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本书的缘起
随着社会的发展,教师已经不满足于从前辈的经验或自己的积累中吸取灵感,希望从“教书匠”变成具有反思能力的专家型教师。越来越多的教师意识到自己的职责不仅仅是“传道、授业、解惑。”不只是承担人类“灵魂的工程师”“园丁”“蜡烛”的角色,教师也有自己的生命,自身也需要不断的成长和发展。教师这门职业是一门非常专门化的职业,需要进行专门的持续不断的学习和训练。
教师作为研究者有几个方面:首先,教师参与研究可以提升自己的自我反思意识和能力,了解自己的行为的意义和作用。其次,教师参与研究有利于改进自己的教学工作,提出切实可行的教育改革方案。 从教师自身的发展来看,参与研究还可以帮助教师从所谓的“必然王国”逐步走向“自由王国”,从日常繁杂的教学工作中脱身出来(哪怕只是在精神上和思想上的暂时脱轨),在劳动中获得理性的升华和情感上的愉悦,提升自己的精神境界和思维品位。正如苏霍姆林斯基所言:“如果你想让教师的劳动能够给教师带来乐趣,使天天上课,不至于变成一种单调乏味的义务,那你就应当引导每一位教师走上从事研究这条幸福的道路上来”。教师参与研究还可以破除教师群体对“研究”的迷信。
教师为什么要做“质的研究”?作为教育研究有很多路子可以用量的研究方法、文献法、定性研究方法、哲学思考的方法、质的研究方法等。本书介绍的是质的研究方法。
教师之所以做质的研究,首先,质的研究的平民性和互动性使“教师作为研究者”成为可能。其次质的研究方法之所以适合教育领域,还因为它非常符合教育这一学科的基本特点。再次,质的研究方法之所以适合做教育研究,还因为它明确的、直言不讳的对价值的认可。质的研究的目的不是追求那种现实中的一般并不存在的假设的东西,而是应揭示貌似自然的事实背后的利益关系价值选择和价值冲突。”
二、什么是“质的研究方法”?
“研究方法”是从事研究的计划、策略、手段、工具、步骤以及过程的总和,是研究的思维方式、行为方式以及程序和准则的结合。 研究方法可以从三个层面进行探讨:1.方法论2.方法或方式.3.操作技术。
“质的研究方法是以研究者本人作为研究工具,在自然情境下采用多种资料收集方法,对社会现象进行整体性探究,使用归纳法分析资料和形成理论。通过与研究对象互动,对其行为和意义建构获得解释性理解的一种活动。”这个定义包含以下六方面内容:
研究的环境:在自然环境中而非人工控制的实验环境中进行研究。 2.研究者的角色:研究者本人是研究工具,不使用量表或其他测量工具。3.收集资料的方法:多种方法,如开放型访谈、参与型和非参与型观察、实物分析等。4.结论和理论的形成方式:归纳法,在资料的基础上,提升出分析类别和理论假设。5.理解的视角:主体间性的角度,通过研究者与被研究者之间的互动理解后者的行为及其意义解释。6.研究关系:研究者与被研究者之间是互动关系,要考虑这种关系对研究的影响。
如何进行访谈。
“访谈”是研究者“寻访”被研究者并且与其进行“交谈”的一种活动。由于质的研究涉及到人的理念、意义建构和语言表达,因此“访谈”便成为质的研究中一个十分有用的收集资料的方法。
访谈中应该如何提问呢?
提问、倾听、回应可以被认为是访谈中的三项主要工作,它们在实际操作时相互交融密不可分。 “如何进行访谈?”一个重要的原则是:尽可能自然地、结合采访者当时的具体情境开始访谈。
访谈问题的类型:
开放性和封闭性问题。开放性问题指的是在语句上具有开放的结构,在内容上没有固定的答案,允许受访者做出多种回答的问题。例如这类问题通常以“什么”“如何”“为什么”之类的词语为语句的主线?如:“你对高校入学收费有什么想法?你们学校是如何收费的?你们学校为什么这么收费?”而封闭性问题指的是那些在语句结构上对回答的方式和内容均有严格限制,其回答往往是“是”或“否”两种选择的问题,如:“你认为高校入学收费合理吗?你们学校对每个学生都收费吗?是不是国家有规定要求这样收费?” 很显然,在质的访谈中,封闭型问题尽可能尽量少用。在质的研究中,访谈的目的是了解访谈者看待问题的方式和想法,因此访谈问题不仅在结构上还是内容上都应该灵活、宽松,为受访者用自己的语言表达自己的想法留有充分的余地。
具体型与抽象性问题。从访谈问题所期待的回答来看,访谈的问题可以分为具体型和抽象型。具体问题的指的是那些询问具体事件(特别是事情的细节)的问题。例如:“昨天你们学校里发生了什么事情?在哪里发生的?当时都有谁在场?在场的人都说了什么,做了什么呢?”抽象性问题具有较高的总结性和概括性,如:“你们学校的学生一般在什么情况下上课迟到?你们平时下课时会做什么?中学生最喜欢看什么课外书籍?”具体型问题有利于采访者回答有关事件发生时的时空和心态,对事件的情境和过程进行细节上的回忆或即时性建构。抽象性问题则便于对一类现象进行概括和总结,或对于一件事情进行比较笼统的描述。 当然几乎所有的研究问题都具有一定的抽象性,问题不是应该研究抽象性的问题,而是应该在访谈的过程中将抽象性的问题具体化,然后在归纳的基础上进在进行抽象。
3.清晰型和含混性问题。从语义清晰度上来看,访谈的问题还可以进一步分成清晰型问题和含糊性问题。倾向问题指的是那些结构简单明了、意义单一、容易被访谈者理解的问题;含混性问题指的是那些语句结构复杂、叠床架屋、承载着多重意义或提问者个人“倾见”的问题。如:“你今天是几点到校的?”这是一个清晰型问题,问题比较明确,只问“到校时间”这一个问题。而“你今天是什么时间、和哪几位同学一起到校的?到校以前是不是和这些顽皮的同学到附近的游乐场玩了一圈?”就是一个含糊型问题,不仅询问“到校时间”“到校时的情况”和“到校前的行为”,还包括对对方行为的指责和批评。 通常清晰的问题因其意义明了,容易获得同样的清晰的回答;而幻想的问题因为意义重叠不清,容易得到同样含混的回答。
(二)访谈中如何倾听?
“听”的方式。“听”是一种直觉,一种感悟,不可能分成相互独立的部分,更不可能在单一层面上进行运作。
1.行为层面上的“听”。行为层面上的“听”是指听到一种态度,有可能表现为“表面的听”“消极的听”和“积极关注的听”。“表面的听”指的是访谈者只是做出一种听的姿态,并没有认真的将对方所说的话听进去,他此时可能在想自己的事情,或者在对受采访的容貌衣着评头论足。俗话说“一只耳朵进,一只耳朵出”,指的就是这种情况。 “消极的听”指的是访谈者被动的听见了对方所说的一些话,但是并没有将这些话的意义听进去,当然更不用说理解对方的言外之意了。访谈者好像是一个收音机,只是把一些声音机械的录了下来,并没有自己积极的思维理解活动,也没有在自己的情感上产生任何共鸣。“积极关注的听”指的是访谈者将自己的全部的注意力都放在受访者的身上,给予对方最大的、无条件的、真诚的关注。我们通过自己的目光、神情和倾听的姿态向对方传递的是这样一个信息:“你所说的一切都是十分有意思的,我非常希望了解你的一切。” 在访谈中“表面的听”和“被动的听”都是不可取的态度。“积极主动的听”是访谈中的最佳选择。在我们积极的关注下,受访者会觉得自己十分重要,自己所说的话非常有意义,因此而一直不停的说下去。
2.认知层面上的“听”。可以有“强加的听”、“接受的听”、“建构的听”三种情况强。“强加的听”指的是访谈者将受访者所说的话迅速纳入自己习惯的概念分类系统,用自己的意义解释,理解对方的谈话,并且很快的做出自己的价值判断。 “接受的听”是指访谈者暂且将自己的判断“悬置”起来,主动接受和捕捉受访者发出的信息,注意他们在使用的本土概念,探寻他们所说的语言背后的含义,了解他们建构意义的方式。 “建构的听”指的是访谈者在倾听时积极的与对方进行对话,在反省自己的“倾见”的同时与对方进行平等的交流,与对方共同建构新的“现实”。
3.情感层面上的“听”。可以分成“无感情的听”、“有感情的听”和“共情的听”。“无感情的听”指的是访谈者在听时候不仅自己没有感情投入,而且对对方的情感表露也无动于衷。“有感情的听”指的是访谈者对对方的谈话有情感表露,能够接纳对方所有的情绪反应。 “共情的听”指的是访谈者在无条件的倾听中与受访者在情感上达到了共振,双方一起同欢喜共悲伤。在质的研究中,我们应该学会用“有情感的听”、“共情的听”,避免“无感情的听”。
倾听的原则。除了在行为、认知、情感的三个层面给予受访者无条件的关注以外,我们还要遵守一些基本的倾听原则,如:不轻易打断对方、学会容忍沉默等。
(三)访谈中如何回应。
在质访谈中,访谈者不仅要提问题,认真的倾听,而且还要适当的做出回应,将自己的态度一项想法及时传递给对方。
回应的种类及功能:访谈者对受访者作出回应的方法可以有很多种,可以分别或同时起到接受理解询问共情的作用。
1.认可。“认可”指的是访谈者对受访者所说的话表示已经听见了,希望对方继续说下去。表示认可的方式通常可以包括两类:(1)言语行为:如“嗯”“对”“是的”“是吗”“很好”“真棒”。(2)非言语行为:如点头、微笑、鼓励的目光等。
2.重复、重组和总结。“重复”指的是访谈者将受访者所说的事情重复说一遍,目的是引导对方继续将该事情的具体细节进行陈述,同时检验自己理解是否准确。“重组”指的是访谈者将受访者所说的话换一个方式说出来。“总结”是访谈者将受访者所说的一番话用一两句概括的说出来,目的是帮助对方理清思想,鼓励对方继续谈话,同时检验自己的理解是否正确。
3.自我暴露。一个成功的访谈者在访谈中并不总是一言不发、点头微笑的,在适当的时候也应该以适当的方式暴露自己。“自我暴露”指的是访谈者在受访者所谈的内容就自己有关的经历或经验作出回应。
应该避免的回应方式:论说性回应和评价型回应。
如何进行集体访谈?
“集体访谈”指的是一到两个研究者同时对一群人进行访谈,通过群体成员相互之间的互动对研究的问题进行探讨。
虽然集体访谈可以节省时间,在较短的时间内获得较丰富的信息,而且研究者的控制比较少,可以给参与者比较大的自由,但是在一个群体里,总是有人比较喜欢出头露面、夸夸其谈;而与此同时也总有一些人比较含蓄、害羞、不善言谈。后者可能会感到心理上受压抑,没有机会和时间像在个别访谈时那样比较充分地发表自己的看法。群体内部的动力会创造出一种集体性思维,对成员之间的交谈方式和内容产生导向作用。如果群体被个别有强烈领导欲、试图影响其他成员的人所控制,形成了一种思维和谈话的定势,其他的成员往往会随波逐流,不愿意或不敢违背主流。
五、如何进行观察?
观察是人类认知世界的一个最基本的方法,也是从事科学研究的一个重要手段。顾名思义,“观”是“看”,“察”是“思考”,将两者放在一起便成为“一边看一边想”这么一种活动。观察不仅仅是人的感觉器官直接感知事物的过程,而是人的大脑积极思维的过程。正如爱因斯坦说的:“你能不能观察到眼前的现象取决于你运用什么样的理论,理论决定着你到底能观察到什么?”
观察有哪些类型?质研究中实地观察可以分为参与型观察与非参与性观察两种形式。
观察有六个方面的作用:
1.可以看到行为或事件的发生、发展和变化过程。2.可以将所研究的个案放到当时当地的社会文化情境之中,对事件的发生过程以及社会成员之间的行为互动关系获得较为直接和全面的了解。3.对当地的文化有比较直接的感性认识,可以了解“局内人”的行为规范和意义建构。4.可以对一些很少为世人所知的现象进行研究。5.可以对不能或不需要进行语言交流的研究对象进行研究,如婴儿、聋哑人、说不同语言的人。6.可以从日常生活中发掘人们的实践理性,提出新的观点。7.可以辅助其他研究方法,比如在访谈时进行预备性观察可以使访谈更加具有针对性。
观察前应该做的准备工作包括:(1)制定观察计划。以观察的内容、对象、范围;观察的地点;观察的时刻、时间长度、次数;观察的方式、手段;观察的效度;观察的伦理道德问题。(2)设计观察提纲:谁?什么?何时?何地?如何?为什么?
观察的步骤一般是从开放到集中,先进行全方位的观察,然后逐步聚焦。在观察的初期,我们应该以一种开放的姿态,对现场进行整体的,感受性观察。随着观察的深入,我们对现场获得了一定的感性认知,对自己希望回答的问题形成了比较清晰的计划以后,便可以开始聚焦了。回应式反应指的是观察者对被观察者发起的行为做出相应的反应,而不是自己主动采取行动。这种方式可以帮助观察者比较自然地融入被观察者的日常活动。
如何做观察记录?在进行观察时,我们除了可以使用自己的眼睛,耳朵,鼻子等知觉器官以及其他仪器设备做记录以外,还可以做笔录。笔录在观察中占有十分重要的位置,是观察中一个必不可少的研究工具。质的研究中的观察时非结构型的,要求,尽可能将所有的事情都记录下来。特别是在观察的初期,记录的完整性和丰富性是观察笔记的一个首要要求。质的研究要求对研究现象进行深描,使读者仿佛身临其境。 观察记录的语言要求尽可能具体、清楚、实在,不要用抽象的概括性的和总结性的词语.
观察者如何进行自我反思?在质的观察中,我们除了对看到和听到的事实进行描述以外,还应该反思自己是如何看到和听到这些“事实”的。我们需要询问自己:“我是如何进行观察的?我为什么会注意到这些内容?我使用了什么具体的方法和过程?我分析观察结果时的角度和前设是什么?我记录时使用的是什么语言?我是否对观察中出现的伦理道德问题进行了反省?我目前对什么问题仍旧不清楚?打算如何加以澄清?”
六、实物资料包括:“实物”包括所有与研究问题有关的文字、图片、音像、物品等。这些资料可以是历史文献(如传记、史记),也可以是现时的记录(如信件、作息时间表、学生作业);可以是文字资料(如文件、教科书、学生成绩单、课表、日记),也可以是影像资料(如照片、录像、录音、电影、广告);可以是平面的资料(如书面材料),也可以是立体的物品(如教具、陶器、植物、路标)
七、如何整理和分析资料
整理和分析资料指的是对所收集的原始资料进行加工,使其逐步趋于系统化和条理化的过程。通过一定的分析手段,我们可以将原始资料打散,重组,浓缩,然后在新的基础上进行整合,其最终目的是对原始资料进行意义解释。
资料分析的步骤:阅读原始资料,登录,寻找本土概念,资料的系统化。
类属分析和情境分析两种分析方法的特点:
类属分析的长处是:将一部分资料(或概念、主题)从它们所处的情境中抽取出来,通过比较的手法使它们之间的各种关系凸现出来,这种处理资料的方式比较符合一般人对事进行归类的习惯、突出资料之间的异同,并且对资料所反映的有关主题进行强调。其短处是:容易忽略资料之间的连续性以及它们所处的具体情境,无法反映动态事件的流动过程;有可能将一些无法分类、但是对回答研究的问题十分重要的资料排除于研究的结果之外。
情境分析的长处是:叙事内容更加贴近被研究者的生活真实,叙事结构与他们的日常生活比较类似;通过直接再现他们的声音,表现了对他们的生活经历和思维方式的尊重。其短处是:容易忽略那些建立在相似性基础之上的意义关系,对资料内容的相同点和不同点视而不见;叙事者可能深深地陷人故事的情境之中,无法看到使用其他资料分析方法(如类属分析)的可能性。
如何从资料中提升理论
质的研究中的理论至少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前人的理论,研究者自己的理论,资料中呈现的理论。前人的理论是研究届在本领域目前已经建立的,被公认的公理个定理;研究者自己的理论指的是我们自己对本研究现象的假设、观点、前见等;资料中呈现的理论是我们从被研究者那里直接获得的、或者通过对原始资料进行分析以后获得的意义解释。这三种理论相互之间是一个互动的关系,它们共同对研究最终做出的理论提供思路、观点和角度。
在质的研究中,一个十分著名的建构理论的方法是“扎根理论”,主要宗旨是从资料的基础上建立理论。研究者在研究开始之前没有理论假设,直接从实际观察入手,从资料中归纳出经验概括,然后上升到理论。
读书是最好的修行,这本书让我我了解到很多关于研究的知识,比如:如何从教学实践中发现问题,并且确定研究问题,用合适的研究方法去做研究,如何与被研究者交流,如何进行访谈,如何进行观察,如何记录,如何整理和分析资料,如何从资料中提升理论,撰写研究报告需要注意的语言特点和内容等等