫除障碍、通关奖励
首先,把练习过程中的干扰因素降到最低。例如自媒体大咖剽悍一只猫曾经说过,找出你的高效率时间,然后死命也要守住。“死命”两个字或许有些夸张,但这正说明排除干扰、保持专注是多么重要。
如果你觉得手机会打扰你,静音;电视会打扰你,关闭;孩子会打扰你,请老人先带一会儿;……
总之,预先设想所有干扰因素,提前扫除,保证练习的质量。
其次,像玩超级马里奥一样,把目标分解成一关一关,每过一关给自己一点奖励。
例如,你想学习手绘,把手绘这一目标分解成:线条练习、构图练习、透视练习、素描练习等等,每过一关,就买本新书、吃块蛋糕之类的奖励,就像马里奥每过一关,都会得到公主的拥抱一样,用你的“公主抱”来激励你持续行进在正确练习的路上吧。
三项运用:共同学习、找到榜样、多情境运用
首先,营造共同学习的氛围。
像“字说天下”演讲群,就是一个共同学习的平台。为了提高演讲水平,60个小伙伴每天必须围绕一个关键字发表一分钟的演说,互相点评小伙伴的语音,在指出别人的不足时自己也会有所反思、提高。
其次,向你的榜样学习。
很多年前,我看过一本书《黄金是怎样炼成的》,讲的是中专生乔慧存经过个人努力,考取沃顿商学院的故事。这让同样身为中专生的我非常羡慕,原来中专学历并不代表什么,如果我想,我也可以。看完书,我视乔慧存为偶像。虽然当时并不知道自己努力的方向,但是无论在何时何地努力学习知识,却一直在向偶像学习。
再次,多情境运用。
女儿小时候,我们一起学了很多诗歌。春天的早上,和她一起背“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看见勃勃的小草,念:“离离原上草”;吃饭没吃完,背“锄禾日当午”;下雨了,背“沙沙沙,春雨洒在房檐上”。
这样学到的知识,眼前的场景便是触发点。以后,再触及这些触发点,关于这个场景的诗句自然而然地涌现出来。这样习得的知识,一辈子也不会遗忘。
记住了吗,练习的“123”:一个前提、两个准备、三项运用。
光记住没用,把它运用到你的学习中去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